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協六屆委員會主席陳佳洱代表北京市科協第六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受北京市科協第六屆委員會的委託,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審議。
五年工作回顧
五年來,市科協及所屬團體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努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緊緊依靠和團結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在促進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過去的五年,是市科協及所屬團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水平和能力得到穩步提升的五年;是科普事業蓬勃發展,社會化平臺和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得到大力加強的五年;是學術交流不斷繁榮、水平不斷提高,學科交叉融合邁出新步伐的五年;對外民間科技交流與合作領域不斷拓寬並取得實效的五年;是科協團體活力進一步增強,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的五年。
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北京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才智力優勢,充分調動在京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圍繞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獻策出力,是市科協及所屬團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建立完善決策服務體系,聚焦重點難點,科技工作者建議得到重視和落實
市科協系統充分發揮專家智力優勢,通過多種渠道向黨和政府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建議,逐步形成了科技工作者建議、政協提案和季談會相結合的決策服務體系。五年中,緊緊圍繞全市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以「奧運」、「文化創意產業」等為主題,組織召開了10次高質量的科學技術專家季談會。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劉淇、王岐山等17位(次)市領導出席。71位中外著名專家與市領導面對面交流。專家們提出的重要建議大多得到落實。「季談會」還在向區縣延伸,中央和市屬專家出席「延慶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等研討會,為城鄉統籌發展建言獻策。市政協科協界委員積極參政議政,提交團體提案8件、委員提案259件。《關於加強青少年無神論教育的建議》等3項提案獲「優秀團體提案獎」。市科協系統報送的專家建議被採用2465項,其中通過市科協向市委、市政府和中國科協報送專家建議880項,被採用194項。溫家寶總理對何祚庥、任湘等專家《關於太陽能發展戰略的建議》作出重要批示;市領導對《關於對生態林管護員進行培訓》等74項建議作出批示。《關於做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安全保障工作》等3項建議獲得中國科協優秀建議一等獎和二等獎。
(二)科學應對突發事件,維護首都和諧穩定,特殊時期學術科普活動取得明顯效果
面對「非典」突發疫情,市科協及所屬團體沉著應戰,連續舉辦有多學科專家參加的專題研討會,提出的《通風系統應急管理措施》,被市政府轉發,並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提出的《非典型肺炎臨床工作指南》、《中醫藥治療「非典」臨床方案》等規範,為提高醫療救治水平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根據疫情變化,組織專家電視訪談,開通國內首條「預防恐懼綜合症」心理援助專家熱線,製作、發送大量科普宣傳品,為增強公眾科學防範「非典」能力、減少恐慌心理髮揮了積極作用。
參與《「十一五」期間北京城市綜合減災應急體系建設》研究,組織「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研討會,在基層廣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從宏觀到微觀為提高首都應對風險能力做了大量工作。
(三)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創新「金橋工程」運行模式,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
圍繞京郊新農村建設,積極參與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科技下鄉活動3247次,受益50餘萬農戶。舉辦培訓班1萬餘個,參加80多萬人次。與市農委共同啟動「農民致富科技套餐配送」活動,進一步提高了科技下鄉的實效。不斷探索「金橋工程」市場化運作新模式,實施「金橋工程」2390項,實現經濟效益(節約資金和增加利稅)44.97億元。舉辦中德、中韓科技經貿展覽及洽談會,1500多家中外企業對口洽談。「廠會協作」、「村會協作」不斷延伸,「廠會協作西部行」活動受到歡迎。
二、著力搭建社會化科普服務平臺,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各項科普事業蓬勃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科普法》,組織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不斷加大工作力度,轉變工作方式,更新科普理念,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普工作模式逐步呈現。
(一)發揮首都區位優勢,以承辦國家大型活動為契機,促進社會化大科普局面的形成
科普工作方式由注重獨立組織活動向搭建社會化科普服務平臺轉變,一個全社會大動員、大合作、朝氣蓬勃的大科普局面開始形成。主動爭取中國科協、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指導與支持,積極為中央在京單位服務,承辦了全國科普日北京主會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實現了北京科技周與全國科技活動周統一主題、同期舉行。曾慶紅、王兆國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參加全國科普日北京主會場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北京乃至全國科普工作的開展。周光召、韓啟德等百名院士參加北京舉辦的科普活動,大幅提升了北京科普活動的檔次和水平。首次設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不僅激發了青少年參加科技創新的熱情,而且贏得社會各界支持。與市信息辦、市婦聯共同舉辦的「百萬家庭數字生活技能大賽」,每年吸引十餘萬市民參加。中央在京單位、北京市各委辦局、各群眾團體和廣大基層組織積極支持,廣泛參與,使北京科普工作在總體設計、形式創新、資源整合、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
(二)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弱勢群體,推動科普與文藝相結合,科普工作更加紮實有效
