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0月18日,英國皇家陸航第32中隊的飛行員埃德蒙德L.劉易斯(Edmund L.Lewis)提筆給家人去信:「你們一定從報紙上看到了鋪天蓋地宣揚我們如何掌握空中優勢的文章。當然,我們在去年6、7、8月的時候確實握有優勢,但現在已經徹底失掉了……只要德國人願意,他們可以隨時飛臨我們的機場,而我們對此竟然完全無能為力。」劉易斯是一名DH.2飛行員,這種後推進式飛機曾在終結「福克式災難」的戰鬥中居功至偉,然而現在竟淪落到「無能為力」。造成這一切的「快速飛機」便是新銳的德國信天翁式戰鬥機。儘管信天翁D.Ⅰ和D.Ⅱ才初登戰場不久,但對協約國飛行員來說,一種遠比福克式單翼機更可怕的威脅來臨了。
出人意料的是,繼福克單翼機之後成為德國空戰主力的信天翁系列戰鬥機,居然是以仿製協約國飛機為開端的。不過這種仿製只是基於技術特性的「神似」,同時在機身設計上異常獨到、獨樹一幟,因此才有人評價道:對「紐波特王朝」的模仿,悄然拉開令人生畏的「信天翁家族」的序幕。
1916年春夏間,法國的紐波特11型戰鬥機大量出現在戰場上,迅速以靈巧和快速等優異性能徹底終結了福克單翼機時代。紐波特飛機的聲望如日中天,其表現令德國飛行員驚愕。深感震驚而又無計可施的德國軍方只得下令儘快仿製這種小巧卻致命的敵軍機型,這便是信天翁公司的第一種戰鬥機信天翁D.Ⅰ的由來。
設計師羅伯特泰倫和R.舒伯特等人在研究了法國飛機獲得靈巧和速度的奧秘之後,推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信天翁D.Ⅰ機身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採用常規的機身蒙皮,而代之以完全由木夾板拼制而成的機身。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首先,它顯著提升了機身強度,機身在中彈後的生存性良好;其次,木結構的總重量居然還要輕於蒙皮結構;第三,其造價也更為低廉。
D.Ⅰ的另一大特色是機身外形。信天翁戰鬥機的機身造型截然不同於當時的軍機,是一種獨特的紡錘體流線型,這種漂亮的造型此前已經在信天翁C系列偵察機上得到了成功運用,現在則成為信天翁戰鬥機的鮮明外形特徵。因為信天翁系列戰鬥機所具有的流暢而優雅的外觀,有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野獸中的美女」。
信天翁D.Ⅰ的動力由一臺強悍的160馬力梅塞德斯D.Ⅲ發動機提供,這使該機成為那時德軍中動力最強勁的戰鬥機。在這種發動機的支撐下,D.Ⅰ得以在安裝兩挺7.92毫米斯潘道機槍(各備彈700發)—這一火力標準遠超當時協約國軍機之上—的情況下,空中機動性絲毫不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兩挺機槍系射擊同步,而且直接安裝在飛行員座艙正前方,這一布局後來成為各國戰鬥機的標準配置。D.Ⅰ研製過程中,以作戰狂野知名的王牌飛行員魯道夫貝特霍爾德(Rudolf Berthold)見到一架D.Ⅰ的原型機後,立刻對其「一見鍾情」。他當即要求把這架原型機帶到前線去,在這個要求理所當然地被婉拒後,他又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我希望能夠在5月把信天翁雙翼機帶到前線去。在索姆河之戰開始時,我們必須擁有足夠數量的這種性能卓越的戰鬥機。」
新式戰鬥機的到場比貝特霍爾德的預期晚了幾個月。不過,快速、堅固、火力強大的信天翁戰鬥機一經登場,便立即取代福克單翼機和哈巴斯塔特戰鬥機成為德國航空隊的有力武器。一個「鳥兒」兇猛的時代開始了。
信天翁在西線上空持續逞兇。從1916年10月22日到31日的9天裡(其中有5天還因為天氣惡劣而無法飛行),皇家陸航就損失了18架飛機。
信天翁D.Ⅲ
就在信天翁的早期型號投入戰場之際,這個家族中更為強勁的機型也即將登場,更新型的信天翁D.Ⅲ的研製工作就已經接近尾聲了。
