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的意志——戰後法國推進航母工程背後的價值觀及方法論(一)

2020-12-09 騰訊網

隨著國運的沉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海軍再次站在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經過了短暫的消沉和蹉跎後,有針對性的發展航母力量成為戰後法國海軍重建的明確方向,在40年的時間裡,兩艘「克萊蒙梭」級、一艘「戴高樂」級航母的有序建造表明了這一點……

法國海軍一直被視為各種新技術、新思潮生根發芽的溫室,製造出了首艘蒸汽戰列艦、鐵甲艦、電驅動潛艇等。然而20世紀前半葉,發展海基航空力量的種子卻在這片沃土上遲遲未能結出值得誇耀的果實。法國海軍是最早涉足海軍航空的海軍力量之一。

一戰前,在改裝載機軍艦、創建海軍航空兵的歷史進程中,法國一直走在英、美、日、德等國家前面。早在20世紀末,一些氣球飛行家就曾提到在艦上使用系留氣球的問題。萊特兄弟在完成第一次飛行後也提出了在軍艦上如何使用動力推進飛機的問題。1909年,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出版了《軍事飛行》一書。他在這部書中談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並對許多觀點都作了明確闡述。

艾德爾具有驚人的遠見卓識,他不僅談到了飛機的起降,還預見到在軍艦上駕駛飛機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和軍艦本身要有高速。當時的飛機粗糙、笨拙,從艦上起飛很吃力,而且一艘軍艦上只能降落一架飛機。為了避免造成太多的空氣渦流,飛機起飛時都希望母艦錨泊或者慢速行駛。在這一時期,法國海軍對航空技術的發展同樣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早在1910年9月,他們就購買了一架「法爾曼」式雙翼飛機並組織7名海軍軍官進行飛行訓練,從而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

1912年,裝有法布爾浮筒的「瓦贊」式鴨式雙翼機作為法國海軍的第一架艦載水上飛機,開始搭載在「雷電」號戰列艦上。遺憾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條約時代,法國海軍的決策者們對航空母艦表現出一副懷疑論者的面孔,對建造此類新型軍艦缺乏熱情,同時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海軍航空兵以及配套的艦載機等設備的發展也舉步維艱。在法國,艦上飛行整整被推遲了十年。這促成美國和大英帝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直到1930年代中期,為了應對德國海軍的現實威脅,法國海軍才著手設計、建造新的航空母艦,但同樣由於決策不夠果斷、行動不夠迅速,最終這些頗具新意的航母方案也歸於流產。

結果,法國海軍就這樣帶著陳舊的、唯一的一艘「貝亞恩」號航母投入了屈辱、慘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法國國力的恢復、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國際定位的調整,法國海軍的航跡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此前被忽視的航母力量成為了新的側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沒有給「主力艦」這個詞下過定義,但太平洋戰爭開始後,「主力艦」這個名稱已經明確無疑地由戰列艦讓位給航空母艦了。原先裝在戰列艦上的高射炮被以差不多同等數量裝到了艦隊航空母艦上,而航空母艦艦載機使用的魚雷和炸彈,其威力則遠遠超過了戰列艦的406毫米主炮。

戰爭結束後的頭幾個月,很多完工不過幾年的戰列艦就編入了預備役。在老式戰列艦直接開進船廠等待解體的時候,航空母艦卻繼續留下來服役。當然,人們對航空母艦的前途還是懷有許多疑問的。這是指原子彈的出現使人們產生種種推測,認為原子彈會一舉摧毀所有的艦船。但1946年比基尼島原子彈試驗時的情況卻在很大程度上推翻了這種推測。老「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和受過輕傷的「獨立」 號航空母艦都是這次試驗的目標艦。

「薩拉託加」 號在第二次試驗後幾小時沉沒,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後來,在進行水下爆破試驗時,就使用了報廢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報復」 號。「獨立」 號輕型航空母艦破壞很重,但未沉沒,又過了大約5年才徹底報廢。此後,美國海軍解體了一些老航空母艦,賣掉了某些護航航空母艦。但是保留的航空母艦中除了威力強大的「中途島」級和「埃塞克斯」級外,還有尚未竣工的「奧裡斯坎尼」 號航空母艦。「奧裡斯坎尼」 號的改進工作也告中止,這艘航空母艦要到1950年才能竣工。

