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讀一本書 · 集中營的真實愛情故事,講述黑暗中未泯的人性

2021-01-08 正午文化

視頻製作 曹欣宇、解說 穆暮、插畫 杜子騰

這是納粹統治下依舊熱烈的愛情,與不曾消失的希望。

凡是與二戰有關的故事,都逃不黑暗時代的人性與希望這種話題。澳大利亞作家希瑟·莫裡斯根據好友拉萊·索科洛夫的親身經歷,寫了本《奧斯維辛的文身師》。作為處女作,這本書竟然在全球43個國家售出版權,銷量也超過300萬冊,被譽為繼《朗讀者》後又一部打動無數讀者的二戰往事。《愛爾蘭時報》是這樣評價的:一段珍貴的歷史記錄,提醒我們大屠殺的恐怖,也頌揚了黑暗年代裡未曾泯滅的人性火花。

故事發生1942年4月,有「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進入這裡的人,每天都做著極為辛苦的工作,而且一旦生病不能工作,就會面臨被處決或是拉去做人體試驗的結局,據統計二戰期間大約有110萬人死在這裡。集中營裡關押的主要都是猶太人,也有蘇聯戰俘、吉普賽人等。故事的主角是一名來自斯洛伐克的猶太人拉萊。被德國納粹抓進集中營後,作為猶太人的他本應過著地獄般難以想像的生活,只是因為他精通斯洛伐克語、德語、俄語、法語、匈牙利語、波蘭語等多國語言,竟意外地獲得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文身師。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在犯人身上紋數字。這個工作一做就是3年。

在此期間,拉萊遇到一名叫吉塔的女孩,同樣是來自斯洛伐克的猶太人。兩個人惺惺相惜,一場黑暗時代的愛情就此展開。要說集中營中最慘的,還是猶太女孩,她們跟所有人一樣,不能有名字,更談不上尊嚴,還得被迫穿上骯髒的條紋服或蘇軍的衣服,食物低劣粗糙,經常吃不飽,被迫做著繁重的工作。不僅如此,作為女孩還要忍受納粹對她們身體和精神上的摧殘、踐踏甚至玩弄。越是艱難的處境,堅強兩個字就顯得越發重要,在集中營裡同命相連的人們相互扶持、鼓勵,甚至甘願為陌生人以身犯險,這種骨子裡傳出來的善良和樂觀,陪伴著他們度過最黑暗、最絕望的日子。

拉萊利用自己文身師的身份,在「加拿大」女孩們那裡獲取珠寶和貨幣,又將珠寶和貨幣拿到「外面的人」維克多那裡換取食物和藥品,再分給自己營房的人、吉塔和她的夥伴們;他想盡辦法為她爭取到了一份相對輕鬆的辦公室工作,使她免於沉重的體力勞動;他為她帶來藥品、巧克力和麵包,讓她在面臨斑疹傷寒的侵襲時活下來。兩個人熱切期盼著每一次見面,在每個能夠避人耳目的周末相約、相擁、熱吻、做愛。雖然集中營裡的生活日復一日地枯燥乏味,乃至殘忍血腥,但他們的愛情卻絲毫沒有冷卻。活下去,不僅僅為了告知世人這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的存在,也為了那不知道何時能夠到來的幸福生活。希望是集中營裡最寶貴的東西,兩個人互相鼓勵,互相承諾,只為了能活著走出集中營,獲得自由。

除了愛情,最讓人動容的是集中營裡的人們在納粹的殘酷統治下,依然沒有泯滅自己的良知和人性。文身師佩潘會幫助拉萊獲得工作以免於苦役;拉萊會把得到的食物分給其他人,哪怕他自己的食物也僅夠果腹;丹娜和伊凡娜會在吉塔患病時照顧她,幫她打掩護……正是憑藉骨子裡的善良和永不放棄的信念,他們終於等到了納粹戰敗,得到了自由。書中是這樣評價的:活著就是希望,活下去一切才有可能。正如拉萊的座右銘:「如果你早上醒來,就是美好的一天。」

故事的結局是圓滿的,雖然從集中營出來後幾經輾轉,最終萊拉和吉塔還是幸福生活在了一起。經歷過苦難的人,往往會更加珍惜幸福。兩個人在生命剩下的時光裡相濡以沫,而紋在他們身上的那兩行本應代表痛苦記憶的數字,或許才是這至死不渝愛情與黑暗中未曾泯滅的人性最深刻的見證吧。

