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中營:往事不再沉默

2020-12-01 人民網

原標題:上海集中營:往事不再沉默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奮起抵抗。硝煙散盡,歲月更迭,對歷史的追尋與敬畏,成為今天的使命。

經過了漫長的遺忘與找尋之後,比對大量境外史料,上海歷史學者今年首次系統發布了抗戰時期上海20個日軍集中營的詳細地址。《解放周末》循著歷史學者的最新發布,探訪曾被我們遺忘的上海大橋監獄集中營,打撈曾經發生在那裡的歷史片段。

或許,找尋不該被遺忘的,重逢歷史深處的真相,是一種更為具體而真切、更能觸及心靈的銘記方式。

中國人很少知道,日軍在上海設立過20個集中營

這是一座7層鋼混結構的老房子,坐落在上海四川北路85號,佔地5800餘平方米,裝飾藝術派風格。它的一樓開著各色小店,樓上的居民們每天用各種曬衣架為它畫出市井生活的外衣。過路的行人,或許徑直走過,或許會瞥上一眼。

若有人肯往歷史的深處「看」,可以知道的這座老房子的命運軌跡是:1935年,仁昌營造廠承建了它。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日本憲兵司令部。1947年,它成為中國銀行的職工宿舍。2005年,它被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很多中國人不知道的是,這座老房子有著更深層的命運。原來,它是日軍在上海的20個集中營之一。在一些史料中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大橋監獄集中營。

即便翻閱厚厚幾冊的1999年版《上海通史》,其中也沒有關於集中營的支言片語。它一度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中。

10年前,《上海通史》主編、上海史研究學者熊月之,通過境外材料,基本弄清了日軍設立於上海的集中營的來龍去脈。他寫道:從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在上海設立盟國僑民集中營(以下簡稱上海集中營),關押英、美等國僑民六千餘人,涉及十餘國,歷時兩年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上海的影響極大、極其重要的世界性事件。以往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中,對此甚少涉獵……

可惜,這一篇文章、幾段考證,彼時僅在學術圈引起熱議,而不為外人所知。上海,沒有拾起這段「甚少涉獵」卻又「極其重要」的歷史。

10年後的2015年3月,另一位上海史學者蘇智良,正在與研究生李健搜集日軍在上海的暴行材料。搜集、思索、討論,集中營的史料莫名地跳入蘇智良的腦海。蘇智良對李健說了一句:「我們去逐一查證下,究竟是哪20個集中營吧。」

腳踏實地,逐一查證,徐家匯藏書樓、淮海中路上海社會科學院大樓、華東師範大學老文史樓、上海中學、市西中學、提籃橋監獄等地,都曾是當年日軍建立集中營的所在地。那裡曾關押著中國抗日戰俘、盟軍戰俘、英美「敵國」僑民、教會人員,甚至還有日本曾經的「盟友」義大利人。

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史料上所載的華德路盟軍戰俘營,究竟在哪兒?

終於,最後一塊拼圖完整了

李健扎進了監獄志裡。她翻遍了《上海監獄志》等史料,漸漸覺得,華德路盟軍戰俘營和提籃橋監獄可能是同一個地方。於是,她拜訪了監獄史專家徐家俊。徐家俊直接告訴她,兩者就是同一處。20個集中營,似乎縮減成了19個。

但李健沒有輕易放過自己的疑惑:為什麼史料中明明是同一個地方,卻出現了兩個不同的集中營名稱呢?這是一個錯誤,還是這其實蘊含著某種線索?

