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1949年7月27日,英國二戰王牌飛行員約翰·康寧厄姆坐在飛機駕駛艙內,向前推動了駕駛杆。飛機2側機翼各相連安裝著2臺渦輪噴氣發動機,同時先後噴發出火焰,發出震耳的轟鳴,將飛機緩緩向前推進。幾分鐘後,飛機飛上了天空。
噴氣式飛機在當時並不罕見,但這架飛機不同——它是一架客機。在此之前,噴氣式飛機一直作軍事用途,而它成為了全球第1架噴氣式客機,這就是德·哈維蘭公司的「彗星」客機。
德·哈維蘭公司是一家英國飛機、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由飛機設計領域的著名人物德·哈維蘭創辦。
德·哈維蘭在飛機設計領域成績斐然,一戰期間,他研製的DH-2和DH-4飛機得到了廣泛使用,美國政府前後共訂購了5000架DH-4,作為郵政機和旅客機;二戰期間,他又成功研發了堪稱英國空軍王牌的蚊式戰鬥機,還因此被封為爵士。
戰後,德·哈維蘭將目光轉向民用運輸機。由於深陷歐洲戰局,英國民用運輸機的發展完全處於停滯狀態。為了重現日不落帝國的威望,英國希望在這個領域能領先世界。而噴氣時代的到來給了他們機會——美國在螺旋槳客機上積累的技術優勢將不復存在。
德·哈維蘭很早就看清了趨勢,並專注於噴氣式客機的研發。不過,他們一開始的方案非常激進。在1945年夏季派人參與對德國梅塞施米特公司設計人員的審訊工作後,德·哈維蘭獲取了大量關於德國在後掠翼研究方面的寶貴信息,於是他們提出,要採用無尾布局。
由於設計理念過於先進,當時的飛控無法控制取消尾翼帶來的變化,因此在1946年初,德·哈維蘭放棄了無尾布局,重新啟用帶傳統尾翼和方向舵的常規布局,該機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彗星」噴氣客機。
在經過數年研製後,該機於1949年首飛,1952年投入商業運營,並在全世界引發了轟動。
光從外觀看,這架飛機和幾年前出現的一些客機仿佛就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鋁製機身呈現漂亮的流線外型,像鏡面一樣閃閃發光;機翼修長後掠;4臺噴氣發動機嵌入後掠式機翼,和機身融為一體。
這架飛機還裝配了矩形的大窗戶,特意留給乘客欣賞外面風景,因為這架飛機將會飛到前所未有的12000米高度,高到可以鳥瞰地球任一位置的風景。
其12000米的飛行高度和800公裡的時速冠絕全球,比其他最快的民航客機快2倍。
這種飛機的研發,使英國成為航空界的翹楚。也因當時二戰的結束,興起歐洲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旅遊風氣,「彗星」型客機也在當時大放異彩。
遺憾的是,科技的進步有時候會過於超前。相較於這架飛機在氣動設計方面的超前水平,人們對材料學的設計慢了一步。彗星」客機在1953年和1954年發生的3次空難,使得對「彗星」客機抱有樂觀的想法都化為噩夢。
為了彌補飛行高度帶來的客艙缺氧問題,「彗星」引入了增壓客艙,以模擬低海拔的大氣壓力。但在當時,人們對這種技術可能帶給飛機機體的影響還並不太了解,因此沿用了此前民航客機普遍使用的方形舷窗設計。
接著,在一次次伴隨起飛和降落的增壓、減壓過程中,「彗星」的機體出現了金屬疲勞現象。
就像橢圓的雞蛋不易被直接捏碎而方形的紙盒容易被捏扁一樣,「彗星」方形的舷窗窗框,在金屬疲勞之後成為薄弱環節,導致飛機發生空中解體事故。
在1954年的4個月時間裡,「彗星」客機在義大利海岸2次墜毀,調查證明,墜機元兇是金屬疲勞。1954年1月10日,英國海外航空BOAC,一架由新加坡飛往倫敦的「彗星」客機墜毀,機上29人全部遇難。後續試驗證明,墜毀原因同樣是舷窗的拐角出現疲勞裂紋,導致窗戶爆裂。
從那之後,金屬疲勞現象引起了人們重視,隨著飛機越飛越快、越飛越高,舷窗原來越圓,最後變成今天的橢圓形。
很快,「彗星」的優點被其他航空公司效仿,它的缺陷則被規避,最成功的改進發生在美國的西雅圖。1954年7月,第一架噴氣式波音客機——波音707誕生,並首飛成功。英國航空業卻再也沒有恢復至「彗星」客機事故之前的輝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