《奧斯維辛的文身師》

作者: [澳] 希瑟·莫裡斯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定價: 49.80元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恩澤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穆逸龍 李小樹 曹欣宇 李佳遙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影評》黑暗面-人性的鞭笞
    《黑暗面》作為一部小眾的西語電影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我在看完《黑暗面》時,也沒有想很多關於電影背後隱藏的內容,單純是作為一部懸疑片來看的,甚至覺得這並不是一部精彩的懸疑故事,但當我細細琢磨,仔細看第二遍以後,電影裡的男人、女人才越發的清晰。
  • 《白夜行》:人性總讓人陌生,卻又總讓人看到黑暗中的光
    不得不說,它是一本讓我震撼不已的小說。撇開內容暫且不去談,光是它的寫作方法就非常的奇怪。這部作品從許多其他人的視角去推動整個故事的發展。單就字面上的意思是日夜都可以行走,雪穗可以戴著面具,同時生活在黑白之中;而亮司只能一直在黑暗的通風管道裡徘徊。他們真的相愛嗎?
  • 從納粹集中營倖存後,68歲的他選擇自殺
    來源 | 視覺中國1月26日,在上海建投書局舉辦的普裡莫·萊維作品分享會上,《這是不是個人》一書在國內的出版編輯索馬利亞提到,正是施泰因洛夫的這番話奠定了萊維的求生意志,形塑了他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未曾放棄的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始終保持著人性,拒絕讓許多人最終走向了精神毀滅的侮辱。 但他們之中很少有人等到了奧斯維辛解放的那一天。
  •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昆蟲記》,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 現代恐怖遊戲的新典範——《逃生2》在黑暗中探索人性的秘密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活動狀態,從某種層面講,它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恐懼可以更好地認清自己、了解人性。《逃生2》將"恐懼"作為引子,通過跌宕起伏的主線故事為玩家講述一段關於人性、善惡的故事。作為一部優秀的恐怖類遊戲,《逃生2》融入了驚嚇式恐懼與場景式恐懼,從而產生了極佳的恐怖氣氛。
  • 正義與黑暗,人心與人性,都被這本書說盡了
    作者:遠方(富書專欄作者)這些年,沉重、晦暗的故事我們看了太多,講爹媽冷戰、原生家庭之傷的,講少年叛逆、熱血高校的,又或是青春疼痛系列的女性文學。《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隱秘的角落》……但像我最近正在讀的唐洬的新書——《遠方旅人》,把正義與黑暗,人心與人性,救贖與希望講得如此耐人尋味的,實在不多見。
  • 雨法閱讀365 | 人性何去何從——《群狼環伺》
    SHU閱讀記閒暇時節無事尋來可做有心隨手翻閱幾頁書用來打發時光最好不過了一本好書這曾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納粹德國崩潰前夕,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裡的犯人受到愈發殘暴的虐待。德國地下黨組織的武裝暴動已蓄勢待發。但就在此時,犯人們發現了一個被藏在皮箱裡的猶太小男孩。
  • 人性與獸性,愛情和親情,美與醜,雨果如何表現掙扎中的人物?
    這本小說塑造了一眾的人物形象,純潔善良的愛斯梅拉達、 陰險刻毒的克洛德、放蕩無情的弗比斯等等,他們都有著鮮明的人物特徵,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 奧斯維辛集中營為何成為人間煉獄: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在這篇簡短的文章中,作者羅森塔爾通過對參觀者的描述,從另一個視角還原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最初的慘狀: 「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屍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幹什麼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內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一看到用以關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 這部豆瓣9.5分的電影,講述父愛偉大,黑暗之處也有美麗人生
