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運的沉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海軍再次站在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經過了短暫的消沉和蹉跎後,有針對性的發展航母力量成為戰後法國海軍重建的明確方向,在40年的時間裡,兩艘「克萊蒙梭」級、一艘「戴高樂」級航母的有序建造表明了這一點……
法國海軍一直被視為各種新技術、新思潮生根發芽的溫室,製造出了首艘蒸汽戰列艦、鐵甲艦、電驅動潛艇等。然而20世紀前半葉,發展海基航空力量的種子卻在這片沃土上遲遲未能結出值得誇耀的果實。法國海軍是最早涉足海軍航空的海軍力量之一。
一戰前,在改裝載機軍艦、創建海軍航空兵的歷史進程中,法國一直走在英、美、日、德等國家前面。早在20世紀末,一些氣球飛行家就曾提到在艦上使用系留氣球的問題。萊特兄弟在完成第一次飛行後也提出了在軍艦上如何使用動力推進飛機的問題。1909年,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出版了《軍事飛行》一書。他在這部書中談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並對許多觀點都作了明確闡述。
艾德爾具有驚人的遠見卓識,他不僅談到了飛機的起降,還預見到在軍艦上駕駛飛機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和軍艦本身要有高速。當時的飛機粗糙、笨拙,從艦上起飛很吃力,而且一艘軍艦上只能降落一架飛機。為了避免造成太多的空氣渦流,飛機起飛時都希望母艦錨泊或者慢速行駛。在這一時期,法國海軍對航空技術的發展同樣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早在1910年9月,他們就購買了一架「法爾曼」式雙翼飛機並組織7名海軍軍官進行飛行訓練,從而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
1912年,裝有法布爾浮筒的「瓦贊」式鴨式雙翼機作為法國海軍的第一架艦載水上飛機,開始搭載在「雷電」號戰列艦上。遺憾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條約時代,法國海軍的決策者們對航空母艦表現出一副懷疑論者的面孔,對建造此類新型軍艦缺乏熱情,同時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海軍航空兵以及配套的艦載機等設備的發展也舉步維艱。在法國,艦上飛行整整被推遲了十年。這促成美國和大英帝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直到1930年代中期,為了應對德國海軍的現實威脅,法國海軍才著手設計、建造新的航空母艦,但同樣由於決策不夠果斷、行動不夠迅速,最終這些頗具新意的航母方案也歸於流產。
結果,法國海軍就這樣帶著陳舊的、唯一的一艘「貝亞恩」號航母投入了屈辱、慘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法國國力的恢復、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國際定位的調整,法國海軍的航跡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此前被忽視的航母力量成為了新的側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沒有給「主力艦」這個詞下過定義,但太平洋戰爭開始後,「主力艦」這個名稱已經明確無疑地由戰列艦讓位給航空母艦了。原先裝在戰列艦上的高射炮被以差不多同等數量裝到了艦隊航空母艦上,而航空母艦艦載機使用的魚雷和炸彈,其威力則遠遠超過了戰列艦的406毫米主炮。
戰爭結束後的頭幾個月,很多完工不過幾年的戰列艦就編入了預備役。在老式戰列艦直接開進船廠等待解體的時候,航空母艦卻繼續留下來服役。當然,人們對航空母艦的前途還是懷有許多疑問的。這是指原子彈的出現使人們產生種種推測,認為原子彈會一舉摧毀所有的艦船。但1946年比基尼島原子彈試驗時的情況卻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這種推測。老「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和受過輕傷的「獨立」 號航空母艦都是這次試驗的目標艦。
