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法國SO.8000戰鬥機,誕生在噴氣時代,量產前抱憾下馬

2020-12-05 雷姐的機械空間

古往今來,航空界並不缺乏成功者。但成功者是由一系列的失敗品堆出來的,這不可否認。至於失敗品,算得上有點貢獻的興許能進博物館頤養天年;如果運氣差點,可能就只能在當今的各種遊戲和史籍裡面才能找到了。在噴氣時代,也有活塞式軍用飛機的繼續研發。不過在這段時間卻有一些傢伙走了不太尋常的路,比如B-36戰略轟炸機:這傢伙採用的不光是螺旋槳後置的奇特布局,在後面還開發了核動力版本。戰鬥機採用螺旋槳後置的也不多,這款戰後研製的法國艦載機卻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布局奇特的美國B-36戰略轟炸機

戰後滿目瘡痍的法國

二戰剛結束的法國滿目瘡痍。儘管開戰不久就宣告投降,盟軍登陸諾曼第後還是讓這個國家變得戰火紛揚。航空工業首當其衝受到打擊,二戰結束後的法國恐怕連飛機生產線都沒剩下多少機器。自打白旗飄出之後,法蘭西可就改了姓了——自家的航空工業?全給德意志服務了。

英國「流星」噴氣式戰鬥機

早在戰前,傳統的列強大都啟動了噴氣式飛機的研製計劃。在1945年後,噴氣時代正式拉開序幕;儘管戰後的法國完全可以向英美購買戰鬥機,但低不下頭、堅持獨立自主的法國人到底是想要振興本國的航空工業,儘管當時的法國百廢待興。

但飛機的核心是什麼?發動機。法國戰前沒有優秀且超前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儲備,更渦噴發動機的設計經驗。軍隊重建被提上日程,但空軍總不可能靠史達林贈送的三十多架拉系列戰鬥機(裝備援蘇"諾曼第·涅曼中隊")和德國投降後獲得的Bf 109戰機來撐場子吧?海軍也需要戰鬥機吧?

唯一的選擇

性能優異的P-51戰機

其實活塞式戰鬥機在二戰末期的時候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P-51"野馬"和P-47N"雷電"就是個例子,面對當年還未成熟的初代噴氣式戰鬥機,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況且這時各國的噴氣機也並沒有太普及,大多數國家空軍的主力仍然是活塞式戰鬥機。二戰結束後的法國仍然擁有幾艘航空母艦,但它們的艦載機基本都是速度慢、容易遭到吊打的俯衝轟炸機。法國海軍哪能在未來幾年仍需面對無艦載戰鬥機可用的情況?

綜合當時各國的情況來看,儘管世界上第一款噴氣式艦載機在1947年就已經服役,但生產了62架後便因極不穩定的性能在1953年匆匆退役。這可以折射出一點:當時噴氣機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儘管噴氣時代已經來臨,研製新戰鬥機、振興本國航空工業更是急不可耐,但航空事業才艱難起步的法國人沒有這麼多選擇。從零開始永遠是最艱難的,唯一的選擇,便是研製活塞式戰鬥機。

SO.8000橫空出世

SO.8000設計之初的樣子

於是法國國防部委託國營西南航空公司,要求設計一款適合航母使用的螺旋槳式艦載機。這架飛機必須可以同時實現制空權爭奪、攔截防空和對地攻擊等,還委託了阿森納公司研製新的發動機,這就是SO.8000戰機。

尤莫213型活塞發動機

這時的阿森納公司深知已經來不及再重新研發一款活塞發動機,於是直接把德國遺留的容克斯JUMO(尤莫)213型活塞發動機(德國Ju 88、Ju 188、Fw 190等使用)逆向工程。仿製的成品被命名為阿森納12HO2 V-1,最大功率足有2250馬力,再搭配一套共軸反槳推進式螺旋槳,這能給SO.8000提供相當澎湃的動力。

設計獨特的SO.8000,有一點雙三角翼的味道

在設計上,SO.8000也一反常規,設計師Jean·Dupuy還在它身上採用了當時最激進的氣動設計方式。為了儘可能地提高速度、滿足法國空軍需求,主翼採用了當時最時髦的後掠設計,前緣後掠24°,外側部分再後翻13.5度。——單看主翼前緣,還略帶有一點雙三角翼的味道。

