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製作 曹欣宇、解說 穆暮、插畫 杜子騰
這是納粹統治下依舊熱烈的愛情,與不曾消失的希望。
凡是與二戰有關的故事,都逃不黑暗時代的人性與希望這種話題。澳大利亞作家希瑟·莫裡斯根據好友拉萊·索科洛夫的親身經歷,寫了本《奧斯維辛的文身師》。作為處女作,這本書竟然在全球43個國家售出版權,銷量也超過300萬冊,被譽為繼《朗讀者》後又一部打動無數讀者的二戰往事。《愛爾蘭時報》是這樣評價的:一段珍貴的歷史記錄,提醒我們大屠殺的恐怖,也頌揚了黑暗年代裡未曾泯滅的人性火花。
故事發生1942年4月,有「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進入這裡的人,每天都做著極為辛苦的工作,而且一旦生病不能工作,就會面臨被處決或是拉去做人體試驗的結局,據統計二戰期間大約有110萬人死在這裡。集中營裡關押的主要都是猶太人,也有蘇聯戰俘、吉普賽人等。故事的主角是一名來自斯洛伐克的猶太人拉萊。被德國納粹抓進集中營後,作為猶太人的他本應過著地獄般難以想像的生活,只是因為他精通斯洛伐克語、德語、俄語、法語、匈牙利語、波蘭語等多國語言,竟意外地獲得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文身師。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在犯人身上紋數字。這個工作一做就是3年。
在此期間,拉萊遇到一名叫吉塔的女孩,同樣是來自斯洛伐克的猶太人。兩個人惺惺相惜,一場黑暗時代的愛情就此展開。要說集中營中最慘的,還是猶太女孩,她們跟所有人一樣,不能有名字,更談不上尊嚴,還得被迫穿上骯髒的條紋服或蘇軍的衣服,食物低劣粗糙,經常吃不飽,被迫做著繁重的工作。不僅如此,作為女孩還要忍受納粹對她們身體和精神上的摧殘、踐踏甚至玩弄。越是艱難的處境,堅強兩個字就顯得越發重要,在集中營裡同命相連的人們相互扶持、鼓勵,甚至甘願為陌生人以身犯險,這種骨子裡傳出來的善良和樂觀,陪伴著他們度過最黑暗、最絕望的日子。
拉萊利用自己文身師的身份,在「加拿大」女孩們那裡獲取珠寶和貨幣,又將珠寶和貨幣拿到「外面的人」維克多那裡換取食物和藥品,再分給自己營房的人、吉塔和她的夥伴們;他想盡辦法為她爭取到了一份相對輕鬆的辦公室工作,使她免於沉重的體力勞動;他為她帶來藥品、巧克力和麵包,讓她在面臨斑疹傷寒的侵襲時活下來。兩個人熱切期盼著每一次見面,在每個能夠避人耳目的周末相約、相擁、熱吻、做愛。雖然集中營裡的生活日復一日地枯燥乏味,乃至殘忍血腥,但他們的愛情卻絲毫沒有冷卻。活下去,不僅僅為了告知世人這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的存在,也為了那不知道何時能夠到來的幸福生活。希望是集中營裡最寶貴的東西,兩個人互相鼓勵,互相承諾,只為了能活著走出集中營,獲得自由。
除了愛情,最讓人動容的是集中營裡的人們在納粹的殘酷統治下,依然沒有泯滅自己的良知和人性。文身師佩潘會幫助拉萊獲得工作以免於苦役;拉萊會把得到的食物分給其他人,哪怕他自己的食物也僅夠果腹;丹娜和伊凡娜會在吉塔患病時照顧她,幫她打掩護……正是憑藉骨子裡的善良和永不放棄的信念,他們終於等到了納粹戰敗,得到了自由。書中是這樣評價的:活著就是希望,活下去一切才有可能。正如拉萊的座右銘:「如果你早上醒來,就是美好的一天。」
故事的結局是圓滿的,雖然從集中營出來後幾經輾轉,最終萊拉和吉塔還是幸福生活在了一起。經歷過苦難的人,往往會更加珍惜幸福。兩個人在生命剩下的時光裡相濡以沫,而紋在他們身上的那兩行本應代表痛苦記憶的數字,或許才是這至死不渝愛情與黑暗中未曾泯滅的人性最深刻的見證吧。
《奧斯維辛的文身師》
作者: [澳] 希瑟·莫裡斯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定價: 49.80元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恩澤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穆逸龍 李小樹 曹欣宇 李佳遙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