1947年底,美國海軍在役航空母艦為20艘,其中,艦隊航空母艦3艘,大型航空母艦8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航航空母艦7艘。數量遠遠超過了戰列艦。另一個保持航空母艦兵力經久不衰的是英國,不過,它在戰爭結束後也報廢了不少航空母艦。英國賣掉的大型航空母艦有「馬爾他」級、「皇家方舟」級各2艘,「競技神」級4艘,保留了14艘「巨人」級輕型航空母艦。

老航空母艦和受傷的「可怖號」全被解體,留在第一線服役的只有3艘「光輝」級和2艘「怨仇」級航空母艦。由於英美兩國的示範效應,更由於航空母艦這一艦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令人過於深刻,戰後其他一些海軍國家也紛紛選擇將航空母艦作為其海軍力量的核心。

比如在1946年,「尊敬號」轉讓給了荷蘭,改名為「卡爾·杜爾曼號」。在此之前,英國轉讓給荷蘭的護航航空母艦「奈拉納號」曾被命名為「卡爾·杜爾曼號」。1944年到1945年,荷蘭海軍擁有幾艘飛機彈射商船,當1948年荷蘭有了一艘新型航空母艦時,這艘母艦又被命名為「卡爾·杜爾曼號」。英國把該級另一艘航空母艦「勇士號」租讓給加拿大,以幫助加拿大海軍根據2艘護航航空母艦在大西洋之戰中取得的作戰經驗建造航空母艦。

澳大利亞是獲得這種小型航空母艦(1艘)的第4個國家。1948年,澳大利亞把英國轉讓的「可怖」 號航空母艦改名為「雪梨」 號,把後來轉讓的「尊嚴」 號航空母艦改名為「墨爾本」 號。不久,加拿大買下了「莊嚴」 號來頂替「勇士」 號,接著又買了「有力」 號(改名為「邦納文徹」 號)。同時還需要指出的是,戰後核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拓展了航空母艦的使用範疇,使其地位進一步上升,甚至於已經超越了單純海軍主力艦的定位,成為了一種戰略性武器。

早在1945年,美國海軍就探討過艦載機攜帶核武器的可能性,當時,這種設想只能停留在圖紙上,沒有付諸實踐。但短短幾年後,這種可能性就出現了。投在長崎的那顆「胖子」原子彈重約4噸半,正好是新型艦載轟炸機的最大載重量。這種新型艦載轟炸機,就是1949年正式交付美國海軍使用的雙發活塞式「野蠻人」式轟炸機。同時,在「野蠻人」式轟炸機首飛前,還出現了一種由P2V-2「海王星」巡邏機改裝來的過渡性轟炸機。

1948年4月27日,P2V-2「海王星」飛機首次從「珊瑚海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從事實上驗證了海基航空核打擊力量的可行性。當然由海軍對別國神聖領土進行戰略轟炸的想法,在美國海軍和空軍之間引起了一場爭吵,像20世紀20年代威廉·米切爾、特蘭查德所做的一樣。美國海軍主張,西方國家對核武器應該採取先分散後壟斷的辦法,這樣可以減少遭到突然核襲擊的危險,並研製一種艦載機攜帶的輕重量的核炸彈。

空軍剛從陸軍中獨立出來,它主張「以大為好」,強調重型炸彈最好由B-29轟炸機攜帶。「意見分岐」導致一場激烈爭吵。為了發展自己的核作戰能力,美國海軍在3艘「中途島」級航空母艦上連續進行了幾次試驗。中途島級航空母艦配備這樣的飛機顯得太擁擠。據說,如果「海王星」轟炸機最初降落時發生麻煩,不管美國海軍是否願意,它都得為這種飛機的起降建造一艘平甲板航空母艦。1948年國會批准建造排水量為6萬噸的「合眾國」 號(CV58,後為CVA58)戰略打擊航空母艦,就是這種說法的佐證。

