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完了,
國王對老人的這份承諾,
具體如何兌現,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我想,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重點,並不是如何解這道數學題,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粒,而是要告訴我們:任何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就算是一粒米,在連續的倍增下,都有可能成為一組天文數字。
而這道題的精確結果是:
18,446,744,073,709,551,615
我都不知道這個數字應該怎麼去念!
這個故事也很好地揭示了這個道理: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我們的心,很像這個棋盤,每日都在進行黑與白的對弈,而在棋盤之上,任何一種細微的情緒,或一個小小的念頭,最終都有可能演變成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我們內心中的念頭增長的速度,其實並不比這個倍增的冪次方要慢,它就像細胞裂變,一個閃而過的念頭,也有可能在瞬間,憑空產生一個具體到肉眼可見的行為。
這很像一片小雪花,滾成了一個小雪球,最後變成一場大雪崩時的情形,而這種情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
此時若是像這位國王一樣,
小瞧了它,可就出大事了。
關鍵是:
我們要把這種次方倍增的公式,
套用在哪裡?
善念,還是惡念?
要把次方下的基數,
設置成正數?還是負數?
我想這,完全取決於自己。
為了加深印象,
最後再分享一道類似的數學題,說:
有一份工作,假如有兩種薪資報酬:
A:一個月30萬元,每天發1萬元。
B:第一天發1分錢,第二天是前一天的2倍,依次類推。
選擇A?還是選擇B?
你會選擇哪一種?
最後B方案得出的結論是:
30天合計:10737418.23元,
1分錢,居然可以在多次倍增之後,成為一千萬,而在這個等比數列公式中,最令我驚訝的是,第30天的工資,居然比前29天的工資還要多一塊;上面的棋盤故事也是一樣,第64格的米粒數量,比前63格米粒的總數還要多一粒。
無論是進行了多少次的倍增,
最末一次的數額,較之前全部數額的累積之和,還要多「1」。
我想這非常值得我們警醒,
如果善惡可以拿來衡量,
那麼無論是善,還是惡,即便再細微,
若是被我們忽視了,久而久之,
最後一次犯的錯誤,都會比之前犯下的所有錯誤,多「一」;而最後一次的正確選擇,也比之前所有正確行為的累積,多「一」。
所以,好好長養我們的善,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