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301」是按14億同胞一人節約一粒米之後,所得到的「碗」數,這道獨創的數學公式出自北京史家教育集團的小學生。
堅持18年的「零米粒」行動
吃完午飯,立馬舉起右手比劃個「OK」,和老師交換一個心領神會的眼神,「光碟」!早在2002年,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就向同學們發出了「零米粒」的倡議並逐漸輻射到教育集團內的成員校,號召大家養成「不挑食、不浪費、吃多少、盛多少」的好習慣。這一堅持就已是18個年頭,如今,已經成為學生光碟行動的專用手勢,而節約糧食如同一顆小種子早已培植在他們心中。
校園裡,「零米粒」儼然是節約糧食的「代名詞」,融入到師生的校園生活中。從繪製海報、漫畫到布置班級壁報,從校園廣播到升旗儀式再到開學典禮,處處都能見到「零米粒」的身影。不僅如此,學校還會定期評選「節糧小標兵」來鼓勵學生。
關於「一粒米」的小調研
餐餐做到「零米粒」,但一碗飯到底會吃掉多少粒米呢?2016年,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成員校史家七條小學的於敬軒小同學一時好奇,便實實在在手動數米,結果著實被「3327粒米」震驚了。在老師的指導下,全班同學一起加入數米粒的行列,計算出一碗飯有3691粒米這個平均數。更要緊的是,假如全國14億人每人節約一粒米,就相當於節約了379301碗飯。這可是發現了「一粒米」的驚人力量!在當年學校舉辦的「零米粒,我們在行動」主題教育活動中,小敬軒和小夥伴就率先發布了《關於一粒米的調查報告》。
其實,這個小研究也在一屆一屆學生中持續開展下來。前不久,還因為學生在參加錄製的電視節目中講解了關於「一粒米」的計算題,在微博上引發了強烈的反響——
走進課堂,就會發現對「一粒米」的研究絕非算數這麼簡單。這學期,史家胡同小學四年級12班的師生們就把對「一粒米」的研究融入學科知識。比方說,語文課上,老師帶領同學們從小米粒出發,領會「積少成多」「積水成淵」等成語的意義,大家還創造出「積米粒成美德」的班級口號。數學課更是結合「認識億有多大」這個知識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懂得節約。
為了數米,同學們各有方法。有的數生米,有的數熟米,有的採取了一粒粒數數的精準計算法,有的則是開動腦筋先測算一匙米的數量再乘以匙數。數學老師劉偉男說,「就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有溫度的數字,才能體會數字背後的力量。現在完全不用老師監督,班裡每個孩子都能做到『光碟』」。
節約不止於「小米粒」
圍繞著厲行節約、儉以養德的品德培養,學校不僅在「零米粒」與「一粒米」上下功夫,也通過形形色色的課程和活動,把節約的理念貫穿到方方面面。在德育特色課程「服務學習」當中,也有不少聚焦環保、節約能源的學習主題。比如,有學生對用電、用水,甚至紙巾的消耗量展開調查,倡導節能減排,也有同學通過實地走訪,真正了解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汙染危害,呼籲「減塑行動」。孩子們還走出校園,用小宣講等形式服務社區,弘揚勤儉。
就在這學期,「節約」還進入了學校的精品特色課程「博悟課」之中。課堂上,老師通過情景對話帶領學生走近「北海團城」,探秘古人節水工程的奧秘,從文物入手讓學生了解自古傳承的節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