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效應?貝裡相位?物理學中兩個不可不知的重要概念,看這裡!

2021-01-08 中科院物理所

19世紀中後期,麥克斯韋等人建立起了一套相當完備的經典電磁學理論體系,這個體系幾乎可以解釋當時所有的電磁現象。在這套體系中,有一個很特殊的量——磁矢勢,通過對磁矢勢求旋度,我們可以得到磁感應強度。

麥克斯韋所著的《電磁通論》,經典電磁理論的曠世之作(圖片來源:書籍封面)

然而,磁矢勢與磁感應強度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如果將矢勢後面加上一個額外全導數項,我們還是能得到相同磁感應強度,而這種變換也叫做規範變換。也就是說,磁矢勢是規範變化的(因此也成為規範勢),而磁感應強度是規範不變的。

一直以來,我們都相信物理世界不能依賴於我們怎麼選取規範。因此,在這樣的意義下,人們一度認為磁矢勢並不是物理的。因為它不能被直接觀測到,只是提供了數學上的計算便利,反映不了任何物理。這個認識在人們心中一直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1959年,阿哈羅諾夫-玻姆效應橫空出世,人們的這個觀念才開始動搖。

阿哈羅諾夫-玻姆效應

1959年,阿哈羅諾夫與玻姆二人合作在《物理評論》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他們提出了一個關於電子在磁場中運動的幹涉假想實驗(如下圖所示):兩束電子同時從A點出發,分別經過B,C再同時到達F點,並且在ABFC中間放置一個螺線管,他們從理論計算中發現這兩束電子最終到達F點時會差一個固定的相位,這個相位差只依賴與螺線管裡的磁通,不依賴與空間規範勢的選取,也就是說它是規範不變的。

AB效應原理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我們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對於這樣一個體系,磁場僅僅存在於螺線管裡面,整個路徑ABFC中,電子都是感受不到磁場的,既然感受不到磁場,兩種路徑又是完全對稱的,那麼這個相位差是從哪裡來的呢?

阿哈羅諾夫與玻姆給出的解釋是:在電磁場中,磁感應強度並沒有包含所有的信息,其規範勢才是更本質的。因為,雖然兩束電子在運動過程中都感受不到磁感應強度,但是其運動過程中感受到的矢勢一直不一樣,從而累計了相位差。因此,這個思想實驗闡明了規範勢本身就可以直接產生可觀測效應,並不只是個數學把戲,他能實實在在地反映物理。

很快,第二年,阿哈羅諾夫與玻姆的理論就被錢伯斯(Chambers)的實驗所證實。後來,該現象也被學界稱之為阿哈羅諾夫-玻姆效應,簡稱AB效應。值得一提的是,A和B既是兩位發現者的名字首字母,也分別是磁矢勢與磁感應強度的字母標記,因此,這也賦予了AB效應的另一個更加深刻的涵義。

亞基爾· 阿哈羅諾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戴維·玻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註:規範勢只是可以產生可觀測效應,但本身還是一個不可觀測量,因為只有規範不變的物理量才能是可觀測量。AB效應中,由規範勢直接產生的這個相位差才是規範不變的,是個可觀測量。

貝裡相位

1984年,貝裡在研究中發現,當一個系統的哈密頓量依賴於一個隨時間周期變化的參量時,在絕熱近似條件下,系統的在演化一個時間周期後,除了會累積一個固有的動力學相位以外,還會多出一個特殊的相位。

麥可·貝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貝裡仔細研究這個特殊的相位後發現,這個相位其實並不依賴於絕熱條件,他是個系統內稟的屬性,同時也不依賴參數的變化路徑,只依賴於其初始與最終的取值。因此,貝裡把這個特殊的相位稱作是幾何相位,後人也將其稱為貝裡相位。

通過前文,我們發現AB效應與貝裡相位似乎除了都與相位有關外沒有其他任何聯繫。其實不然,他們都具有同一種數學結構。我們完全可以認為AB效應是貝裡相位的一個具體的物理實現,貝裡相位是廣義的AB效應。

