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這麼多年的HPLC,接觸到MS/MS後,才發現一直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基質效應。(Matrix Effect)。顧名思義,就是基質的存在導致目標物響應產生變化的現象。
為毛在質譜分析中特意提到這個概念?這和質譜檢測器(離子源)機理有關,其次和質譜應用領域有關,一般而言,質譜應用特優勢的方向有兩:一是樣品成分極為複雜(血漿、生物樣品、組織液),二是待分析的物質含量極低(農藥殘留、植物激素、脂質、神經遞質等,一般在ng級或pg級,HPLC一般在mg、ug)。
基質效應可以用下圖簡單直觀的表達說明:
從圖中可以看出,同樣濃度的標準品,A是在純溶劑中的響應值,B是在樣品基質(Matrix)中的響應,信號強度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差異的不確定性,會導致定量分析的結果存在很大的偏差。(註:基質效應的影響程度,可以用信號響應的比值進行表徵:ME=B/A)
(再註:實際的圖是這樣的畫風:
一、基質效應產生的原理
質譜信號的產生,是樣品通過離子源進行電離,然後過質量選擇器得到專屬信號。基質效應的核心是:幹擾物質對電離效率的影響。
有專家總結了以下幾點影響方式:
基質阻止噴霧液滴有效氣化。基質成分改變噴霧液滴張力和粘度,導致離子化程度不同。非揮發性鹽、離子對試劑等有較強的離子抑制作用,幹擾電離。不同廠家儀器設備差異、離子源工作方式差異。那是什麼物質會引起基質效應呢?幹擾成分來自哪?
二、引起基質效應的物質來源
基質幹擾的物質可以簡單分為兩類
內源性雜質:各種有機物(脂類、色素、糖類、可溶性蛋白或多肽、胺類)、無機鹽、血漿中的磷脂(有明顯的離子抑制效應)。外源性雜質:無極離子、緩衝溶液、表面活性劑、離子對試劑、固相萃取材料及色譜柱固定相流失的成分那也就問了,這些幹擾成分的影響有多顯著?影響程度是什麼樣的?
三、基質效應的影響
有一些文章得到了以下經驗結論:
同樣條件下反相柱分析三種極性不同的化合物,極性越大,幹擾越嚴重。豬尿中克倫特羅濃度增加,基質效應減弱。有學者考察了不同樣品來源的ME(基質效應表徵值)值
也有學者考察了溶劑比例對ME值的影響。
通過這些文章,回過頭來看日常工作中發現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圖譜,例如異常響應、信號丟失,信號突變增強,多半和基質效應有一定的聯繫(排除其他原因後)。
那方法學建立中如何克服基質效應?
四、方法學中基質效應考察的必要性及解決方案
我特意查詢了下美國FDA的《生物分析方法建立的驗證/指導原則》,如下圖,其中有這麼一段
「實施者必須校準或進行質量考察來確保消除基質效應和其他幹擾。」(也不確定這樣翻譯對不對,我自己意譯的)
通過百度,在中國藥典的通則中,生物樣品定量定性分析方法驗證指導原則項目下,也找到了基質效應的相關要求,如下圖:
總之就是說這樣一個理兒:進行質譜方法學開發,必須考察基質效應!(但具體怎麼考察,自己定)
要消除基質幹擾,可以有這樣幾種方式(綜合一些資料整理得到,沒有多少實踐經驗,供參考)
預處理方法優化。(實際開發要兼顧效率和成本,如用特定的固相萃取柱,分子印記萃取MIP、分散固相萃取MSPD)改善色譜條件,促進分離優化。(同樣要考慮時間成本)流動相中添加有機酸,促進離子化。(一般都採用了,都添加了甲酸)採用APCI離子源或大氣壓離子源。(ESI更通用,特殊情況下應用)。採用空白基質校正(但一般生物樣本很難得到完全意義上的空白)採用內標法! 優化的方法有很多,內標法是最有效,也是文獻資料上大都採用或是嚴格來說,也是MS定量分析中必須採用的方法。內標的選擇有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或約定俗成的一些物質。同位素內標比較靠譜(但價格貴,也要注意避免有同位素遷移現象)。
認知了基質效應後,我貌似更理解了一些sci論文的表述方式了,還是那個觀點,以上都是入門級的一些知識,算一個學習筆記,還有很多的點我沒get到,例如標準曲線的計算、線性方程、定量優化等,繼續專研中。 作者: 餘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