兩根尾撐與主翼相銜接,上下方均有向外延伸的翼面。襟翼採用的是雙縫設計,這雖然略有增重之嫌,但能有效地增加升力,並能適應從航母上低速起飛。平尾直接"搭"在兩個垂尾的頂部,這保證了極其良好的空氣動力平衡。為了給發動機散熱、增加推力,Jean·Dupuy將兩條進氣道深埋在駕駛艙兩側稍後的位置。空氣從這進入,而後在共軸反轉螺旋槳的周圍排出。經過發動機散熱器加熱的空氣向後排出,而向後排出的熱空氣還可以適當地增加推力。

SO.8000的駕駛艙

綜合種種利於空速增加的措施,SO.8000的二號原型機在7000米高度的平飛狀態下,甚至飛出過730km/小時的高速來。這與當時的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所差無幾。經過測試,它在530km/小時的巡航狀態下,最大航程達到4500千米。4500千米什麼概念?這比當今法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陣風的3700公裡還要多800公裡。多出來這些有什麼用?可能是為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爭中,趕在法國投降之前從巴黎飛到紐約(航線距離大約4200千米)。

事實上,它的武器裝備絕不算差。按照原計劃,量產型號可以在機頭安裝多達6門機炮,再在機翼下方掛載大約1噸的無制導航彈。按照攜帶500公斤航彈、低空作戰的情況下估算最大作戰半徑,它可以前出到1000公裡處進行對地打擊不說,萬一"三戰"打響,它不挑機場、生產技術成熟的優勢還能讓它短時間大規模"爆兵"。短期內,北約還可以利用這批戰鬥機拖時間、逐步抵消蘇軍的空中優勢。

按照原計劃,SO.8000在生產5架原型機之後便可以開始生產量產型。法國海軍在當時一口氣就訂購了65架,如果它能夠通過法國海軍飛行員的認可,恐怕接下來生產數量足以滿足當時法國海軍貝亞恩號、阿羅芒什號、拉法葉號(租借)、波亞·貝洛烏號(租借)四艘航母的艦載戰鬥機編制。這個大單,國營西南航空公司自然卯足了勁往前衝。SO.8000的第二架原型機在1949年4月1日成功首飛,第一架原型機也在稍後的12月30日成功首飛。但首飛中,設計存在的缺陷不斷暴露

SO.8000的短板

首當其衝的便是發動機。阿森納航空公司儘管掌握著較為豐富的共軸反槳推進技術,但仿自德國JUMO 213型活塞發動機的發動機,可靠性不盡人意。而第一批下線的仿製品的最大功率不過大約1600馬力,第二批原型機的最大功率卻激增到2250馬力——阿森納12HO2 V-1發動機的不可靠,成了SO.8000最大的硬傷。

而可能也是因為氣動設計就存在的缺陷,這讓試飛員感到在低速狀態下很容易出現控制不良的情況——可能僅僅是一個不太正規的機動,它就能產生空中險情。42次飛行測試表明,它的飛行性能並不盡人意。法國飛行測試中心和試飛員對它的評估,都沒什麼好話——像極了讀書時老師在成績單上寫下的"不合格"。

還未升起就註定墜落的星

同樣採用雙尾結構的英國「海雌狐」戰機

種種不合格,讓法國海軍認為它前途渺茫。加之噴氣式戰鬥機技術的逐漸成熟,法國海軍對其的信心不斷地被消磨。此時有人建議公司的負責人將其修改為噴氣式布局的SO.8010——英國早期的噴氣式艦載機"海雌狐",採用的正是雙尾撐、發動機後置的布局。而SO.8000本身就擁有進氣道這樣的"硬體",改為噴氣式戰鬥機似乎工程量還比較小。但不知何故,負責人並沒有採納這一意見。