這艘航空母航是當時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一艘軍艦,長332.25米,寬39.63米,航速高達33節。為了便於起降,取消了上層建築,裝有純日本式的向兩舷外伸的煙囪。同舊式「鳳翔」 號和「百眼巨人」 號航空母艦一樣,「合眾國」 號的駕駛臺是液壓升降式的,在必要的時候升起;沒有中線升降機,有4部舷側升降機,以便給4部彈射器騰出安裝空間。

雖然在美國空軍的阻撓下,預計搭載艦載戰略轟炸機的「合眾國」 號最終沒能建成,但其開工本身已經足以說明戰後人們對航空母艦這一艦種價值的認定。而這種價值的認定,不可能不對正在試圖恢復大國地位的法國產生深刻影響。

相關焦點

  • 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背後的深意——以科學方法論深入推進治國...
    原標題:以科學方法論深入推進治國理政 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全面部署了推進位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是一份綱領性文獻。 治國理政必須有正確方法論。
  • YS-11:從固定翼民機說說日本民航工業戰後復興的原點
    從日本固定翼民機說說日本民航工業戰後復興的原點:YS-11。1YS-11是日本二戰後自研的第一代客機,也是很多日本人心中的寶貴記憶。二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接受了以美國為首的盟國的佔領。1951年9月8日,48個二戰戰勝國與日本籤訂了《舊金山和約》,國際社會重新承認了日本的主權國家地位,為日本的戰後復興打下了重要的政治基礎。得益於和約的籤訂,GHQ對日本在民用通航和飛機製造的部分領域進行了「鬆綁」,1952年7月通過的《航空法》和《飛機製造事業法》,從法理的角度為日本航空工業的戰後復興鋪設了新的道路。全日空初期投入運營的YS-11。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理解德勒茲有助於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當代法國哲學裡的變遷,也有助於我們去除尼採身上第三帝國的陰影。在1962年《尼採和哲學》出版之後,尼採成為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的「顯學」。我們今天所接觸到尼採思想的形態,大部分也是經由這些法國後現代左翼哲學家「轉譯」過來的。尼採到底是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後現代哲學的?德勒茲又是如何理解尼採的「權力意志」和「永恆回歸」的?
  • 尼採逝世120周年 | 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 新京報 - 好...
    因此,德勒茲是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流變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德勒茲有助於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當代法國哲學裡的變遷,也有助於我們去除尼採身上第三帝國的陰影。 在1962年《尼採和哲學》出版之後,尼採成為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的「顯學」。我們今天所接觸到尼採思想的形態,大部分也是經由這些法國後現代左翼哲學家「轉譯」過來的。尼採到底是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後現代哲學的?
  • 技術派|法國要建「XXL碼」新航母,五道坎待跨過
    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宣稱,該國下一代航空母艦將採用核動力推進方式,並將於2038年服役,以代替2001年服役的「戴高樂」號航母。法新社、《費加羅報》等法國主流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導,《挑戰》雜誌以「XXL碼新航母」作為報導文章的標題。
  • 國際觀察:日本戰後70年外交戰略理念如何演變
    「吉田茂主義」經濟外交  佔領結束之後,吉田內閣從復興經濟、主導亞洲的戰略目標出發,視東南亞為日本經濟復興的關鍵,重點開展對東南亞、南亞的「賠償外交」,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修復因戰爭而破裂的外交關係,加強對該地區的籠絡和掌控。這一時期日本外交的基本特徵是,以經濟外交為主,通過經濟外交手段,消除東南亞國家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罪行的怨恨和疑慮。
  • 法國公布核航母方案,七萬噸排水量電磁彈射,003型又迎來挑戰
    戴高樂 "號航母一樣,新航母將使用核動力系統。法國將新航母命名為 "彭 "級。法國《挑戰》雜誌甚至用 "XXL碼航母 "作為文章標題,相當吸引眼球,而《二十分鐘》報稱,"核能仍是法國戰略自主的基石"。在眾多媒體的密集關注下,法國此次公布新航母計劃的背後有著怎樣的考慮?
  •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正確把握他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思路,對進一步推進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關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這裡我們將其概括歸納為十個方面的基本思路。
  • 試論中國自然法思想及其復興