    電影美麗人生講述了猶太青年圭多(羅伯託·貝尼尼)邂逅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尼可萊塔·布拉斯基)的故事。影片前半部分,基本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納粹、戰爭、暴力的疑點。緊接著,兩人先後進了花房,隨之鏡頭一轉就到了幾年之後,小男孩從花房裡走了出來。此時,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書店,生活過得與世無爭。然而好景不長,鏡頭又一轉,還是那間美好的房子,卻已變得一片狼藉。第二次大戰爆發了,有著猶太血統的男主被迫帶上兒子在刺刀威逼下登上了開往集中營的火車。女主捨去求生之望,主動跟上家人來到殘忍血腥的集中營。至此,故事的畫風也不再那麼歡快。
  • 黑色燈塔講述了什麼故事 黑色燈塔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
    《黑色燈塔》將定檔10月21日播出,這部劇以六個單元案件展開,圍繞社會現實,聚集熱點,融合了多種元素,那麼,《黑色燈塔》講述了什麼故事?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嗎?下面小編就來說說。《黑色燈塔》講述了什麼故事《黑色燈塔》講述了法院的實習生喬諾,在實習中看到法官面對罪犯抽絲剝繭揪出真兇的過程後,愛上這一職業,立志成為一名優秀法官的故事。剛剛大學畢業的喬諾,一個偶然的機會成為市法院的實習書記員。因為對工作的不了解而被法官質疑。
  • 《伊索寓言》中3篇諷刺人性的故事,僅百餘字犀利無比,看得羞愧
    《伊索寓言》中3篇諷刺人性的故事!三篇短短百餘字的故事,寫出人性中貪得、險詐、逐利的醜陋面,宛如一聲聲警鐘,敲響在耳邊。1.碗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夏日午間,酷熱難耐,一行筋疲力盡的旅行者,發現了一棵梧桐樹。他們走進樹蔭,躺下休息。
  • 紀錄片《生死連》第三集:用真實鏡頭講述老山叢林戰的真實故事(3)
    簡 介 紀錄片《生死連》講述了1985年中越邊境防禦作戰期間,雲南老山前線經典叢林作戰 「122」戰鬥中,「雙大功七連」52名突擊隊員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真實故事,本片以戰地記者李玉謙的戰後尋訪為線索展開敘事,通過戰地影像資料、老兵口述、老兵生存狀態呈現等,以更人性、更客觀、更個體的視角回望戰爭,反思戰爭。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他在《剛果及其自由邦的創立:一則工作和探險的故事》(The Congo and the Founding of Its Free State: A Story of Work and Exploration,1885)這本書裡詳細地記錄了自己作為一位殖民帝國建造者的成功事跡,書裡也滿是對「剛果國際協會慷慨尊貴的創立者」
  • 《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劇情故事 是取材社會真實事件嗎
    《緊急公關》是一部社會話題劇,據悉劇中的事件是取材於真實生活,該劇採用單元劇的敘事方式,對社會多個問題進行探討,《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故事?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緊急公關》講述了什麼故事  由惠楷棟執導,黃曉明主演的社會話題劇《緊急公關》曝光終極預告,該劇將於1月16日起在CCTV-8播出,優酷視頻同步播出。  劇情簡介:  林中碩(黃曉明飾)由傳媒圈轉行公關業,供職於知名公關公司際格,處理危機事件。
  • 作惡連女兒都要被處罰,《北歐神話》中「誅心」了人性中的善與惡
    我們從小聽過很多神話故事,伊索寓言、希臘神話,最著名的神話故事,甚至影響我們到成年的就是《西遊記》了,從神話中我們看到了善惡有報,看到了很多人性弱點中,隱藏的危機與處罰,也跟著神話中的人物,走過一道道磨鍊一樣。
  • 美國作家"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貢獻受肯定
    美國作家"講述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貢獻受肯定 2012年09月07日 07: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黛博拉·布羅蒂加姆在著作《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中作了翔實講述。有評價說,這本書徹底顛覆了「中國在非洲是一個輕率的捐贈者」觀點。該書中文版本中國開售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黛博拉·布羅蒂加姆教授。
  • 在《黑暗迷宮》裡,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人性本來的面貌
    經歷了10月的片荒之後,讓我倍感期待的11月終於到了,在一眾大片中,10月31日上映的國產犯罪懸疑電影《黑暗迷宮》吸引了我的目光,也有幸參與了電影的提前觀影活動。如果把《黑暗迷宮》看成一場密室逃脫遊戲,那麼,前戲做得相當足,環環相扣,邏輯縝密。而在隧道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裡,的確上演了一場懸疑大戲,每個人都各懷鬼胎,互相猜忌,在爭搶食物的過程中,暴露出人生本來的面貌,宛如我們每一個人。而聶遠看似去營救老婆,其實也是在進行一場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