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航空界並不缺乏成功者。但成功者是由一系列的失敗品堆出來的,這不可否認。至於失敗品,算得上有點貢獻的興許能進博物館頤養天年;如果運氣差點,可能就只能在當今的各種遊戲和史籍裡面才能找到了。在噴氣時代,也有活塞式軍用飛機的繼續研發。不過在這段時間卻有一些傢伙走了不太尋常的路,比如B-36戰略轟炸機:這傢伙採用的不光是螺旋槳後置的奇特布局,在後面還開發了核動力版本。戰鬥機採用螺旋槳後置的也不多,這款戰後研製的法國艦載機卻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戰後滿目瘡痍的法國
二戰剛結束的法國滿目瘡痍。儘管開戰不久就宣告投降,盟軍登陸諾曼第後還是讓這個國家變得戰火紛揚。航空工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二戰結束後的法國恐怕連飛機生產線都沒剩下多少機器。自打白旗飄出之後,法蘭西可就改了姓了——自家的航空工業?全給德意志服務了。
早在戰前,傳統的列強大都啟動了噴氣式飛機的研製計劃。在1945年後,噴氣時代正式拉開序幕;儘管戰後的法國完全可以向英美購買戰鬥機,但低不下頭、堅持獨立自主的法國人到底是想要振興本國的航空工業,儘管當時的法國百廢待興。
但飛機的核心是什麼?發動機。法國戰前沒有優秀且超前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儲備,更無渦噴發動機的設計經驗。軍隊重建被提上日程,但空軍總不可能靠史達林贈送的三十多架拉系列戰鬥機(裝備援蘇"諾曼第·涅曼中隊")和德國投降後獲得的Bf 109戰機來撐場子吧?海軍也需要戰鬥機吧?
唯一的選擇
其實活塞式戰鬥機在二戰末期的時候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P-51"野馬"和P-47N"雷電"就是個例子,面對當年還未成熟的初代噴氣式戰鬥機,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況且這時各國的噴氣機也並沒有太普及,大多數國家空軍的主力仍然是活塞式戰鬥機。二戰結束後的法國仍然擁有幾艘航空母艦,但它們的艦載機基本都是速度慢、容易遭到吊打的俯衝轟炸機。法國海軍哪能在未來幾年仍需面對無艦載戰鬥機可用的情況?
綜合當時各國的情況來看,儘管世界上第一款噴氣式艦載機在1947年就已經服役,但生產了62架後便因極不穩定的性能在1953年匆匆退役。這可以折射出一點:當時噴氣機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儘管噴氣時代已經來臨,研製新戰鬥機、振興本國航空工業更是急不可耐,但航空事業才艱難起步的法國人沒有這麼多選擇。從零開始永遠是最艱難的,唯一的選擇,便是研製活塞式戰鬥機。
SO.8000橫空出世
於是法國國防部委託國營西南航空公司,要求設計一款適合航母使用的螺旋槳式艦載機。這架飛機必須可以同時實現制空權爭奪、攔截防空和對地攻擊等,還委託了阿森納公司研製新的發動機,這就是SO.8000戰機。
這時的阿森納公司深知已經來不及再重新研發一款活塞發動機,於是直接把德國遺留的容克斯JUMO(尤莫)213型活塞發動機(德國Ju 88、Ju 188、Fw 190等使用)逆向工程。仿製的成品被命名為阿森納12HO2 V-1,最大功率足有2250馬力,再搭配一套共軸反槳推進式螺旋槳,這能給SO.8000提供相當澎湃的動力。
設計獨特的SO.8000,有一點雙三角翼的味道
在設計上,SO.8000也一反常規,設計師Jean·Dupuy還在它身上採用了當時最激進的氣動設計方式。為了儘可能地提高速度、滿足法國空軍需求,主翼採用了當時最時髦的後掠設計,前緣後掠24°,外側部分再後翻13.5度。——單看主翼前緣,還略帶有一點雙三角翼的味道。
兩根尾撐與主翼相銜接,上下方均有向外延伸的翼面。襟翼採用的是雙縫設計,這雖然略有增重之嫌,但能有效地增加升力,並能適應從航母上低速起飛。平尾直接"搭"在兩個垂尾的頂部,這保證了極其良好的空氣動力平衡。為了給發動機散熱、增加推力,Jean·Dupuy將兩條進氣道深埋在駕駛艙兩側稍後的位置。空氣從這進入,而後在共軸反轉螺旋槳的周圍排出。經過發動機散熱器加熱的空氣向後排出,而向後排出的熱空氣還可以適當地增加推力。
綜合種種利於空速增加的措施,SO.8000的二號原型機在7000米高度的平飛狀態下,甚至飛出過730km/小時的高速來。這與當時的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所差無幾。經過測試,它在530km/小時的巡航狀態下,最大航程達到4500千米。4500千米什麼概念?這比當今法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陣風的3700公裡還要多800公裡。多出來這些有什麼用?可能是為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爭中,趕在法國投降之前從巴黎飛到紐約(航線距離大約4200千米)。
