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是誰的詩?妙在何處?
前言
這兩句詩很有名,出自南宋時期詩僧志南的七言《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其實有敘事、有人物、有景物,雖然沒有直接抒發詩人的情感,但是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閒適。
這首詩並不像一般僧人作詩的風格,倒是很像一個普通的山水田園詩人。
欣賞這首詩,有幾個方面的可以關注一下。
一、詩家語的倒裝
這首詩中,四句有三句用了詩家語中常見的倒裝法。
杖藜-扶我-過橋東。意思是:我扶-杖藜-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意思是:杏花雨-沾衣-欲溼。吹面-不寒-楊柳風。意思是:楊柳風-吹面-不寒。
我們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倒裝的句法,這種方式有的是為了符合格律要求,有的是為了突出重點。
另外,倒裝還可以在一句之中產生婉約曲折的感覺。
二、對仗之美
絕句只有四句,本身並不要求對仗,因此是否對仗隨意。絕句的對仗有三種方式。
1、四句皆對
例如杜甫的《絕句》四句皆對: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2、四句都不對
也有的絕句,四句完全沒有對仗,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3、兩句對仗
有的絕句是前兩句對仗,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前兩句對仗: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而志南的這首《絕句》後兩句對仗: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如果四句皆對,很容易令人感覺過於刻意。後兩句對仗,寫不好的話,會讓人感覺寫了半首七律,沒有寫完。
所以絕句的對仗貴在自然,讀者能夠被詩中境界所感染,最好感覺不到對仗。
三、孤平救拗與對句救拗
這首七絕還用到了孤平救拗,與對句救拗,這是律詩中常見的救拗方式。
1、孤平救拗
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這首絕句是一首標準的律絕句。在第四句中,詩人使用了孤平救拗的句法。
吹面-不寒楊柳風。這個句式是 「中仄-平平仄仄平「」的變格:中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個字應該平聲,但是「不「是個仄聲字。救拗的方式是,第五個字必須用平聲。平聲的「楊』,仄聲的「不」。
2、 對句救拗
另外還有一個半拗體救拗的句式。
沾衣-欲溼杏花雨,中平-仄仄仄平仄。 第5個字的位置應該是平聲字,但是用了仄聲字:杏。這種句式叫做半拗體,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
半拗體的救拗,是出句拗,對句救。
吹面-不寒楊柳風。中仄-仄平平仄平。楊,這個平聲字,既是孤平自救,也是救了上聯「杏」的拗。這是一種雙救的方式。
四、兩個特殊的字
在古詩詞中,常見到今天與古代平仄不同的字。
古木陰中系短篷,陰,這個字是指樹蔭的的蔭,但是為什麼在這裡用「陰」而不用「蔭」呢?
陰,是平聲字,蔭,古韻中是仄聲字。例如李白的《秀華亭》:
遙望九華峰,誠然是九華。蒼顏耐風雪,奇態燦雲霞。曜日凝成錦,凌霄增壁崖。何當餘蔭照,天造洞仙家。
何當餘蔭照,平平平仄仄。蔭,仄聲。
又如宋朝嚴粲的《宿澤心》 :
自從孤棹背鄉關,幾度麻姑夢裡山。此地不知何洞府,石間松蔭水潺潺。
石間松蔭水潺潺。蔭,即蔭,仄平平仄仄平平,蔭,仄聲。
還有一個字,「溼」也要注意,今天是平聲,古韻是仄聲:
沾衣欲【溼】杏花雨,平平仄【仄】仄平仄。
溼,這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入聲字。
結束語
志南是南宋的一個詩僧,傳世作品不多,生平不詳。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中曾經記載,朱熹很欣賞志南的詩,說其詩:
清麗有餘,格力閒暇,無蔬筍氣。
「蔬筍氣」,蘇軾《贈詩僧道通》詩云:「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酸餡氣」,是貶義詞,表示僧人詩詞的特有腔調和習氣。
志南作《接晦庵薦志南書有作》,來感謝朱熹的推薦,詩云:
上人解作風騷話,雲谷書來特地誇。楊柳杏花風雨後,不知詩軸在誰家。
雲谷,朱熹有號叫做雲谷老人,能得到朱熹書信讚賞,看來志南也不是普通任務,可惜他的故事太少了。
@老街味道
怎樣從零基礎開始學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