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首七絕有4個地方需要注意

2021-01-10 老街味道

有人問:「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誰的詩?妙在何處?

前言

這兩句詩很有名,出自南宋時期詩僧志南的七言《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其實有敘事、有人物、有景物,雖然沒有直接抒發詩人的情感,但是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閒適。

這首詩並不像一般僧人作詩的風格,倒是很像一個普通的山水田園詩人。

欣賞這首詩,有幾個方面的可以關注一下。

一、詩家語的倒裝

這首詩中,四句有三句用了詩家語中常見的倒裝法。

杖藜-扶我-過橋東。意思是:我扶-杖藜-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意思是:杏花雨-沾衣-欲溼。吹面-不寒-楊柳風。意思是:楊柳風-吹面-不寒。

我們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倒裝的句法,這種方式有的是為了符合格律要求,有的是為了突出重點。

另外,倒裝還可以在一句之中產生婉約曲折的感覺。

二、對仗之美

絕句只有四句,本身並不要求對仗,因此是否對仗隨意。絕句的對仗有三種方式。

1、四句皆對

例如杜甫的《絕句》四句皆對: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2、四句都不對

也有的絕句,四句完全沒有對仗,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3、兩句對仗

有的絕句是前兩句對仗,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前兩句對仗: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而志南的這首《絕句》後兩句對仗: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如果四句皆對,很容易令人感覺過於刻意。後兩句對仗,寫不好的話,會讓人感覺寫了半首七律,沒有寫完。

所以絕句的對仗貴在自然,讀者能夠被詩中境界所感染,最好感覺不到對仗。

三、孤平救拗與對句救拗

這首七絕還用到了孤平救拗,與對句救拗,這是律詩中常見的救拗方式。

1、孤平救拗

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這首絕句是一首標準的律絕句。在第四句中,詩人使用了孤平救拗的句法。

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個句式是 「中仄-平平仄仄平「」的變格:中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個字應該平聲,但是「不「是個仄聲字。救拗的方式是,第五個字必須用平聲。平聲的「楊』,仄聲的「不」。

2、 對句救拗

另外還有一個半拗體救拗的句式。

沾衣-欲溼杏花雨,中平-仄仄仄平仄。 第5個字的位置應該是平聲字,但是用了仄聲字:杏。這種句式叫做半拗體,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

半拗體的救拗,是出句拗,對句救。

吹面-不寒楊柳風。中仄-仄平平仄平。楊,這個平聲字,既是孤平自救,也是救了上聯「杏」的拗。這是一種雙救的方式。

四、兩個特殊的字

在古詩詞中,常見到今天與古代平仄不同的字。

古木陰中系短篷,陰,這個字是指樹蔭的的蔭,但是為什麼在這裡用「陰」而不用「蔭」呢?

陰,是平聲字,蔭,古韻中是仄聲字。例如李白的《秀華亭》:

遙望九華峰,誠然是九華。蒼顏耐風雪,奇態燦雲霞。曜日凝成錦,凌霄增壁崖。何當餘蔭照,天造洞仙家。

何當餘蔭照,平平平仄仄。蔭,仄聲。

又如宋朝嚴粲的《宿澤心》 :

自從孤棹背鄉關,幾度麻姑夢裡山。此地不知何洞府,石間松蔭水潺潺。

石間松蔭水潺潺。蔭,即蔭,仄平平仄仄平平,蔭,仄聲。

還有一個字,「溼」也要注意,今天是平聲,古韻是仄聲:

沾衣欲【溼】杏花雨,平平仄【仄】仄平仄。

溼,這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入聲字。

結束語

志南是南宋的一個詩僧,傳世作品不多,生平不詳。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中曾經記載,朱熹很欣賞志南的詩,說其詩:

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

「蔬筍氣」,蘇軾《贈詩僧道通》詩云:「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酸餡氣」,是貶義詞,表示僧人詩詞的特有腔調和習氣。

志南作《接晦庵薦志南書有作》,來感謝朱熹的推薦,詩云:

上人解作風騷話,雲谷書來特地誇。楊柳杏花風雨後,不知詩軸在誰家。

雲谷,朱熹有號叫做雲谷老人,能得到朱熹書信讚賞,看來志南也不是普通任務,可惜他的故事太少了。

@老街味道

怎樣從零基礎開始學填詞?