幾何相位與拓撲

AB效應與貝裡相位除了闡明了規範勢才是更為本質的,且能產生直接的可觀測效應以外。其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物理學中的拓撲效應。前面我們已經提過,貝裡相位並不依賴於參數變化的路徑,這種特性事實上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拓撲,即在連續形變下保持不變。

例如現在凝聚態物理學中非常火熱的拓撲絕緣體與拓撲超導體,都與貝裡相位息息相關。我們知道,在拓撲絕緣體中,陳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物理量,因為它能表徵兩種不同的物態是否拓撲等價,而事實上,這個陳數的2π倍就是動量空間中的貝裡相位。再比如,近年來大家非常關注的固體系統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這種準粒子的激發與AB效應也是分不開的。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茲,獎勵他們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與拓撲相(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寫在最後

總而言之,AB效應與貝裡相位的發現對量子力學基本理論的完善有著不可替代作用,同時也加深了我們對拓撲物態的理解與認識。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Aharonov–Bohm effect,https://en.wikipedia.org/wiki/Aharonov-Bohm_effect

[2] 維基百科,Geometric phase,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metric_phase

[3] Aharonov, Y; Bohm, D (1959). "Significance of electromagnetic potentials in quantum theory". Physical Review. 115 (3): 485–491.

[4] M. V. Berry (1984). "Quantal Phase Factors Accompanying Adiabatic Chang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392 (1802): 45–57.