仔細比照美方提供的原始英文資料後,李健發現,中文翻譯出了錯——翻譯成「提籃橋」的那個英文單詞,原本是「大橋」。

大橋?這個名字,蘇智良他們並不陌生,很多史料中都曾提過,尤其是多年前,它反覆在一本書中出現。那就是《鮑威爾對華回憶錄》。1917年,美國人鮑威爾來到上海,擔任了《密勒氏評論報》記者、主編,因披露日本罪行,曾被日軍抓捕。他這樣描述監獄裡痛不欲生的日子:牢房內擠滿了人,空氣令人窒息。連坐的地方也沒有。大約18英尺長、12英尺寬的地方,可以容納25人在地板上排隊坐著,但是幾天後牢房裡竟關押了40多人,許多人只能站在那裡……男女混押,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關押……盥洗只靠一隻放在角落裡的粗糙木桶,敞開著,臭氣燻天,男女共用……如果誰得了疔瘡,日本人就用一種類似紅汞的液體給人注射。

鮑威爾在集中營裡慘遭虐待,雙足致殘。1942年,美國與日本交換戰俘,他才從上海回到美國,寫下原題《在中國二十五年》一書,並在該書第35章「恐怖的大橋監獄」裡詳述自己的遭遇。1946年夏,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訊日本戰犯東條英機等人,鮑威爾還以自己的親身遭遇出庭作證。

李健立即找來該書英文版,比照發現,鮑威爾書裡的「大橋監獄」表述方法,和美方資料裡的用語,一模一樣。這再次證實,原資料中的「提籃橋」,指的應該是「大橋」。

終於,最後一塊拼圖完整了。

近70年後的今天,上海集中營舊址終被系統地梳理出來。原本零散的史料、耳熟能詳的地標建築,被串在了一起。大橋監獄集中營塵封的往事,其實早已露端倪。這些歷史碎片一直在各個角落裡靜靜等待著,等著有一天後人認出它們、拾起它們,拂去塵埃,把它們重新拼成一幅完整的樣貌。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多次出現的「大橋監獄」,終於被揭示出它的身份

大橋監獄如同一座黑暗的墳墓,從白天到黑夜聽不到一點人聲。

在押人員不能說話,說了,會被嚴刑拷打。有一次,日本看守發現2號牢房有人竊竊私語,走進去尋找,卻無人承認。看守採取「連坐法」,他猛擊每個人的頭部幾拳,當場有人鮮血直流,牙齒掉落。日本看守並未罷休,非要找出說話的人。有兩位難友看不下去,毅然站出。最後,這兩人被拉出去,脫光上衣,跪在地上。日本看守解下身上的皮帶,對他們猛抽解恨。

這段記憶,被刊載在1995年7月9日的《解放日報》上,標題是《人間地獄五十天》。

據監獄史專家徐家俊記載,日本統治時期,大橋監獄原有6間牢房,後又增設幾間。每間寬約5米,深約3米,牢房的一角半米見方的凸出,是便坑;一個用磚頭砌成半米高的通鋪。通鋪下僅有一條窄窄的走道。原來只能關10餘人的牢房,一下子關了30人以上。

雖然是僑民集中營,但這裡關押過的中國名人不少。

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從1941年12月一直被關到1942年3月1日,中間還被押出大橋監獄,移到滬西極司非爾路76號(今萬航渡路435號)汪偽特務機關。對大橋集中營的日子,許廣平最深的印象是:天旋地裂、骨節發酸,兩個馬蹄型的鐵圈套在手上,連上兩條電線,接在一個6寸高的木匣上。日本憲兵對許廣平動用了十多次電刑。被關的第五天起,她被拳打腳踢,後被脫去外衣,只剩小衫褲,飽受皮鞭之狠。日本人還威脅,要把她一絲不掛放到南京路上出醜。

後魯迅先生的日本好友內山完造出面,許廣平被保釋回家。4年後,她把這段76天的監獄經歷寫成《遭難前後》,在1946年的《民主》周刊上連載,第二年交上海出版公司印成單行本。