科普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進行了「北京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開展了對科普活動效果的追蹤研究。「科普之春」、「科普之夏」、「世界物理年」、慶祝神舟飛船發射成功等重大活動,注重突出針對性、啟發性和互動性,結合「四進社區」深入開展「科教進社區」活動,科普工作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富有親和力。
關注弱勢群體,不留科普死角。與市殘聯共同舉辦科普專場報告、開設康複閱讀室。面向數百萬來京建設者,組織「科普進工地、共享科技成果」大型公益科普活動,舉辦「外來人口科普大課堂」,開展「科普進打工子弟學校」、「趣味科普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在弱勢群體中開展科普活動引起的反響異常強烈。
促進科學與藝術、科技與人文的融合,科普宣傳取得良好效果。與市社科聯共同舉辦「走進物理,走近愛因斯坦科學名篇朗誦會」;與中國木偶劇院等有關單位合作,編創了《七彩湖》等一批優秀的科普木偶劇;聯合北京市文化團體創作了話劇《別了,邪教》和評劇《啼血杜鵑》,舉辦了「反對邪教、崇尚文明」大型漫畫展;區縣科協與文藝宣傳隊編排科普小節目深入農村演出;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科普文藝宣傳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三)重視科普設施建設,加強科普資源開發,科普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建成臺湖科普園等市、區農村科普示範基地180餘個、科普示範村300餘個,金魚池等社區重點科普項目330餘個,社區青少年動手做科學俱樂部29個,科普畫廊及電子科普畫廊5028米。「1831」流動科技館、「科技動感大本營」立足北京,面向全國,在30多個城市巡迴展出,600多萬群眾踴躍觀看。「三三一工程」堅持「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機制,集成更多科普展品,促進了區縣科技館恢復和發揮科普功能。支持北京國華電力公司建成 「國家電力科技展示中心」,面向社會開放。
推進「數字科普工程」。「北京科普之窗」被評為首批全國優秀科普網站,「學生科技網」點擊數超過兩千萬人次;「科學與藝術」等一批數字博物館開通;支持建立擁有707個站點,輻射北京乃至全國的農村遠程科普教育網絡,科普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參與北京市公務員「電子政務」知識培訓工作,促進了機關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科普資源開發取得進展。北京科普創作出版專項資金資助138項科普作品創作出版。《放飛神舟》出版了盲文、維吾爾文等6種版本,並譯成日文進入國際市場。《與奧運同行——全民健身科普知識手冊》向首批50萬個家庭免費發放。《圖文科普•現代戰爭與兵器》、《把雨水帶回家》等一批優秀作品獲得中國圖書獎等多種獎項。
三、學術交流日益繁榮、水平不斷提高,學科交叉融合邁出新步伐
圍繞促進首都科技創新,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服務,市科協及所屬團體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一)成功承辦中國科協年會,精心舉辦「學術月」,構建高質量學術交流平臺
五年來,市科協系統共舉辦學術交流活動6687個,100餘萬人次參加,交流論文6.49萬篇。圍繞「科學發展與奧運」、「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主題,堅持每年舉辦一屆的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已經成為首都科技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術盛會。承辦2006中國科協年會首都發展論壇,結合當前首都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聯合政府相關部門舉辦了13場專題分論壇,為推動首都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實施重大、重點學術活動計劃,鼓勵和支持學會開展經常性、高層次學術研討,五年累計資助600餘項。學會堅持舉辦的高水平學術年會,成為本學科、本行業的權威學術活動。
(二)開創兩界聯席會議制度,舉辦高峰論壇,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順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潮流,2003年,聯合市社科聯發起建立北京市自然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制度,開創了兩界相互促進的新局面。在兩界聯席會議的推動下,圍繞首都發展中帶有全局性的問題,連續舉辦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等主題高峰論壇,在首都學術界產生了積極影響,得到中宣部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推動自然科學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一大批跨地區、跨部門、跨學科、綜合性學術交流活動相繼開展。支持舉辦的七省市機械工程學會科技論壇、華北六省市區農學會學術年會、六省市電機工程學術年會已經形成綜合性、高水平、系列化學術交流平臺。由11個學會共同發起,連續舉辦4屆的「首都地區生命科學領域聯合年會」,已成為學會聯合辦會的範例。
(三)跟蹤科技發展前沿信息,提升學術交流國際化水平
學術交流國際化趨勢顯著增強,共舉辦國際和雙邊學術交流活動696個,近10萬人次參加,其中來自境外的科學家7293人,累計交流論文1.31萬篇。成功舉辦了「中歐大城市發展論壇——智能交通應用與發展」、「北京——中英大城市水環境學術研討會」、「第三屆世界粘接及相關現象大會」、「多國城市交通展」、「油氣成藏機理國際學術會議」等多個產生廣泛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市科協系統已經成為首都國際學術交流大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積極實施首都人才戰略,努力推動科技人才工作發展
市科協作為市人才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充分發揮科技團體的作用,及時提出《關於實施首都人才戰略,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工作的意見》,並制定了三個配套計劃,努力營造有利於科技工作者成才的良好環境。
(一)實施重點人才培養計劃,構建具有首都科技團體特色的人才成長服務體系
《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計劃》、《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和《海外智力為首都建設服務計劃》,引起市委重視,被納入全市重點人才工作。通過開展北京青年學術演講比賽、評選北京青年優秀科技論文,資助青年學者出版學術著作、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工作,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選拔優秀青少年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著名科學家言傳身教下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探索一條培養未來我國科技頂尖人才的道路。舉辦「海外智力為科技奧運服務項目推介會」、「留學歸國人員及華商企業創業環境懇談會」等大型活動,吸引海外人才為首都經濟建設服務。
