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受到外力衝擊後威力堪比手榴彈?近日,廣州日報在一條新聞中介紹,「炮彈果」受到一定外力衝擊時就會發生爆炸,威力類似一個小型手榴彈。知名科普博主@博物雜誌 介紹,其實根本就「爆不了」,並反問,這是看了什麼沙雕科普?
今日(10日)下午,廣州日報發布道歉聲明稱,炮彈果的介紹有誤,向廣大讀者和粉絲致歉。
9日,廣州日報報導,廣東珠海拱北海關查獲一個形似椰子的球狀果實,外表呈茶褐色,淨重3.8千克。據旅客自述,該果實來自新加坡,是新加坡好友家中種植的果實並贈與其食用,因果實獨特少見,準備將其帶入境與家人一起食用。由於該旅客未申報且無相關檢疫審批手續,海關關員依法對該水果作截留銷毀處理。
隨後關員將果實封存後送往初篩室作鑑定。經比對,發現球狀果實為炮彈果。
讓這條新聞上了熱搜的點是,廣州日報在報導中將炮彈果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水果」,因其「受到一定外力衝擊時就會發生爆炸,足以殺傷殺死周圍生物。」
在文章中,作者還詳細「科普」,炮彈果爆炸時,堅硬的外皮和果實裡的種子四處飛散,最遠距離可波及方圓20米,因此提醒大家,一旦不慎跌落導致爆炸,造成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後,「世界上最危險的水果」的話題刷爆社交網絡,還一度上了熱搜。
不少網友被此種水果的「威力」震驚,紛紛表示「萬幸」之餘,也有人提問,水果究竟是如何具有手榴彈般的威力呢?還有人專門@了知名科普博主博物雜誌。
當日晚,@博物雜誌 在微博回應稱,根本就「爆不了」,水果名字的來源也並非源於其功能本身,而是因為「長得像古代的炮彈」,@博物雜誌 還反問,這是看了什麼沙雕科普?
不少網友也被這一幕反轉逗樂了,「神劇也不敢這麼吹」、「植物大戰殭屍玩多了吧」。
10日下午,廣州日報發布道歉稱:經向在新加坡工作生活多年的植物科普作家楊曉洋老師請教,文中關於炮彈果的介紹有誤,向廣大讀者和粉絲致歉。
那麼,炮彈果究竟是什麼呢?
根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官網的介紹,熱帶雨林溫室內,有一棵樹掛滿了果實,又圓又大的,炮彈「從天而降」之勢,引來眾多遊客駐足觀賞。因其形狀果實酷似原始的炮彈,被形象地稱之為炮彈果。
它的名字似乎帶著濃烈的火藥味,其實炮彈果是著名的熱帶觀果植物,這種奇異的果實生長速度很快,小小的幼果不出幾天直徑就能達20多釐米。炮彈果好看而不能食用的,果肉粘稠狀,有異味,口感不良。
不過,因為果殼堅硬,常被用來製作容器或是工藝品。
中國科學院官方帳號@中科院之聲 曾經也專門進行過科普,炮彈果果實直徑達20釐米,形似生鏽的炮彈,外果皮堅硬。網上傳言炮彈果樹是一種危險的植物,一碰果實就會爆炸,實際上不是這樣。
炮彈樹的果實確實危險,這裡的危險指的是成熟的果實掉下來可能砸傷人,並不會因爆炸而傷人。
炮彈樹果實掉地上砸裂開後,動物會取食果肉(可以食用,只是味道難以接受),而種子不會被消化,隨著動物的糞便在別的地方排出並生根發芽,完成種子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