教育家夏丏尊也被日本人關押在大橋監獄。他年事已高,身體衰弱,加上較高的社會影響力,日本人有所顧忌,沒讓他受皮肉之苦,卻想出了一條計策。

一天,一位日籍作家跪在夏丐尊的牢房門口,自稱學生,希望老師賞臉,與他到外面的酒店,吃頓飯賠禮。夏丏尊勉強答應。日本憲兵讓他換了衣服,用汽車送他和「學生」到了租界。那是一家十分豪華的日本餐廳。席間,日籍作家非常恭敬,盛情招待。夏丏尊不卑不亢,心中已明白了幾分:沒安好心。他一語道破:「謝謝你的熱情招待,不過什麼時候放我出去?」那位日本作家遲疑片刻,賠笑說:「只要老師願意擔任職務,或者答應掛個名,現在就可以回家。」夏丏尊怒目而視,拍桌離席:「我寧願把牢底坐穿。你們快把我送進牢房。」經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等奔走營救,夏丏尊終於獲釋。

這裡還關過上海共產黨情報機構的一對「夫妻」李白和裘慧英。他們被押至大橋監獄,分開審訊。飽受折磨後,終被釋放。多年後,這段故事被拍成家喻戶曉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多次出現的「大橋監獄」,首度被揭示出它的秘密身份——抗戰時期上海日軍集中營之一。

每天赤腳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腳已凍成紫色

鮑威爾的書裡提及,一些著名外商,如道奇汽車公司中國辦事處的經理、上海股票交易所總裁海伊默、上海花旗銀行經理、蘇柯尼真空油公司經理等,都曾被關入大橋集中營。

鮑威爾進集中營的第一天,牢房已密密麻麻站滿了人。幸好,一位認出他的朋友,把他拉到了一處地方。朋友告訴他,前一天晚上,他站的地方剛死了一位朝鮮人。日本人的刀刺進朝鮮人的腿,血流不止,朝鮮人得了敗血症死去。

當時的集中營有15間牢房。一面可進出,用直徑6英寸的木棍做成柵欄。鮑威爾在5號牢房裡,天天數著這些木棍。他們白天盤腿坐著不能休息,頭必須低下,面朝東京方向。有時被迫下跪多個小時。晚上隨時可能被叫醒。如果有人敢反抗,毆打虐待是家常便飯。

有一天,6個日本憲兵怒氣衝衝地拖著一個英國人進牢房。他的衣褲都被撕破,顯然拘捕時進行過廝打。他告訴鮑威爾,自己是上海電力公司的工程師,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捕。鮑威爾問他叫什麼?「W.R.戴維斯」,對方答。鮑威爾「秒懂」,原來,他的名字與《字林西報》的老闆R.W.戴維斯太像,一字顛倒,被錯認關了進來。

美國海軍「威克號」艦長雷諾回憶,有一位懷孕7個月的漂亮俄國少婦,被看守發現藏了字條。日本看守勃然大怒,下令牢房裡的人,包括少婦在內,全部脫光衣服,站到天井裡。寒風中站了半個多小時,日本憲兵大聲嘲笑俄婦,她面無表情,昂首而立。不久後,她忽然不見了。沒人知道她的結局。

外國在押人員受不了集中營的夥食,拿自己的米飯與牢房裡的中國孩子交易,換得每天幫自己在衣服裡抓蝨子。中國孩子苦中作樂地比賽,每天看誰抓的蝨子多。集中營外的親朋,時不時會給集中營裡的僑民寄來食物,但只有三明治能勉強抵達收件人處,其他肉罐頭等都進了日本看守的肚子。

苦難,遠遠不止於此。牢房裡的蝨子和害蟲難以計數;每天赤腳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腳已凍成紫色;大部分囚犯都病了,其中幾位奄奄一息;每個人都可能得流行病,比如斑疹傷寒,一度在集中營裡傳染……

一位獄外的法官朋友想到監獄蝨子橫行,給鮑威爾送來一管藥膏,鮑威爾稱「我將終身感謝他」。但鮑威爾還是病了。先是嚴重的手指感染,他被帶到樓上的醫務室。日本醫生沒有使用任何麻醉藥,拿起一把剪刀,把他手指的皮一點一點,剪下。門口,幾個日本憲兵張望著,對他痛苦的模樣幸災樂禍。