積極舉薦人才,參與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首都傑出人才獎」等獎項的推薦工作;組織評選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等獎項。在媒體開設「奧運科技人物」、「青年科學家」等專欄,宣傳了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影響。
(二)加強科技工作者狀況調研,發揮智囊庫作用,為全市人才工作服務
設立18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組織開展了「科技工作者狀況問卷調查」、「新時期進一步發揮老科技工作者作用」等調研,及時掌握科技工作者隊伍變化情況,為市委市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參加「北京高級人才資料庫」一期建設工程,推薦600多名高級專家信息數據入庫。參與《北京市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和《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方案》等研究,為促進首都人才發展戰略的實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五、發揮民間科技交流優勢,服務國際化大都市建設
五年來,接待國際和港澳臺民間科技交流團組665個、5623人次,組織出訪318批、2368人次,民間科技交流向實質性合作邁進,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一)加強與國外科技組織聯繫,成功引進「達•芬奇科技展」,對外民間交流渠道進一步拓寬
加強國際民間交流與合作,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紐西蘭等80餘個國家的科技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繫,籤署合作協議21項。配合「中意文化年」,引進的「達•芬奇科技展」在國內引起反響。連續五年舉辦駐華外交官、外國科技組織駐京人員新春招待會和科普考察活動,展示首都風貌,促進了科技交流與合作。
在科技周、青少年創新大賽等活動中,引進美國「遨遊火星展」,邀請諾貝爾獎得主馬歇爾與青少年面對面暢談科學人生。配合北京諾貝爾論壇,承辦「諾貝爾獎展覽」,蒙代爾等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席並題詞。組團參加國際青少年科學競賽和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取得優異成績。組織學會、區縣和企事業科協工作人員境外考察培訓,促進了工作的開展。
(二)鞏固發展與港澳臺地區科技交流,民間交往日趨活躍
積極開展與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科技團體的交流與合作,與香港工程師學會、澳門科技協進會、臺灣中華文經發展協會等15個對口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繫。在中國科協、北京市臺辦的指導下,與有關單位合作開展「京臺青年交流周」、「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京臺科技論壇」等活動,加強兩岸青年相互交流,為促進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
六、加強自身建設,科協團體活力進一步增強
市科協及所屬團體加強理論研究,努力探索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又符合現代科技團體發展規律的運行機制、組織體制和活動方式。
(一)堅持黨的領導,保持正確方向,把科技工作者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
在全系統深入貫徹中央和市委精神,團結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為首都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貢獻力量。各級黨組織認真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廣大黨員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初步形成了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有力地推動了科協工作。在首都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市科協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18個所屬團體被評為文明單位和文明單位標兵。
(二)推進學會改革,促進學會發展,承擔政府轉移職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出臺《關於加強學會建設、促進學會改革的意見》,通過試點,分階段推進學會改革和學會現狀評估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協同政府有關部門依法註銷長期不開展工作的學會,積極引導支持新興學科成立學會,新發展市屬學會11個,科技類基金會8個。學會承擔政府轉移職能取得突破性進展,10個學會承接了15個專業的高中初級職稱評審工作。學會在科技獎勵、成果鑑定、科技諮詢等方面的優勢逐步顯現。
(三)加強團體組織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切實增強發展能力
加強民主辦會,在全國率先推出科協團體提案辦法,充分調動代表、委員參與團體建設的積極性;制定了《常務委員會工作規則》,從制度上保證常委會在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新時期科協團體特點和工作規律,開展了《科協團體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地位與作用》等課題研究。啟動科協系統專職工作人員培訓計劃,組織了基層科協主席和學會秘書長高級研修班。在非公企業中發展科協組織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亦莊開發區科協、豐臺科技園科協相繼成立。新發展企事業單位科協27個、高等院校科協1個。區縣科協組織更加健全,實力不斷增強,開展了大量豐富多彩並富有實效的活動,擴大了科協在基層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回顧五年來科協工作,我們深刻體會到: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做好科協工作的根本保證。只有不斷加強黨對科協工作的領導,保持科協黨組織的先進性,密切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血肉聯繫,才能確保科協各項事業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前進。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是科協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只有主動融入全市工作大局,找準科協工作的定位和切入點,才能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首都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有位有為。