出品 | 科普中國

製作 | 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傳播協會

監製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編輯:可樂不加冰、Cloudiiink

相關焦點

  • 蒙陰驕傲丨薛其坤獲「復旦—中植科學獎」,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獲得物理獎項!
    他的重要貢獻如下:他是布裡斯託大學的一名理論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量子力學中引入了幾何相位。他指出了量子態在絕熱循環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可積相因子,這一相因子與由量子系統哈密頓量控制的動力學演化所產生的動力學相位不同。它是由幾何原因產生的,這一不可積相因子的發現是量子力學的基礎性重大突破,通常稱之為貝裡相位。
  • 「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薛其坤等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他指出了量子態在絕熱循環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可積相因子,這一相因子與由量子系統哈密頓量控制的動力學演化所產生的動力學相位不同。它是由幾何原因產生的,這一不可積相因子的發現是量子力學的基礎性重大突破,通常稱之為貝裡相位。
  • 今天,「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薛其坤等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他指出了量子態在絕熱循環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可積相因子,這一相因子與由量子系統哈密頓量控制的動力學演化所產生的動力學相位不同。它是由幾何原因產生的,這一不可積相因子的發現是量子力學的基礎性重大突破,通常稱之為貝裡相位。如今,貝裡相位已經成為一種基本概念,用於理解凝聚態物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體系,如拓撲絕緣體,量子霍爾效應。這些都是由量子化的貝裡相位所表徵的。
  • 物理學中的波概念
    在機械波、電磁波(光波)、物質波(量子力學波函數)以及引力波這些概念中出現的波,以及在傅立葉分析和信號探測理論與實踐中也許是隱性地提及的波,可能多有可檢討的內容。認真分析一下這些波的含義,其所依託概念的來源,其所由來的原初約束與限制,以及其下所依賴的數學,也許可以為對相應的物理學的深刻理解有些許的幫助。
  • 聲子的Berry相位與拓撲效應
    聲子是晶格振動的元激發,是固體中熱輸運的主要載體許多重要的實際應用與器件(如集成電路的散熱、熱障塗層、熱電效應、熱二極體、熱三極體等)都需要有效地控制聲子輸運,與之相關的研究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一大分支——聲子學。另一方面,新型拓撲量子物態的發現,如量子霍爾效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等,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電子態的認識,並對電子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計算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即二維的拓撲絕緣體最早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ane和Mele在單層石墨烯樣品中提出【Phys.Rev.Lett. 95, 226801(2005);95,146802 (2005)】。但物理所姚裕貴研究員等隨後的工作表明,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在石墨烯中打開的能隙僅μeV量級,大小可忽略不計,由此可以斷定在石墨烯中很難觀測到量子化的自旋霍爾效應【Phys.
  •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公布,3位獲獎者將共享300萬元獎金
    他因提出了貝裡相位而聞名。貝裡相位是經典或量子系統在經歷絕熱循環過程中獲得的幾何相位,與拓撲物態息息相關。貝裡相位的提出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對於完善量子力學理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Sir Michael V.
  • 高青松:不可不知的「翻倍效應」!
    「翻倍效應」,不可不知;求財路上,必備利器!今天銀行板塊的龍頭移位,廈門銀行結束連板,青島銀行以三連板成功上位,成為銀行板塊的新龍頭。因為機構操作的票具有顯著的特徵是:(1)均線思維,即沿著某些重要的均線上行,回踩有度,也是找均線為支撐;(2)偶爾有漲停板,但通常情況下連板不超過3個;(3)具有明顯的「翻倍效應」。由於廈門銀行為次新股,F10裡面的公開數據較少,因此無法憑藉數據來確認其金主就是機構。
  •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者有他們
    Berry,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Berry 教授提出的系統在經歷絕熱循環過程中所獲得的幾何相位(貝裡相位)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貝裡相位的發現促進了對拓撲物態的研究。Charles L.薛其坤教授在實驗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今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將於2020年12月13日在上海舉行(受新冠疫情影響,國外獲獎人或需線上出席頒獎典禮)。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張東輝院士、楊學明院士等人,利用自主發展的具有國際上最高解析度的交叉分子束離子成像裝置,結合高精度量子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分析,對氫原子和氫氘分子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展開深入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在理論計算上,孫志剛等人發展了獨特的描述化學反應中幾何效應的動力學理論,並基於張東輝等人發展的高精度的勢能面,通過精確量子動力學分析發現,只有引入「幾何相位」效應的理論計算才能正確地描述實驗觀測到的前向散射振蕩結構。該進展是科學實驗與理論計算的又一次「完美結合」,用交叉分子束和量子化學方法首次定量了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作用,把化學動力學中的一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 量子幾何相位理論及其應用簡介 | 本周物理學講座
    報告人:朱詩亮,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時間:12月27日(周四)16:00單位:清華大學地點:理科樓鄭裕彤講堂相位因子被稱為二十世紀理論物理學研究三大主旋律之一。幾何相因子(幾何相位)的提出是量子力學研究的開創性成果。相位因子是量子力學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對它的認識伴隨著整個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的發展。
  •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者名單公布
    近日,「復旦—中植科學獎」評獎理事會決議,將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三位中外科學家,他們分別是:Sir Michael V. Berry,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Berry 教授提出的系統在經歷絕熱循環過程中所獲得的幾何相位(貝裡相位)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貝裡相位的發現促進了對拓撲物態的研究。Charles L. Kane,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Kane教授提出了拓撲絕緣體的關鍵理論。他的貢獻促使了拓撲絕緣體研究領域的誕生並推動了該領域的蓬勃發展。
  • 感情裡,男人女人,不可不知的三種戀愛心理學效應
    有時候,愛情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美好,因為有些愛情也會帶著有些遺憾,無論怎麼樣?兩個人既然選擇在一起,就要好好去愛彼此,然而,在愛情裡面,其實會有很多劇情的,男人和女人,都需要明白的是,戀愛中,其實會有這幾種戀愛心理學效應,只有弄清楚這幾種戀愛心理學,兩個人的感情才會越來越順利。
  • 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獲獎者揭曉!三位「物理大神」共享300萬獎金
    」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用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今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是第五屆,授予物理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每位獲獎者將獲得證書與獎盃,並共享由中植企業集團捐贈的稅前3,000,000人民幣獎金。
  • 發現者今獲中植...
    貝裡幾何相位是幾乎所有的理工科學生都會接觸到的概念。貝裡幾何相位的提出者,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Sir Michael V. Berry)因此而聞名。12月13日,他獲頒復旦中植獎。今天,他遠程發表了獲獎感言,不論是貝裡相位還是其它的什麼成果,都是人類所有成果的結晶,他的貝裡相位的靈感就來自於一次講座後的聽眾提問。這也和為什麼人類打破偏見的交流互通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以下為他的講話原文:  非常高興由於發現幾何相位而獲得「復旦-中植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