美國SBD艦載俯衝轟炸機,曾經戰果輝煌

但這時的法國海軍基本上受夠了這款戰鬥機的進度慢。為了儘快恢復艦載機部隊的戰鬥力,法國海軍先是將1944年底接收的SBD俯衝轟炸機轉為教練機部隊,同時在1949年購買了一批SBD-2俯衝轟炸機。美國倒是熱心——直接以近乎"半賣半送半軍援"的方式向法國海軍提供了一批積壓在墳場的F6F"海盜",這兩款二戰時期的美國主力艦載機和TBF魚雷轟炸機都在1951年服役。同年,法國國營東南公司購買許可證生產的"海毒液"噴氣式艦載戰鬥機成功首飛。相對來說,法國海軍當時的艦載機部隊甚至算得上很豐富,並不算太缺少戰鬥機。

而在1947年和1948年間接收的3架"海噴火"戰鬥機,此時基本算得上是法國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主力戰鬥機。但它極不友好的降落性能讓它飽受詬病。如果SO.8000能夠快點投入量產,法軍飛行員就不必再小心翼翼地駕駛這飛機,並提心弔膽地降落了!原定計劃中,SO.8000完全可以替代經歷過二戰洗禮的"海噴火"。但時間步入1950年後,已經差不多是噴氣式戰鬥機的時代了。短短1年後噴氣式戰鬥機就在戰場上纏鬥廝殺,這哪還有活塞戰鬥機的事?

美國倒是熱心——直接以近乎"半賣半送半軍援"的方式向法國海軍提供了一批積壓在墳場的F6F"海盜",它和SBD-2俯衝轟炸機、TBF魚雷轟炸機都在1951年服役。同年,法國國營東南公司購買許可證生產的"海毒液"噴氣式艦載戰鬥機成功首飛。相比這些一路高歌的戰鬥機引進、生產項目,哪一個不比SO.8000可靠?

1950年1月8日,SO.8000的二號原型機完成了第43次起降,這也是最後一次起降。飛行結束後,法國國營西南航空公司宣布結束SO.8000的研製——僅造出兩架原型機,便宣告了結。如今,人們只能在遊戲和史籍裡面看到它。

小結

如果它能誕生得早那麼幾年,在戰場上絕對能稱霸。細算一下,它還有不少優點:動力強悍的發動機搭配先進的共軸反槳推進器、散熱空氣向後排出的"助攻",讓它的速度達到730km/小時,這足以證明它的實力。這在二戰末的螺旋槳戰鬥機世界裡,也能算得上是佼佼者。可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強者勝、劣者汰,這是不變的鐵律。