始終堅持以科技工作者為本,是做好科協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在科協工作中切實體現科技工作者的主體地位,竭誠為科技工作者服務,才能不斷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自主創新的高漲熱情,真正發揮出科協大團體的作用。始終堅持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實現科協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主動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立足科協現有基礎,同時面向政府部門和社會,不斷拓寬工作領域和渠道,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使科協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以上工作成績,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區縣、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協系統廣大專兼職幹部團結奮鬥的結果。藉此機會,我謹代表北京市科協六屆委員會,向關心和支持科協工作的各級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市科協工作人員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科協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在廣泛動員科技工作者投身首都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運用社會化、市場化機制推動科普服務平臺建設方面還需要不斷探索創新;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的內容、手段和方式還比較缺乏,組織管理體系還有待改進和完善;面對日益重要而艱巨的任務,科協系統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開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研究解決。
認清形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相繼做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市委、市政府從首都功能定位和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出發,提出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奮鬥目標。我們要深刻認識首都北京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局中的重要位置,進一步認清當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工作者群眾組織的獨特優勢,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以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首都意識,在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實踐中,振奮精神,紮實苦幹,不辱使命,不負重託,銳意創新進取,努力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服務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和諧,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把推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科協工作的首位。要找準科協在創新體系中的定位,主動融入首都創新體系。首都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大學和研究院所為先鋒和骨幹的龐大體系。科協作為群眾團體,在中間起著促進和服務的作用。科協要充分發揮人才薈萃、組織健全、橫向聯繫、學術民主等優勢,積極開展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區、跨中央與地方的學術交流、「金橋工程」、決策諮詢、技術服務等活動,促進首都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的形成,為首都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壯大服務。
服務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作為科技工作者的群眾團體,要堅決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精神,鼓勵不同意見的碰撞交流,激發產生科學思想的熱情和靈感,營造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形成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局面。科學精神的精髓是求真為實。科技創新必須堅持嚴肅的科學態度和嚴密的科學方法,反對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學風,更不能弄虛作假,抄襲剽竊,唯利是圖。
服務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公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是實現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市科協要充分發揮推動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的作用,緊緊抓住推動實施《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方案》的契機,搭建社會化科普服務平臺,在全社會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特別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加強首都科普資源的整合,積極探索創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手段、渠道,深化、豐富科普內容,切實提高科普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為提高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做出積極努力。
服務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把做好為科技工作者服務作為科協事業發展的根基。科協組織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科技工作者的狀況,充分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在黨和政府與科技工作者之間建立起暢通穩定的溝通渠道,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積極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做弘揚自主創新精神的先行者、建設創新文化的開拓者、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促進者、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推動者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踐行者,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城市貢獻力量。
