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號」好拉風 成都美女喜歡「被妖魔化的職業」你怎麼看?
「我一直都很喜歡歷史故事和傳統文化,所以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我接觸漢服的時間也不長,但是在接觸的過程中,我越發覺得漢服樣貌之美最能體現漢族人的優雅含蓄,漢服形式之廣更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琴旋是一名九零後,從事導遊併兼做主持人工作,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建樹的她,成熟的語言處處透露出既陽光又傳統的風格。
2018年1月21日,這個有著午後陽光的周日,成都某文化公司主持人、導遊協會導遊琴旋身著一襲漢服如約而至。
「別看著我唄,我是『穿越』而來見您的!」不愧是成都名嘴主持人,琴旋一見面就來了個先發制人。
提及這身漢服,琴旋說:「我也不記得是何時接觸又是如何愛上漢服的,或許是某天不經意一撇便被他鑽了空子,喚醒前世記憶的種子,越過剔發易服的斷層,掙脫而出,漸漸的滲透融入,我的骨血仿佛本該如此。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都是因為沉澱了太多,所以這愛,來得沒來由卻如此理所當然。」對於漢服的理解程度,琴旋自有自己的理論依據,又有現實主義的文化符號,因而,在接觸社會萬象和交友中,她身上總是流淌著「前世」和今生的記憶。
「喜歡漢服,還有一個原因!」琴旋說,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導遊這份職業慢慢地浸潤到她生命的每一個層面,其中也包括了著裝。她喜歡做導遊,不想要枯燥無聊的生活,希望自己能逐漸博聞強識。一張嘴兩條腿,在踏過山山與水水的旅途中,感受到了九寨溝、黃龍寺、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還有周邊重慶各個景點中大自然鬼斧神工所造就的,令人心馳神往的鐘靈毓秀,在循環往復的踏足每一個景區的過程中又會接觸到很多新的故事,在對每一片土地的不斷接觸與深入了解後,這一磚一瓦,一花一木便在她心中越發沉重,在導遊中感受到自己也是這些景區文化的傳播者。
對於導遊這個職業,琴旋認為:她想代表這些緘默的土地,將他們經歷幾千年滄桑鬥轉所見證的風起雲湧,傳遞給每一位遊客,因而,她喜歡講故事,當遊客靜靜地聽完她講述的一切後,這個景點也就逛完了,景點的歷史便烙印在遊客腦海中。
「導遊本身就是文化的傳播者,因為一些個例擔上了汙名,令人心寒卻又無可奈何。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更多的人認識成都,喜歡成都,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們對逐漸被妖魔化的這一職業的看法。」
提及最近一個時期網絡上人們對東北雪鄉的議論,琴旋也有她的不同看法,沒有人去統計被曝光的導遊佔當地、全省和全國導遊的比例是多少,也沒有人去研究遊客受損背後的運行機制與時代背景,仿佛揪出一個千夫所指者,就可以讓我們心安理得地立於道德制高點上自證清白似的。
琴旋講到,去年末,從國家旅遊局官方網站看到重慶領隊導遊何永傑先生,在泰國大象園為救助遊客而不幸犧牲。之後關於事發原因的探究與分析卻似乎陷入了羅生門,政治、經濟和法律的善後工作也沒有讓逝去的靈魂得到應有的安寧。
琴旋想該是她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了:沒有導遊的職業尊嚴,怎麼可能有品質旅遊的未來。沒有導遊服務價值的體現,又怎麼會有旅遊領域的工匠精神!
正是對每一份職業發自內心的尊重,以及通過自身才情和努力而獲得的財務自由,導遊、領隊、司機、酒店和餐館的服務生才會持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最終為遊客提供高品質的旅遊服務。當我們對發達國家的敬業精神和服務品質嘖嘖稱讚時,千萬別忘記了背後的制度和文化,特別是對服務提供者的尊重和保障。
從這個意義上說,品質旅遊不是行政管制的結果,更不是情緒化的口號喊出來的,而是公平競爭的旅遊市場和自由平等的社會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
尊嚴來自於包括遊客在內的社會成員發自內心地平等對待每一份職業。值得關注的是,很多人在慣常環境下作為公司僱員、農民工、北漂,是被鄙視者;但是在非慣常環境下,作為旅遊服務的接受者馬上就轉變為鄙視者。其實,不是遊客有戾氣,而是有戾氣的工人、農民、教員、學生、醫生、公務員和居民在旅遊的過程中成了遊客。我們付出金錢和時間,除了收穫美麗的自然與人文風景,往往還會潛意識地通過嚮導遊等服務人員提出過分的要求而獲得心理補償。
現在,社會輿論對導遊隊伍的鄙視已經到了汙名化程度。部分導遊也失去了職業自豪感和行業認同感,甚至走向「破罐子破摔」,與遊客比惡的地步。如果這種情況再不改變,旅遊業就會被霍布斯意義的「每個人與每個人互為敵人」的叢林法則所主導,品質旅遊將無從談起。
琴旋不僅人美心美,無論站在誰的角度,她的這番話語,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反思。她喜歡「被妖魔化的職業」,喜歡穿戴漢服,將「傳統文化符號」付諸導遊行業,在美麗的旅途中留下了一道美麗的影像。
講述西部文旅好故事,傳播巴蜀大地好聲音。若喜歡敬請評論,關註上方「西南傳媒」查看更多新聞資訊。
責任編輯:冬妮本文由新媒體產品「成都封面-西南旅遊」發布,未經允許,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