相關焦點

  • 超音速時代的來臨,戰後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
    第一代戰鬥機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這一代戰鬥機武器裝備以航炮為主,後期型已經可以發射第一代空空飛彈。並且採用帶加力燃燒室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標誌著戰鬥機由螺旋槳時代進入噴氣時代,部分戰鬥機已經可以實現超音速飛行。
  • 帝國餘暉,英國「吸血鬼」噴氣式戰鬥機,英國航空工業的噴氣傑作
    當時的噴氣式發動機分為軸流式噴氣發動機和離心式噴氣發動機,而「吸血鬼」戰鬥機裝備的則是英國第一代實用化的噴氣發動機——「醜妖I」型離心式發動機。為了給發動機提供充足的進氣量,這部分「吸血鬼」戰鬥機在飛行員座艙後部還設計有輔助進氣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吸血鬼」戰鬥機的前半部機身擁有非常不錯的機載雷達安裝位置。但是「吸血鬼」戰鬥機在前半部機身並未安裝有任何機載雷達,僅安裝有4門20毫米西斯帕諾航空機炮而已。
  • 法國十大造型最靚麗飛機排行榜TOP10
    世界上第一個飛離地面的是法國人,1783年蒙戈爾菲爾兄弟首次駕駛熱氣球升空,不過除了法國人,知道他們的人並不多。現在,法國仍是世界航空科技強國,設計製造了各種各樣的飛機。英國人是活塞式飛機時代的航空強國,但在噴氣機時代落伍了。法國正相反,自1950年代開始,它在噴氣飛機領域取得的成就遠大於它的活塞式飛機。
  • 扒一扒西歐噴氣式戰鬥機家族譜(1)
    英國格羅斯特公司出品,綽號「流星」,英文名稱Gloster Meteor,在噴氣發動機先驅弗蘭克·惠特爾爵士的努力下得以誕生,是英國第一架噴氣戰鬥機,也是二戰期間盟軍第一架擁有實戰記錄的噴氣戰鬥機。「流星」戰鬥機採用全金屬機身、前三點起落架布局、傳統平直翼以及抗擾流的安定面,兩具渦噴引擎埋入機翼中段。雖然「流星」戰鬥機在氣動設計方面並不成熟,但卻因作為英國首架噴氣戰鬥機而聞名。隨著技術成熟,「流星」於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誕生諸多改進型,並在英國皇家空軍及他國空軍中服役數十年。
  • 渦輪噴氣發動機領域的「雙子星」
    (原標題:渦輪發動機雙雄)日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法國期間與法國總統奧朗德共同見證了兩國合作研發、生產新一代渦輪發動機項目的啟動。根據協議,中方將從法國首批購入120臺渦輪發動機以提升自己的直升機性能。
  • 外形像殲-20的五代機失敗了,瑞典FS-2020戰鬥機下馬,為何會這樣
    在瑞典當地時間1月27日,據瑞典當地媒體《快報》的相關報導,瑞典薩博公司發布消息,聲稱因為自研的FS-2020第五代戰鬥機因為技術原因,其綜合性能無法滿足瑞典軍方的要求,所以決定將FS-2020戰鬥機項目下馬,瑞典這款外形和中國殲-20十分接近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自此宣告下馬失敗。
  • 從巔峰滑落,二戰後的英國作戰飛機第一部分:空軍戰鬥機
    即使在噴氣時代早期,英式設計靠著積累和慣性仍然能吊在第一梯隊。但其後英國的航空工業就走上了衰退之路,到如今純英式血統的作戰飛機已經很罕見了,以後還能不能看到也是未知之數。 對於英國航空工業的衰落過程,很多介紹戰後英式飛機的文章進行過詳盡介紹和分析。但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帝國解體、經濟衰退、國力不振,當權者不得不在飛機和福利之間做選擇題而已。
  • 南斯拉夫的高科技,451型實驗飛機,引領該國進入噴氣時代
    人類在二戰時進入噴氣時代,各世界強國在二戰後開啟了全面的噴氣戰鬥機換裝計劃,在這種大背景下,其他沒有技術的國家就只能依靠強國支持完成變革,不過也有一些「技術小強」,打算以自己的力量邁入噴氣時代,南斯拉夫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 法國「噴氣飛人」文森特在杜拜訓練時遇難,曾冒險飛越客機
    民間飛行組織「杜拜噴氣飛人」(Jetman Dubai)11月17日發布訃告,挑戰人類自主飛行極限的 "噴氣飛人"、現年36歲的法國人文森特·雷菲特當天上午在杜拜訓練時遇難身亡。訃告沒有說明事故詳情,只說「正與相關當局密切合作」。
  • 科技日曆|70年前的今天,民航業邁入「噴氣時代」
    科技日曆|70年前的今天,民航業邁入「噴氣時代」  黃琨 • 2019-07-27 15:00:18
  • 浴血長空手遊雜談 「英版FW190」海怒戰鬥機
    在浴血長空手遊中,有一款T9戰機被玩家暱稱「英版FW190」,是因為它的外型與FW190戰鬥機實在是太像了,如果在單局中遇到它,如果沒有噴塗標識的話,幾乎是分辨不出來的。此外這款戰機也擁有與FW190相當的飛行速度與機動性能,還有比FW190更強大的火力。歷史上,這款戰機還擊落過米格15噴氣戰鬥機,這款戰機便是海怒戰鬥機。
