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飛馳的駿馬」。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省元謀縣而定名為「元謀直立人」。元謀縣因此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建設的東風,元謀縣姜驛鄉黑者村135戶村民離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喜滋滋地搬進新居——元謀甘塘安置點。
元謀縣姜驛鄉黑者村全景
本文作者:彭業華 李傑鑫 昝昭
「嗚......」長長的汽笛聲打破了金沙江畔小山村清晨的平靜。隨著汽笛的長鳴,輪船在元謀縣姜驛鄉黑者村村民看慣了喝慣了的金沙江水中駛向遠方。5月9日上午8點,黑者村最後三戶村民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小山村,乘輪船前往龍街渡碼頭。乘著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建設的東風,他們作為烏東德水電站的移民,高興地遷往新居——元謀甘塘安置點。
「黑者」傈僳語「江水轉彎的地方」
黑者村是元謀縣最東部邊緣金沙江河畔姜驛鄉太平村委會的一個村小組,有著三百多年歷史。全村135戶,526人,皆屬傈僳族。村子交通閉塞,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黑者村地理條件差,交通不便,村民外出前往姜驛鄉,步行需要五到六個小時。金沙江開通水上交通後,村民以乘船為主,前往江邊鄉購買生活用品。到元謀縣城都需要先坐船到江邊鄉,再乘車到元謀,需要七八個小時。
從5月8日下午開始,黑者村最後要搬遷的這三家人就忙碌著,他們把所有的東西打包歸類,一趟又一趟地扛到江邊的沙灘上。
56歲的楊愛科一家有6口人也在忙著搬家。他和妻子李美秀在黑者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用老楊的話說,他們家在黑者村祖祖輩輩五代人都是以種植玉米、土豆、玫瑰茄為生,一年大概有五六千元的收入。老楊的大兒子在元謀縣城打工,有一個11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老楊的女兒也在縣城打工,有兩個女兒。
村民們把行李從船上搬到汽車上
老楊一家在元謀縣城附近甘塘移民安置點分到三套房子,大兒子120平方米,自己90平方米,女兒90平方米。老楊說,從去年底開始,他們村的人就陸陸續續往新家搬遷,他們幾戶是由於新房子沒有裝修好,所以搬遷得比較晚。
輪船駛向龍街渡,距離黑者村越來越遠。4個多小時後,到達元謀縣江邊鄉龍街渡碼頭。經過兩個小時的忙碌,村民們將行李轉運到汽車上。當天下午3點,裝車完畢。下午五點,車輛到達元謀縣甘塘依彰村新居,先前搬來的村民們紛紛熱情地前來幫忙。
一時間,小孩子的歡笑聲、大人們的問候聲、狗叫聲,合著廚房裡飄來的炒菜香味,飄蕩在甘塘移民安置點依彰村。
村民們歡迎新搬遷的鄰居
在甘塘移民安置點,記者見到從黑者村搬來兩個月左右的移民戶李世平。他說,2016年,他們一家人在縣城租房子住,一是為父母治病,二是為孩子上學。甘塘安置點房子建好後,全家搬進了新家。以前黑者村的小孩上學都要去姜驛鄉的貢茶小學,從黑者村到貢茶小學大人需要步行4個小時,小孩則需要步行5個小時,小孩子上學都是住校,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搬到甘塘移民新家後,他非常高興,因為女兒李鳳豔可以轉到甘塘小學讀四年級了,甘塘小學離家很近,女兒每天都能回家,學校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環境都比以前好多少倍了。孩子們可以安心在學校學習、吃飯。對於他們一家來說,孩子也是他們的希望。
黑者村整村搬遷入住的元謀縣移民安置點
黑者村移民戶李建玉,家裡五口人。2012年,他三歲半的孩子病重,因為黑者村距離縣城醫院太遠,搶救不及時而失去了那個孩子。從那以後,李建玉和妻子決定搬離黑者村,於2013年選擇外出打工。2018年,黑者村開始移民搬遷,夫妻二人從外地趕回來,在移民安置點迅速建好了新房,並於2019年1月搬進新居。2月17日,他的小兒子李亞降生了,一家人過上了和和美美的新生活。
現在,搬進甘塘移民安置點的黑者村民,在不斷建設美化著自己的新家園。他們盼望著、期待著、適應著一天一個變化的新生活。
黑者村整村搬遷入住的元謀縣移民安置點
「黑者村移民搬遷到元謀甘塘安置點後,將實行移民每人1畝耕地的長效補償機制,確保移民群眾搬進來後有房住、有事做,生產有發展,經濟有收入。」甘塘移民安置點指揮部指揮長楊發華介紹,甘塘安置點建成後將主要以傈僳族村寨為主,打造集果蔬種植、旅遊養生、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產業小鎮,最終實現讓移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目標。
責任編輯:唐東軍
視覺編輯:熊鑫
責任校對:陳昆
值班總編:王東紅
來源:中國三峽集團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