美國歷史學者華百納在其著作《上海秘密戰》中也多次提到了大橋監獄。他寫道:一名叫甘德的老外從審訊室出來,既痛苦又疲憊,腦袋上還纏著繃帶,看樣子已經纏了好幾天了,他的後腦勺出了一大片紅疹。在大橋監獄期間,感染最終蔓延到他的腳趾。有一次一名日本醫療官過來,決定幫甘德去除腳趾甲,他讓兩個人將甘德按在椅子上,沒用任何麻藥,就用一把鉗子完成了手術。

每日每夜都有倒黴的中國人被帶到審訊室承受各種各樣的酷刑。樓下的犯人都能聽見他們慘叫和呻吟。酷刑包括「電療」——將電線接在手腳上,把犯人電個半死;「水療」——用水桶往犯人鼻孔裡灌水,直到肺幾乎破裂;還有毒打和拔指甲。

1937年後,日本人已經掌握了虹口區,大橋監獄的存在一直被當作高度機密。「我們相信有許多中國人,在公共租界失蹤後,就是被投入這裡。因為這裡有大量中國囚徒。」鮑威爾的記憶裡,日本人對待在押的中國人更加殘忍。

一位中國男子帶著3歲的兒子被關進來。小男孩徹夜哭泣,整個大橋監獄都能聽到。幾天後,他們不見了。有一個中國人抽菸,被看守揍成肉餅,一個多星期不能站起來,還得了腳氣病。日本醫生給他注射了不知什麼藥劑,他很快死去。還有一名中國人,被發現身上藏錢,日本看守把他拖到走廊,用木棍打臉。1、2、3……集中營裡的老外們在心裡默數,打到第85棍,叫喊聲停止。

集中營裡,剎那平靜。

歷史沉默著,跌入城市的記憶長河中,等待打撈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失利,滬上集中營裡的「敵僑」就連帶遭殃。即便是日本曾經的「盟友」義大利,由於墨索裡尼投降,倒向英美,同樣惹火了日本。在上海,義大利人也遭到逮捕,被關入羅別根路(今哈密路)的義大利集中營。不同國籍的難友們,都在日軍的刺刀、高牆和鐵絲網下,屈辱掙扎。

今天,許多的抗日劇和小說中,都會拿這段恐怖與災難鑄就的城市片段作背景。「76號」特務機關、「51號」兵站,反反覆覆,出現在熒幕。然而依然沒有人知道,彼時的上海還有20個集中營。

上世紀80年代,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影片《太陽帝國》,描述的正是上海集中營的生活。從那以後,熊月之不斷收到海外來信諮詢此事,「每當被問起集中營的歷史,茫然無知的我總覺得很尷尬。我想理清這段歷史。」

上世紀90年代,經年的資料尋覓,尤其是查到日本外務省的檔案後,熊月之的團隊終於在2005年有了初步成果。至少,集中營的名稱,被押人員國籍、人數、年齡、生活狀態的概況初具雛形。今年,蘇智良的團隊繼續挖掘,更多往事浮出水面。

但對於遺忘的抗爭,或許才開始。當年集中營所在的那20棟老樓,幾乎都是上海知名的地標,今天有些仍存,有些已拆。當年僑民中的幸運者,撐到出獄、回國、與親人團聚,不知身在何方。而曾被秘密關押在集中營裡的中國人,大多已被歲月淹沒了容顏。

歷史沉默著,跌入城市的記憶長河中,等待打撈。(記者 龔丹韻 史料參考:熊月之、蘇智良、徐家俊等人的著作)

