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倍效應」,不可不知;求財路上,必備利器!
今天銀行板塊的龍頭移位,廈門銀行結束連板,青島銀行以三連板成功上位,成為銀行板塊的新龍頭。
廈門銀行為啥今天未能封板,並將旗手轉交他人呢?
很大的可能是:廈門銀行並非遊資或者莊股,而是由機構操作的。因為機構操作的票具有顯著的特徵是:(1)均線思維,即沿著某些重要的均線上行,回踩有度,也是找均線為支撐;(2)偶爾有漲停板,但通常情況下連板不超過3個;(3)具有明顯的「翻倍效應」。
由於廈門銀行為次新股,F10裡面的公開數據較少,因此無法憑藉數據來確認其金主就是機構。但從其沿著13日均線上行,連板不超過3個的跡象看,其金主極有可能是機構(包括公募基金、保險基金、銀行理財基金、社保基金、QFII等)。
既然其金主為機構,那麼,發生「翻倍效應」就理所當然。
什麼是「翻倍效應」呢?答曰:就是股價從底部起來,當下這一波行情漲幅達到100%時,就會出現盈利拋售,因而股價出現回撤現象。廈門銀行,從2020年11月3日的7.35元到今天的15.48元,基本上已經翻番,首期目標已經實現,產生獲利拋售,就是「翻倍效應」。
同理,000933火神股份,從2020年9月25日的4.59元到11月30日的最高點9.23元,也翻番了;000807雲鋁股份,從2020年9月30日的4.89元到12月2日的最高點9.95元,也是翻番了。「翻番」之後,獲利盤吐出,股價回撤,這就是金主為機構的一大特性。當然,這種「翻番效應」屬於大概率事件,不是100%的概率,因此,今後操作的時候,不要刻舟求劍。
至於回撤到哪個位置才會打住,打住之後什麼時候又可以跟進,那要看金主的操盤習慣和大盤當時的氛圍,還有板塊指數的節奏。反正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機構為金主,則其回踩的支撐點,一定是某條均線,比如說常見的5、8、13日均線、21日均線、34日均線、60日均線,等等。究竟在哪一條均線上止跌回升,再把賣出去的貨接回來,那就只能動態跟蹤臨機應變了。
傾聽市場聲音,還原市場波動背後的邏輯,用最簡單的語言傳播最實用的技術。青松漂票,為你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