今後五年工作建議
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新一屆科協委員會應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在此,對第七屆委員會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今後五年科協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執行市委關於科協工作的指示精神和中國科協「三服務一加強」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團結和動員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努力優化首都學術交流環境、科學決策環境、科學素質建設環境、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科技交流合作環境及首都科技界和諧穩定環境,不斷加強科協團體自身建設,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發展科協事業的新途徑、新領域、新經驗,努力為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做出新的貢獻。
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緊緊圍繞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優化首都學術交流環境
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核心內容是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有首都特色、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科協作為首都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繁榮學術交流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圍繞當前制約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學術研究活動。繼續著力打造「學術月」品牌,提升國際化水平,推動學科建設,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開展前瞻性學術研究,展示首都城市建設和發展研究最新成果,構建以科學家、社會公眾和政府部門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活動平臺,以學術交流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區域創新。要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在促進「產學研」結合、推動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中發揮重要作用。
要繼續深入開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界聯席會議活動,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積極促進市屬學會以建立學科聯盟等形式開展跨界別、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研究與交流,主動適應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
二、著力打造決策諮詢和科技服務品牌,優化科學決策環境
不斷增強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以軟科學研究和工作調研為基礎,以科技工作者建議、人大議案、政協提案、專項科學論證和科技諮詢服務等活動為依託,以季談會、兩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為重點,以健全各項工作制度機制,暢通聯繫溝通渠道,建立決策諮詢專家智囊庫為保障,進一步整合科協系統決策諮詢的資源和力量,建立決策諮詢服務體系,努力使科協成為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決策的重要思想庫和智囊機構之一。要加強同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探索建立會商制度,緊緊圍繞奧運、環保、交通等問題,積極組織專家為市委、市政府獻計出力。進一步推動決策諮詢活動向基層延伸,圍繞區域發展、新農村建設、企業自主創新等重點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論證。組織動員科技工作者深入企業、農村,推動「金橋工程」、「廠會協作」、「農民致富科技套餐配送工程」的深入開展,為建立首都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做出積極努力。
三、大力提升社會化科普工作能力,優化科學素質建設環境
切實履行北京市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不斷完善各項工作機制,聯合有關部門,共同推動《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方案》的落實,使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始終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大力宣傳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針對農民、未成年人、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經常性、系列化的科普教育。通過舉辦科普日、科技周、青少年創新大賽、老年科普工程、百萬家庭數字生活技能大賽等大型主題科普活動,不斷提升各種科普活動的國際化、社會化、信息化程度,促進市民整體科學素質的提高。
組織實施奧運科普行動計劃。圍繞運動健身、體育競賽、飲食與運動、安全減災等內容,深入開展奧運科普進社區、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鄉鎮活動,宣傳普及「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以高水平科技奧運的成果惠及社會大眾。