相關焦點

  • 集中營的恐怖殺手,親手屠殺五百猶太人,辛德勒名單原型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不願提及的往事,人民遭受戰爭的苦痛,家破人亡,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當時因為潛艇技術發達,海上作戰所向披靡,在歐洲戰場上也是戰無不勝,令許多國家都無可奈何。他們的軍隊之所以如此強大,一方面是因為擁有先進的作戰武器,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軍人對希特勒有極盡狂熱的崇拜。
  • 每周只讀一本書 · 集中營的真實愛情故事,講述黑暗中未泯的人性
    作為處女作,這本書竟然在全球43個國家售出版權,銷量也超過300萬冊,被譽為繼《朗讀者》後又一部打動無數讀者的二戰往事。《愛爾蘭時報》是這樣評價的:一段珍貴的歷史記錄,提醒我們大屠殺的恐怖,也頌揚了黑暗年代裡未曾泯滅的人性火花。故事發生1942年4月,有「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 從納粹集中營倖存後,68歲的他選擇自殺
    來源 | 視覺中國1月26日,在上海建投書局舉辦的普裡莫·萊維作品分享會上,《這是不是個人》一書在國內的出版編輯索馬利亞提到,正是施泰因洛夫的這番話奠定了萊維的求生意志,形塑了他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未曾放棄的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始終保持著人性,拒絕讓許多人最終走向了精神毀滅的侮辱。 但他們之中很少有人等到了奧斯維辛解放的那一天。
  • 讓英語課堂不再「沉默」
    在英語課堂上,普遍存在著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缺少主動交流意願的學生,這種「沉默是金」的態度,不僅影響著他們的語言習得,也制約著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究其原因,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焦慮感、師生關係、教學策略的採用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課堂中沉默現象的產生。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讓他們真正「走進」英語課堂。重視課堂童真。通過兒童的視角,以學生為本,以習得為先,讓學習真實地在課堂發生。兒童視角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和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孫玉松/科技日報 2018-09-04 07:39
  • [雙語新聞]-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圖)
    (Agencies)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 倖存者回顧血淚往事  當他回想起14歲那年的一天,自己從擁擠不堪的裝運牲口的火車中爬出來開始6個月噩夢(般的生活)時,傑爾茨·阿法納斯奇全身緊繃,雙眼緊閉。  「奧斯維辛是什麼?
  • 13張大屠殺照片,以及背後故事,揭示納粹集中營的恐怖
    僅在納粹佔領的波蘭,就有近130萬人被驅逐到奧斯維辛集中營,超過110萬人在那個集中營喪生。到最後,600萬猶太人和大約500萬其他猶太人在大屠殺中被殺害。照片中的孩子們被關押在納粹佔領的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
  • 日軍太原集中營:殘害女戰士用戰俘訓練狼狗
    屠殺110萬名戰俘的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被視為人類苦難的象徵。很多人卻不知道,在山西太原也有著這樣的一個集中營。值抗日戰爭勝利67周年之際,記載這一苦難經歷的《中國的奧斯威辛——日軍太原集中營紀實》一書在太原首發。這座集中營倖存者後人、該書作者劉林生先生現身太原,講述了太原版本的「奧斯威辛集中營」。
  • 講解擬南芥中表觀遺傳沉默與反沉默機制