  • 航空知識:渦輪噴氣發動機
    這幾個因素合在一起,決定了活塞式發動機+螺旋槳的推進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要想進一步提高飛行性能,必須採用全新的推進模式,噴氣發動機應運而生。  噴氣推進的原理大家並不陌生,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在物體上的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噴氣發動機在工作時,從前端吸入大量的空氣,燃燒後高速噴出,在此過程中,發動機向氣體施加力,使之向後加速,氣體也給發動機一個反作用力,推動飛機前進。
  • 我國臺灣省的「經國號」戰鬥機
    機頭,垂尾,帶下反的水平尾翼,機身後部邊條和減速板,機背的翼身融合結構都像F-16,主翼像F-18但更像F-5的,雙發單垂尾結構也像F-5,機身尾部,進氣道和進氣口像F-18,機翼前的邊條又像把F-16和F-18的糅合了,F-16和F-18都有的著陸阻攔鉤也搬了過來。「經國號」這樣的外形,也不是隨便抄來捏在一起,這個構型是在經歷30多次改良,8000多次風洞測試的基礎上決定的。
  • 一文幫你梳理中國戰鬥機
    (仿製前蘇聯米格-17),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是世界上首款使用DSI進氣道的現役戰鬥機,目前量產中。1981年最終項目下馬。殲13在和殲10的競爭中敗與殲10後下馬。2011年1月11日12時50分,殲20在成都實現首飛,歷時18分鐘。
  • 末日多面手,噴氣式戰鬥機的鼻祖,二戰中德國研製的Me-262戰鬥機
    Me-262噴氣式戰鬥轟炸機誕生的基礎——噴氣式發動機的快速發展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航空技術都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但是世界各國航空的主要戰鬥機、轟炸機使用的都是活塞式發動機,後來以活塞式發動機作為動力的螺旋槳轟炸機出現了很多問題,飛機在高空中讓發動機的功率大幅度下降,速度飛得比較慢。因此,想要讓飛機飛行的速度更快,這時候就需要在發動機方面有所改進。
  • 英國人想錢想瘋了:蘇聯略施小計,從勞斯萊斯騙到噴氣發動機技術
    面對鋪天蓋地的盟軍空襲,以及數以萬計來襲的遠程轟炸機和護航戰鬥機,德國人開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能夠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Me262,這種戰鬥機安裝2臺離心式噴氣發動機,裝備4門30毫米口徑的大威力機炮,專門以高速掠襲戰術打轟炸機,能像成年人撕雞腿一樣輕易地撕碎美國陸軍的B-17「空中堡壘」或者英國空軍的蘭開斯特戰略轟炸機。Me262在絕對的數量劣勢的情況下,與盟軍飛機的空中交換比達到了一比五左右。
  • 德意志的嗜血雙翼猛禽:一戰中的「信天翁」戰鬥機
    1916年春夏間,法國的紐波特11型戰鬥機大量出現在戰場上,迅速以靈巧和快速等優異性能徹底終結了福克單翼機時代。紐波特飛機的聲望如日中天,其表現令德國飛行員驚愕。深感震驚而又無計可施的德國軍方只得下令儘快仿製這種小巧卻致命的敵軍機型,這便是信天翁公司的第一種戰鬥機信天翁D.Ⅰ的由來。
  • 誰是二戰時最優秀的戰鬥機?這次的評選結果出人意料!
    經常有網友詢問和討論,在二戰時期,性能最優秀的戰鬥機是哪一款。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把戰鬥機分類,然後再一決高下,不能葫蘆和茄子放一起。二戰的戰鬥機種類實在太多,許多戰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二戰期間,戰鬥機應該首先分為陸基戰鬥機和艦載戰鬥機,單發和雙發戰鬥機,殲擊機和截擊機。
  • 戰鬥機史十大名機 世界十大知名戰鬥機
    但是低速飛行時氣動不穩定,必須用快速自動調節平尾來控制飛行姿態。高速時,升力中心後移,又是氣動穩定的了,沒有問題。沒有計算機控制的線控操縱,放寬氣動靜不穩定性不能實現,還沒有飛出不穩定區就早已顛三倒四了。 F-16是第一個在量產型飛機上實現放寬氣動靜不穩定性的。
  • 盤點十大經典噴氣發動機及未來展望
    它是世界上第一款量產渦噴發動機,1944年開始批量生產,二戰中產量超過5000臺。主要裝備Me 262和Arado Ar 234。德國人在004B上使用了不少創新技術,比如空心渦輪葉片和輔助燃油噴射,德國人甚至準備採用加力燃燒系統。004B自重約1600磅,推力1980磅。換算一下推重比,大約是1.2左右。這就是噴氣時代的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