要充分利用首都科普資源優勢,搭建社會化科普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科普創作出版專項資金的資助範圍,繁榮科普創作。加強區縣科技館建設,完善設施,充實內容,切實提高其長年常規開展科技傳播活動的能力。繼續推動「三三一」工程、「1831」流動科技館、「北京科普之窗」、「北京數字博物館」、農村遠程科普教育網絡等市場化、信息化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立科協系統科普資源開發、集散、共享體系。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農村科普示範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促進科普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四、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體系,優化科技人才成長環境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市科協要以推進實施科協三個重點人才計劃為基礎,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體系。要進一步擴大《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計劃》對各學科領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影響力,聯合市有關部門和學會深入開展適應青年科技人員成長需要的學術研討、科研實踐、科學普及活動,加大培養、發現、舉薦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工作力度。要在科學家的引領下,實施《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培養計劃》,通過 「走進重點實驗室」、「科技名家講座」、「科研實踐考察」等活動,對青少年進行科學思想、科學道德、科學研究方法的全方位培養。要緊密結合全市科技經濟發展重點,實施《海外智力為首都建設服務計劃》,進一步拓展聯繫渠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平臺,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做好優秀海外科技人員歸國創業、參與現代化建設的服務工作。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為他們開展科技服務,普及科學知識,傳承科學精神、科學道德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支持。
五、不斷拓寬民間科技交流領域和渠道,優化科技交流合作環境
充分發揮首都科技團體的優勢,多渠道、寬領域、高層次開展民間科技交流與合作。繼續加強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周邊國家科技團體的聯繫合作。聯合有關部門和學會積極爭取主辦或承辦大型國際科技交流活動,不斷擴大交流合作領域。繼續辦好駐華科技外交官和國際組織科技人員的聯誼、考察系列活動,探索建立定期會晤機制,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對外宣傳工作。
進一步密切同港澳臺地區的科技交流,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交流渠道,密切兩岸四地科技團體間的聯繫,為增強相互了解,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積極努力。
六、大力加強科協團體自身建設,優化首都科技界和諧穩定環境
進一步加強黨對科協工作的領導。繼續鞏固科協系統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提高科協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努力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
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努力創建和諧團體。要堅持以科技工作者為本,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者利益表達機制,定期開展對科技工作者思想狀況和需求的調查。要圍繞科技工作者的知識更新、轉崗擇業、晉升晉級等實際需要,持續開展繼續教育。要及時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向有關部門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聲和訴求,積極支持和幫助科技工作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切實推進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設。要加強對優秀科技人物的宣傳、表彰、獎勵,大力弘揚科學道德。
要按照建立現代科技社團的要求,積極推動市屬學會管理工作改革。堅持「動態管理、分類指導」,逐步建立學會評估考核體系。擴大學會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推動秘書長職業化、學會幹部專業化、年輕化,會員多層化和學會事務管理制度化、規範化,重點扶持一批開展學術活動能力強、自主發展潛力大、與政府和社會各方面聯繫廣泛的學會,帶動學會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鼓勵和支持學會積極爭取在技術創新、科技獎勵、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評價、技術職稱評定等方面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積極探索實現學會與行業協會合作互補共贏的渠道方式。加強基金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科技創新、獎勵、人才培養、科學普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加強科協組織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民主辦會。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委會、常委會、工作委員會和代表、委員提案等各項制度機制。加強科協系統教育培訓工作,切實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努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和諧型機關。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協事業支撐體系。加強區縣和基層科協組織建設,加大工作指導和支持力度。積極探索以多種形式在科技園區、企事業單位,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等科技工作者密集地區和單位發展組織、吸收會員,不斷擴大科協聯繫科技工作者的範圍和渠道。
加強調查研究,深入開展科協前瞻性理論研究,為完善科協組織建設、推動科協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建議市科協七屆委員會研究制定五年發展規劃,明確未來五年科協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措施,更好地推進科協各項事業發展。
各位代表、同志們!
為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時代賦予科技工作者和科協組織的歷史使命,北京「十一五」規劃繪就了首都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為科協組織發揮優勢、做好服務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團結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市第十次黨代會和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為實現「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把首都北京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