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阿爾法工場
導語:在王思聰創業都失敗的時代裡,留給小公司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11月21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流通市值而論,貴州茅臺(600519.SH)超越了號稱"宇宙行"的中國工商銀行(601398.SH),躍居滬深兩市首位。
不僅如此,茅臺的總市值也已經「吊打」了13個A股行業。
此刻,投資者不約而同的想起兩年前的一個笑話:
2017年6月,某鋼鐵首席發出靈魂拷問,茅臺+五糧液+洋河=鋼鐵整個板塊市值?
6個月後,該首席再次聲嘶力竭的怒吼:茅臺一家已經超過整個鋼鐵板塊市值,這合理嗎?
現在才明白他太有遠見了:因為當年那個估值確實不合理,今天茅臺已經有小3個鋼鐵板塊市值了。
多少真心話,都是以玩笑方式說出。
必須要說的是,看似滑稽的市值爭霸事件背後,是A股正在發生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悄然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變:龍頭溢價
A股以往的邏輯是:小股票估值高,因為成長速度快。大股票估值低,因為需要的資金量大。
而現在,A股市場的頭部溢價效應愈發明顯,行業第一名顯著較行業平均明顯呈現估值溢價狀態:
美的集團市盈率高出格力30%,貴州茅臺總市值接近五糧液三倍,而醫藥龍頭恆瑞醫藥市盈率更是高達80倍。
從資本市場本身來說,在經濟下行,市場趨冷的情況下,無論是機構調研次數,還是媒體覆蓋頻率,頭部公司都吸引了不成正比的關注度。
因為,越是困難的時候,龍頭公司的安全邊際更高,資金越是需要找龍頭抱團。從機構本身的配置角度,基金經理核心倉位也更傾向於配置頭部公司。
這樣,自然吸引了更多資金投入頭部公司。水漲船高在所難免:
一方面,聚集大量資本的頭部公司,獲得了更強的流動性,而流動性又會進一步吸引更多關注流動性的資本;
另一方面,業績更好的基金能夠募集更多資金,更多的資金又會反向繼續投入到頭部公司。
這兩點都構成了極強的正反饋,龍頭公司自然出現溢價。
第二變:外資定價
如果將A股上市公司股東名單中,外資持倉按照市值大小拉一張清單,會發現外資和內資投資偏好的的顯著不同。
與喜歡高增長,題材,科技的內資不同,外資明顯更加偏好穩健增長,低資本需求的偏壟斷消費業務。
茅臺為代表的白酒;美的為代表的家電;恆瑞為代表的創新藥平臺;上海機場為代表的奢侈品免稅消費;以及像中國平安這樣的低資本消耗的消費金融龍頭。
這五類公司無一不是增速穩健,市場地位偏壟斷,資本開支或資本需求較低的行業巨頭,同時又迎合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強大韌性。
而同樣可以看出,像銀行,券商這些超大公司卻沒有得到外資等比例的認同。外資不偏好的公司都具有類似的特點:超高周期性(券商),巨大資本需求(銀行),以及競爭激烈的行業(液晶屏等競爭激烈的科技行業)。
在資本市場開放之後,外資本身構成了A股的新鮮血液,頻頻買入成為了穩定指數的重要力量;而外資的明顯偏好,也使得像茅臺這樣的公司擁有了較強溢價。
第三變:環境變了
隨著經濟增速的逐步放緩,越來越多行業中的份額開始向頭部集中,「大魚吃小魚」的情況愈發明顯。
舉例來說,白酒行業如果下行,茅臺只會零售價下滑,出廠價並不受任何影響。而白酒行業全面回暖之後,茅臺又會繼續領漲零售價,第一個分享白酒行業的增長。
在家電行業中,行業上行時期,格力電器能夠實現量價齊升,更高的盈利能力輕鬆碾壓其他對手;行業下行周期,格力的雙十一促銷,同樣將其他空調廠家嚇出一身冷汗。
有人戲言,在王思聰創業都失敗的時代裡,留給小公司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