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有媒體報導,拱北海關日前查獲一枚名為「炮彈果」的植物,並指出該植物果實成熟或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衝擊時還會發生爆炸,威力類似小型手榴彈。有科普博主指出,「炮彈果」並不會爆炸,引發網友討論。10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副研究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炮彈果」得名於其外形類似於古代的炮彈,並不會「爆炸」。
媒體報導,拱北海關查獲「炮彈果」外表呈茶褐色,淨重3.8千克,由旅客從新加坡帶入,準備帶回國食用。據悉,由於該旅客未申報且無相關檢疫審批手續,海關關員依法對該水果作截留銷毀處理。
該報導還提到,炮彈果果實成熟或受到一定程度的外力衝擊時還會發生爆炸,「威力類似一個小型手榴彈」。炮彈果爆炸時,其堅硬的外皮和果實裡的種子四處飛散,最遠距離可波及方圓20米,雖能傳播種子,但「爆炸的威力卻足以傷害或殺死鳥類」。
該報導發出後,微博認證為「博物雜誌官方微博」轉發該報導稱,「根本就爆不了,只是長得像古代的炮彈才叫這名字,花很好看,泰國老種在寺廟門口」。「博物」發聲後,引發不少網友轉發和討論。
那麼,「炮彈果」到底是什麼?它又會不會爆炸呢?就此,北青報記者諮詢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副研究員。蘇濤介紹,炮彈樹,學名Couroupita guianensis,又名炮彈果、炮彈花,玉蕊科炮彈樹屬常綠喬木。原產於南美洲蓋亞那、巴西及加勒比等熱帶地區,東南亞熱帶國家都有引種,我國廣東、雲南地區也有引種。
蘇濤告訴北青報記者,「炮彈果」得名於其外形類似於古代的炮彈,並非指它能爆炸。作為玉蕊科中果實比較大的一類,炮彈果的外殼比較硬,裡面是其種子和果肉,也不存在可能引發爆炸的氣壓或者其他特殊結構。從功能角度來說,炮彈果在原產國主要是作為裝飾用,因為其果實有一股難聞的氣味,一般不食用。
此外,報導中提到「炮彈果」利用爆炸的威力傳播種子的說法也不準確,蘇濤介紹,炮彈果的果實成熟掉落後,由於外果皮骨質較脆,由於重力作用通常會開裂,但不會像網上流傳的爆炸,也不會以爆炸的形式傳播種子,而是通過以炮彈果果實為食物的動物傳播種子。「有一些植物的果實成熟後可能會以噴發的形式傳播種子,比如葫蘆科的噴瓜,但也不可能像報導中說的波及20米」,蘇濤說,本次海關截獲可能與炮彈果屬於外來物種有關。
北青報記者致電拱北海關了解情況,工作人員表示已交由檢驗檢疫部門核實,但截止記者發稿前,尚未收到拱北海關方面回復。
10日下午,刊發此文的媒體在其官微致歉,表示文中關於炮彈果的介紹有誤,向廣大讀者和粉絲致歉。
(北青報記者 李濤 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