事實上,它的武器裝備絕不算差。按照原計劃,量產型號可以在機頭安裝多達6門機炮,再在機翼下方掛載大約1噸的無制導航彈。按照攜帶500公斤航彈、低空作戰的情況下估算最大作戰半徑,它可以前出到1000公裡處進行對地打擊不說,萬一"三戰"打響,它不挑機場、生產技術成熟的優勢還能讓它短時間大規模"爆兵"。短期內,北約還可以利用這批戰鬥機拖時間、逐步抵消蘇軍的空中優勢。
按照原計劃,SO.8000在生產5架原型機之後便可以開始生產量產型。法國海軍在當時一口氣就訂購了65架,如果它能夠通過法國海軍飛行員的認可,恐怕接下來生產數量足以滿足當時法國海軍貝亞恩號、阿羅芒什號、拉法葉號(租借)、波亞·貝洛烏號(租借)四艘航母的艦載戰鬥機編制。這個大單,國營西南航空公司自然卯足了勁往前衝。SO.8000的第二架原型機在1949年4月1日成功首飛,第一架原型機也在稍後的12月30日成功首飛。但首飛中,設計存在的缺陷不斷暴露。
SO.8000的短板
首當其衝的便是發動機。阿森納航空公司儘管掌握著較為豐富的共軸反槳推進技術,但仿自德國JUMO 213型活塞發動機的發動機,可靠性不盡人意。而第一批下線的仿製品的最大功率不過大約1600馬力,第二批原型機的最大功率卻激增到2250馬力——阿森納12HO2 V-1發動機的不可靠,成了SO.8000最大的硬傷。
而可能也是因為氣動設計就存在的缺陷,這讓試飛員感到在低速狀態下很容易出現控制不良的情況——可能僅僅是一個不太正規的機動,它就能產生空中險情。42次飛行測試表明,它的飛行性能並不盡人意。法國飛行測試中心和試飛員對它的評估,都沒什麼好話——像極了讀書時老師在成績單上寫下的"不合格"。
還未升起就註定墜落的星
同樣採用雙尾結構的英國「海雌狐」戰機
種種不合格,讓法國海軍認為它前途渺茫。加之噴氣式戰鬥機技術的逐漸成熟,法國海軍對其的信心不斷地被消磨。此時有人建議公司的負責人將其修改為噴氣式布局的SO.8010——英國早期的噴氣式艦載機"海雌狐",採用的正是雙尾撐、發動機後置的布局。而SO.8000本身就擁有進氣道這樣的"硬體",改為噴氣式戰鬥機似乎工程量還比較小。但不知何故,負責人並沒有採納這一意見。
美國SBD艦載俯衝轟炸機,曾經戰果輝煌
但這時的法國海軍基本上受夠了這款戰鬥機的進度慢。為了儘快恢復艦載機部隊的戰鬥力,法國海軍先是將1944年底接收的SBD俯衝轟炸機轉為教練機部隊,同時在1949年購買了一批SBD-2俯衝轟炸機。美國倒是熱心——直接以近乎"半賣半送半軍援"的方式向法國海軍提供了一批積壓在墳場的F6F"海盜",這兩款二戰時期的美國主力艦載機和TBF魚雷轟炸機都在1951年服役。同年,法國國營東南公司購買許可證生產的"海毒液"噴氣式艦載戰鬥機成功首飛。相對來說,法國海軍當時的艦載機部隊甚至算得上很豐富,並不算太缺少戰鬥機。
而在1947年和1948年間接收的3架"海噴火"戰鬥機,此時基本算得上是法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主力戰鬥機。但它極不友好的降落性能讓它飽受詬病。如果SO.8000能夠快點投入量產,法軍飛行員就不必再小心翼翼地駕駛這飛機,並提心弔膽地降落了!原定計劃中,SO.8000完全可以替代經歷過二戰洗禮的"海噴火"。但時間步入1950年後,已經差不多是噴氣式戰鬥機的時代了。短短1年後噴氣式戰鬥機就在戰場上纏鬥廝殺,這哪還有活塞戰鬥機的事?
美國倒是熱心——直接以近乎"半賣半送半軍援"的方式向法國海軍提供了一批積壓在墳場的F6F"海盜",它和SBD-2俯衝轟炸機、TBF魚雷轟炸機都在1951年服役。同年,法國國營東南公司購買許可證生產的"海毒液"噴氣式艦載戰鬥機成功首飛。相比這些一路高歌的戰鬥機引進、生產項目,哪一個不比SO.8000可靠?
1950年1月8日,SO.8000的二號原型機完成了第43次起降,這也是最後一次起降。飛行結束後,法國國營西南航空公司宣布結束SO.8000的研製——僅造出兩架原型機,便宣告了結。如今,人們只能在遊戲和史籍裡面看到它。
小結
如果它能誕生得早那麼幾年,在戰場上絕對能稱霸。細算一下,它還有不少優點:動力強悍的發動機搭配先進的共軸反槳推進器、散熱空氣向後排出的"助攻",讓它的速度達到730km/小時,這足以證明它的實力。這在二戰末的螺旋槳戰鬥機世界裡,也能算得上是佼佼者。可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強者勝、劣者汰,這是不變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