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綠色植物繁多一直備受人們喜愛,尤其是成長在城市中的遊客,而在農村土生土長的很多人卻認識不到它們的作用,比如在農村有一種不被重視的植物,它的植物根類似於蟲草而俗稱土蟲草。
它的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很高,入藥能夠潤肺、養血,在城市中很名貴,不僅可用於養生,還是名貴藥材,據了解每斤的經濟價值幾十元,它的學名就是地蠶。
因為南北地區的差異,所以地蠶在各地的叫法有所不同,土蟲草、土冬蟲草、白蟲草、土石蠶等都是它的別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叫它草石蠶。
地蠶是多年生唇形科植物,植株可以高達40至50釐米,每年4、5月份開花,多生長在農村的荒地、草叢溼地,甚至在田野中也有生長,最早多見於南方地區,現如今全國大部分地區可見。
地蠶的入藥部分不僅限於形似蟲草的植物根,而是全草可以入藥,但以根莖入藥為主,地蠶入藥潤肺除煩、滋陰補血,尤其適用於長期咳嗽之人,也適用於身體虛弱之人的養生。
地蠶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能養五臟、調精神,因此也是養生佳品,可用於血虛而體弱之人或者肺氣虛者的養生。
但是《本草綱目》中同樣記載「不宜生食及多食,生寸白蟲。與諸魚同食,令人吐」。所以說石蠶雖好也不能多吃,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兩面,掌控適量最為重要。
石蠶的藥用價值高,它的營養價值也不低,不僅能入藥還是傳統的美味佳餚,可炒、可涼拌也可以煲湯,不僅美味營還極具營養,是現代人餐桌上的佳品。
地蠶的營養成分除常見的澱粉、蛋白質之外,還含有多種如天門冬酸、蘇氨酸等胺基酸,還含有豐富的軟脂酸、硬脂酸,以及比較全面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除此之外,地蠶中含有的水蘇糖,能調整腸道菌群,促進鈣等礦物質的吸收;地蠶含有膽鹼,促進脂肪的分解和代謝。
由此可見,植物地蠶是農民身邊的寶貝,只是在農村很多人不了解它,但值得再次說明的是,地蠶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雖好,但正如李時珍說的那樣,不能生吃或者過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