「薩拉託加」 號在第二次試驗後幾小時沉沒,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後來,在進行水下爆破試驗時,就使用了報廢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報復」 號。「獨立」 號輕型航空母艦破壞很重,但未沉沒,又過了大約5年才徹底報廢。此後,美國海軍解體了一些老航空母艦,賣掉了某些護航航空母艦。但是保留的航空母艦中除了威力強大的「中途島」級和「埃塞克斯」級外,還有尚未竣工的「奧裡斯坎尼」 號航空母艦。「奧裡斯坎尼」 號的改進工作也告中止,這艘航空母艦要到1950年才能竣工。
1947年底,美國海軍在役航空母艦為20艘,其中,艦隊航空母艦3艘,大型航空母艦8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航航空母艦7艘。數量遠遠超過了戰列艦。另一個保持航空母艦兵力經久不衰的是英國,不過,它在戰爭結束後也報廢了不少航空母艦。英國賣掉的大型航空母艦有「馬爾他」級、「皇家方舟」級各2艘,「競技神」級4艘,保留了14艘「巨人」級輕型航空母艦。
老航空母艦和受傷的「可怖號」全被解體,留在第一線服役的只有3艘「光輝」級和2艘「怨仇」級航空母艦。由於英美兩國的示範效應,更由於航空母艦這一艦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令人過於深刻,戰後其他一些海軍國家也紛紛選擇將航空母艦作為其海軍力量的核心。
比如在1946年,「尊敬號」轉讓給了荷蘭,改名為「卡爾·杜爾曼號」。在此之前,英國轉讓給荷蘭的護航航空母艦「奈拉納號」曾被命名為「卡爾·杜爾曼號」。1944年到1945年,荷蘭海軍擁有幾艘飛機彈射商船,當1948年荷蘭有了一艘新型航空母艦時,這艘母艦又被命名為「卡爾·杜爾曼號」。英國把該級另一艘航空母艦「勇士號」租讓給加拿大,以幫助加拿大海軍根據2艘護航航空母艦在大西洋之戰中取得的作戰經驗建造航空母艦。
澳大利亞是獲得這種小型航空母艦(1艘)的第4個國家。1948年,澳大利亞把英國轉讓的「可怖」 號航空母艦改名為「雪梨」 號,把後來轉讓的「尊嚴」 號航空母艦改名為「墨爾本」 號。不久,加拿大買下了「莊嚴」 號來頂替「勇士」 號,接著又買了「有力」 號(改名為「邦納文徹」 號)。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戰後核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拓展了航空母艦的使用範疇,使其地位進一步上升,甚至於已經超越了單純海軍主力艦的定位,成為了一種戰略性武器。
早在1945年,美國海軍就探討過艦載機攜帶核武器的可能性,當時,這種設想只能停留在圖紙上,沒有付諸實踐。但短短幾年後,這種可能性就出現了。投在長崎的那顆「胖子」原子彈重約4噸半,正好是新型艦載轟炸機的最大載重量。這種新型艦載轟炸機,就是1949年正式交付美國海軍使用的雙發活塞式「野蠻人」式轟炸機。同時,在「野蠻人」式轟炸機首飛前,還出現了一種由P2V-2「海王星」巡邏機改裝來的過渡性轟炸機。
1948年4月27日,P2V-2「海王星」飛機首次從「珊瑚海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從事實上驗證了海基航空核打擊力量的可行性。當然由海軍對別國神聖領土進行戰略轟炸的想法,在美國海軍和空軍之間引起了一場爭吵,像20世紀20年代威廉·米切爾、特蘭查德所做的一樣。美國海軍主張,西方國家對核武器應該採取先分散後壟斷的辦法,這樣可以減少遭到突然核襲擊的危險,並研製一種艦載機攜帶的輕重量的核炸彈。
空軍剛從陸軍中獨立出來,它主張「以大為好」,強調重型炸彈最好由B-29轟炸機攜帶。「意見分岐」導致一場激烈爭吵。為了發展自己的核作戰能力,美國海軍在3艘「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上連續進行了幾次試驗。中途島級航空母艦配備這樣的飛機顯得太擁擠。據說,如果「海王星」轟炸機最初降落時發生麻煩,不管美國海軍是否願意,它都得為這種飛機的起降建造一艘平甲板航空母艦。1948年國會批准建造排水量為6萬噸的「合眾國」 號(CV58,後為CVA58)戰略打擊航空母艦,就是這種說法的佐證。
這艘航空母航是當時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一艘軍艦,長332.25米,寬39.63米,航速高達33節。為了便於起降,取消了上層建築,裝有純日本式的向兩舷外伸的煙囪。同舊式「鳳翔」 號和「百眼巨人」 號航空母艦一樣,「合眾國」 號的駕駛臺是液壓升降式的,在必要的時候升起;沒有中線升降機,有4部舷側升降機,以便給4部彈射器騰出安裝空間。
雖然在美國空軍的阻撓下,預計搭載艦載戰略轟炸機的「合眾國」 號最終沒能建成,但其開工本身已經足以說明戰後人們對航空母艦這一艦種價值的認定。而這種價值的認定,不可能不對正在試圖恢復大國地位的法國產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