相關焦點

  • 宋詩裡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其實宋詩之所以無數超越唐詩,最主要的一點,那就是不夠唐詩抒情,說理的成分太重,有一些宋詩,還是寫得非常不錯,也是值得一讀,例如這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這首詩也是一首描寫雨的佳作,應當說也是宋詩裡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每天一首古詩詞|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志南這是一首很美的小詩,主要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短篷」,是帶篷的小船。「杖藜」指用藜做成的拐杖。「杏花雨」、「楊柳風」,指的其實就是春雨、春風。然而詩人在前巧妙地加上「杏花」、「楊柳」二字,那種意境霎時便不同了,更有美感,更富畫意。「沾衣欲溼」,是以衣裳的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的似有若無;「吹面不寒」,和風迎面吹來,卻不覺有一絲寒意,風景之怡人,詩人體察之入微、情感之細膩,也便可見一斑了。
  • 吹面不寒楊柳風——中財商學院第一屆趣味運動會
    原標題:新聞|吹面不寒楊柳風——暨中財商學院第一屆趣味運動會圓滿成功【MBA中國網訊】2018年4月15日,陽光明媚,花香四溢,伴著和煦的春風,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MBA第一屆春季趣味運動會如約而至。綠茵操場,自如揮灑,走出課堂,你和我一同用行動豐富我們的第二課堂。
  •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跟著古詩詞,我們一起春遊踏青吧
    小船兒在微風吹得泛起波紋的水面上慢慢搖。一條條柳枝在細煙中輕舞,春天就好像在紅杏枝頭嬉戲打鬧。這個春天是多麼美呀!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 · 志南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個老僧人志南也不願意錯過美好的春天,雖然已經年邁,行動不便,但是志南還是拄著拐杖,出來遊玩。
  • 短短八句卻用了四個「風雨」,這首宋詞寫絕了!
    譬如李煜筆下的「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便是惆悵失意;納蘭性德筆下的「風淅淅,雨纖纖,難怪春愁細細添」是思人懷人的春愁之風雨;而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則是愜意的風雨!下面這首宋詞,所寫的意象也是「風雨」,但不同是,全篇八句便疊用了四個「風雨」,可謂史上「風雨」最多的一首宋詞:卜算子南宋·遊次公
  • Vlog雲賞花③丨鄭州飄落最美杏花雨!金水河畔隋河宋肆春色滿園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陣春風拂過,杏花飄零,落花流水惹人憐。落在漣漪之上的星星花瓣,如萬點胭脂,重新點綴了碧水映照中的婆娑樹影,為凋零大半的春杏,增添了幾分意境。位於金水河畔的這個濱河公園,取名「隋河宋肆」頗有歷史淵源。
  • 在詩詞裡,連風都有自己的名字
    可是你知道嗎,在古代,連風都有自己的名字。春夏秋冬,在四季中輪迴的風,最原始的名字,便是春風,秋風,夏風,冬風。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清·袁枚《春風》 夏風多暖暖,樹木有繁陰。新筍紫長短,早櫻紅淺深。—— 唐·元稹《表夏十首》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 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這兩天出門倒垃圾的老媽,不得不佩服我的遠見。作為快報的「天氣小姐姐」之一,這點天氣常識還是知道的,其實民間早有「凍九捂四」的說法,已經提醒過我們,乍暖還寒的三四月份,不要急於脫下厚衣服,不妨捂一捂。  這些年的經驗也告訴我,端午節前,任性的「春姑娘」,隨時會上演「春如四季」的戲碼。冬衣還是留一留,反正最近這一周,洗了也曬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