    朱健康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解擬南芥中表觀遺傳沉默與反沉默機制   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3月19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園藝及園林系傑出教授朱健康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壇,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名為「
  • 奧斯維辛:二戰中最恐怖的集中營,你所不知道的背後數字
    有多少人被殺害,有多少兒童被送到集中營,還有多少人試圖逃跑。這些事實都揭示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所犯下罪行的規模。 奧斯維辛是六個專門的滅絕集中營中最大也是最致命的一個,在二戰期間,在納粹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下,成千上萬的人在這裡被折磨和殺害。
  • 中國天眼:「人民科學家」南仁東的漫長沉默
    假如南仁東能夠活到今天,他該如何高興,然而斯人已逝世,我不禁陷入中國天眼往事的沉思與回憶。 沉默、沉默、沉默、……, 南仁東依然故我,靜靜地矗立著,任憑窗外風雨的吹打。 時間仿佛凝固,聽到時鐘一分一秒地滴答作響; 空氣仿佛瀰漫著時間的流逝, 伴隨著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轟鳴傾洩,不時夾雜著窗外雷電掠過。光影之下,定格出一副偉岸的後背,挺拔的脊梁格外明顯;拭眼端視,如夢如幻,頓覺身軀頂天立地。
  • 《好萊塢往事》只能網盤見的猛片,久等了!
    終於歷經磨難與我們見面了—— 好萊塢往事 好不容易從集中營逃出生天,習得一身本領、迎娶命中繆斯、即將撼動整個影壇。
  • 婚姻,是幸福的伊甸園,還是悲傷的集中營?
    既然選擇結婚,就要生在一起,死往一處;有愛時,婚姻是幸福的伊甸園;無愛時,哪怕婚姻是痛苦的集中營,我都要和她在一起;我痛苦她也要承受痛苦;我的婚姻雖分彼此,但必須在一起。」「國東,不怪你老婆說你太霸道,在家裡說一不二,在單位裡一手遮天,你這樣能不出事嗎?
  • 屠殺40萬人、虐殺近萬雙胞胎:納粹德國集中營裡的「惡魔叔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為了實施「種族滅絕政策「的「最終解決方案」,在歐洲各地建立了983個集中營(也稱滅絕營,包括猶太人和眾多被認為對納粹有威脅的人都會被集中關押在滅絕營,進行虐待屠殺)。在眾多集中營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奧斯維辛集中營。
  • 奧斯維辛集中營為何成為人間煉獄: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在黨衛隊頭子希姆萊的安排下,德國在各地建設了眾多專門用於「處理」猶太人、政治犯罪者、共產主義者的集中營。 奧斯維辛集中營便是其中之一。 1940年4月27日,希姆萊下令在波蘭修建集中營,最早的一個集中營就是奧斯維辛集中營。
  • 長夜不再難明 上知乎了解《沉默的真相》
    「高開炸走」,這個網友量身定製的新梗,已成為時下爆火網劇《沉默的真相》的專屬形容詞。作為爆款劇《隱秘的角落》的接棒者,《沉默的真相》不但憑實力在知乎、豆瓣等平臺收穫9.2的超高分,也讓劇迷、網友們在見證臺劇「文藝復興」之後,再次看到了國劇的「復興之光」。
  • Angew Chem:利用CRISPR/Cas9讓沉默基因不再沉默
    當基因的啟動子發生甲基化時,該基因就被關閉,或者被沉默。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高效地激活沉默基因(即因啟動子發生甲基化被關閉的基因,也就是不發生轉錄的基因)。他們將一種被稱作微同源末端連接(microhomology-mediated end-joining, MMEJ)的DNA修復機制與CRISPR/Cas9組合使用。
  • 當Borland已成往事:獻給曾經的Borland
    正在閱讀:當Borland已成往事:獻給曾經的Borland當Borland已成往事:獻給曾經的Borland2005-09-09 10:34出處:作者:令狐蟲&冷月無聲>一、當Borland已成往事  老方說偶佔著Borland分類的位子,卻很久沒談Borland,想想也是。不過現在的Borland還有什麼可談的呢?
  • 集中營似的夏令營
    我不由得脫口而出:這哪裡是夏令營,是真正「暗無天日」的集中營。「媽媽!」女兒大笑著搖著我的胳膊,「我很高興能來這裡,三位教授講課像水晶一樣清楚,而且很有趣,同學們都是文理雙全,做研究,講笑話,策劃活動都是我從未體驗過的高超。他們很多人都是編程高手,給我很多幫助。四位助教都是畢業的大學生,和我們同吃同住同工作,讓我們覺得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