    這也應驗了韋伯的判斷: 「自然法的『理性』很容易滑入功利的思想中去,並且,這一轉變本身說明『合理性』概念的意義轉化。  二、中國自然法的復興是自然法發展內在邏輯和中國法治進程的必然要求  (一)何謂「中國自然法復興」?
  • 中國在建003航母,採用常規動力全電推進系統,排水量達8萬噸
    中國打造003航母,採用常規動力全電推進系統,排水量達8萬噸我們應該都知道航母對一個國家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很多國家都想要去研製航母,但是這些國家在研製航母的時候,他們並不會將這些數據進行公開,但是對於我國江南造船廠在建造003航母的信息卻成了業內公開的秘密。
  • 瞭望|為偉大復興匯聚強大道德力量——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
    立足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重大命題。他強調,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 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核心價值觀的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深刻論述、反覆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大推進了我們黨對於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為在新形勢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一、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文章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
  • 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不斷提高治國理政水平
    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基石。方法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徵。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 經濟日報:始終堅持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
    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既要有堅定的立場,也要有正確的方法。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
  • 日本打破條例建超級航母,三菱公司公開方案,體積超越法國航母
    "出雲號航母化只是第一步,自主的超級航母才是日本的最終目標"近日日本三菱公司公布了一系列日本未來航母設想,不光是修改目前日本僅有的直升機航母,並公開了全新的超級航母設計,這也證明了幾年前東亞國家對日本的擔心:日本會打破安保條例建造大型航空母艦。
  • 探析戰後兩德經濟發展差異的歷史原因
    1988年民主德國的平均月工資收入為1270東德馬克;聯邦德國為3850西德馬克,按照1: 1的比率計算,民主德國的平均月工資也只有聯邦德國的三分之一"。而事實是,東德作為蘇聯的衛星國,不僅拒絕了歐洲復興計劃的援助,而且不能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互相協調一致,也不能參加整個歐洲經濟整頓和重建傳統貿易關係的工作。1961年"柏林圍牆"的建立雖有效地阻止了勞動力的外流,卻也隔絕了與西方的聯繫。這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消極、長遠的。
  • 法國海軍擁有航母已有100年,戴高樂號擺出特殊造型,以示慶祝
    比起美國和英國,法國海軍其實也是很早就擁有航母了,但他們的航母發展歷史,頗為坎坷,近期,他們慶賀了擁有航母的百年大慶。 1920年10月20日,保羅·考斯特中尉成為法國第一位降落在航空母艦上的飛行員,他當時駕駛著一架Hanriot HD.1雙翼飛機從現在的耶爾海軍航空基地起飛,飛越了土倫海軍基地,接近了法國第一艘航母——貝恩號,在半米的高度切斷了油門,並在30米以內完美著陸。
  • 生不逢時的法國SO.8000戰鬥機,誕生在噴氣時代,量產前抱憾下馬
    戰鬥機採用螺旋槳後置的也不多,這款戰後研製的法國艦載機卻算得上是一朵奇葩。在1945年後,噴氣時代正式拉開序幕;儘管戰後的法國完全可以向英美購買戰鬥機,但低不下頭、堅持獨立自主的法國人到底是想要振興本國的航空工業,儘管當時的法國百廢待興。但飛機的核心是什麼?發動機。法國戰前沒有優秀且超前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儲備,更無渦噴發動機的設計經驗。
  • 美歐核航母趴窩,外國人稱:只有遼寧號航母獨行西太平洋
    ,由於疫情影響,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滯留關島、裡根號航母滯留日本橫須賀,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目前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這艘航母1月啟航前往地中海東部,後前往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海軍聯演,原計劃4月24日結束任務,疫情爆發後提前返航;其間先後停靠在賽普勒斯利馬索爾和法國西北部港口城市布雷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