信天翁D.Ⅲ的設計思想,仍然是模仿紐波特11而來,並且這次做得更加「徹底」。D.Ⅲ保留了前型的紡錘體機身外觀,一望可知是信天翁家族的一員。它同樣延續著敏捷靈巧和火力強大的技術特點,不過在機翼尤其是下機翼的設計上做了重大改動。在看到了D.Ⅰ和D.Ⅱ的成功後,德國軍方指出,如果再按照「一翼半」的思路來繼續改造提升信天翁戰鬥機,那麼其性能將更加無與倫比。於是信天翁D.Ⅲ就這樣誕生了。
部署在法國杜埃的「信天翁」D.III,近處第二架是「紅色男爵」裡希特霍芬的座機之一
上翼加長、下翼縮短的D.Ⅲ使飛行員獲得了更好的向下視野,而發動機功率的加大則使得機動性和爬升率得到提高。看起來,前所未有的強勁戰鬥機就此誕生了!當首架D.Ⅲ的原型機於1916年9月(D.Ⅱ剛出現在前線時)完成首飛後,大感滿意的軍方立即在9月底向信天翁公司派發了第一份訂單,訂購數量為400架,從而創下當時德國軍機單筆合同採購數量之最。從1917年4月到8月,軍方更是連續追加了總數量超過千架的訂單。
信天翁D.Ⅲ最早於1917年初正式出現在前線,一經裝備後便迅速成為德軍各狩獵中隊的主戰裝備。最早接收的單位是第24狩獵中隊,第5狩獵中隊緊隨其後。在後者中服役的魯道夫尼貝爾(Rudolf Nebel)少尉報告稱:「D.Ⅲ的速度比D.Ⅱ更快,爬升率也更高。這是極不平凡的成就,因為信天翁D.Ⅱ就已經全面勝過所有類型的敵機了。」
信天翁D.Ⅲ一經問世即進入大規模量產,成為性能凌駕於協約國飛機之上的德軍空戰主力。然而這種新機型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很快暴露出致命的缺陷。或許是下機翼結構過於脆弱,或許是兩翼間的V型支柱不夠牢固,總之D.Ⅲ居然有在劇烈機動動作中機翼折斷或脫落的危險傾向!
應該說,除了機翼問題,信天翁D.Ⅲ的其餘各項性能均非常優異,遠遠凌駕於對手之上。因此,儘管存在折翼的困擾,信天翁D.Ⅲ仍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力機型。德國飛機在3月共擊落超過150架英國飛機。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皇家陸航在這 個月的損失已經相當於他們在1915年全年的損失之和。然而,這和即將到來的4月相比,就根本算不得什麼了,4月的戰況之懸殊,簡直達到駭人聽聞的地步。
在4月間於阿拉斯地區展開的英德空戰中,英軍共損失了245架飛機!有211名機組成員陣亡,另有108人被俘。而德軍在整個4月的損失只有66架飛機,其中被英軍擊落的僅佔一半。皇家陸航遭受代價高昂的完敗,「血腥四月」一詞即出自協約國陣營自己之口。
信天翁D.Ⅴ
早在信天翁D.Ⅲ於西線上空揚威的時候,信天翁公司就已經著手新一代機型的研製了,1917年4月,未雨綢繆的德國航空隊總監就向信天翁公司表達了開發換代機型的意圖。
對信天翁D.Ⅲ升級的新機型很快在4月下旬即告完成!軍方則對新的信天翁D.Ⅴ表示滿意,他們在4月已經迫不及待地發出了數量 為200架的首份訂單,接著在5月和7月又分別追加了400架和300架。
在前線飛行員們不同程度的熱切期待中,信天翁D.Ⅴ於1917年初夏登場了。但那些指望著新機型既能繼承信天翁家族優越秉性又能在各項性能上全面超越前作的人,很快就失望了。比如在爬升性能方面,信天翁D.Ⅲ爬升至1800米和3700米分別耗時6分和17分,而信天翁D.Ⅴ卻要用掉8分50秒和22分40秒。
信天翁D.Ⅴa
對德國航空隊總監和信天翁公司來說,當務之急是儘快拿出一種新的設計,或者是一種過得去的改進方案。信天翁公司堅持以本系列為基礎搞升級,於是便出現了信天翁D.Ⅴa。
到了1918年4月30日,前線共有928架信天翁D.Ⅴa在役,佔到德軍戰鬥機總數的47%,該月也是D.Ⅴa裝備數量的最高峰。有一種說法是,在1917年12月到1918年夏初期間所組建的數十個新狩獵中隊中,沒有哪一個中隊是沒有裝備使用過信天翁D.Ⅴa的。
直到嶄新而強悍的福克D.Ⅶ戰鬥機於1918年夏天入役,德軍長時間以來一直片面依賴信天翁的局面才最終得以改觀,而信天翁D.Ⅴa的生產也差不多在那時結束,其總產量達到1612架,而作戰使用則將一直延續到一戰結束。
信天翁系列自身,就已經足以構成一部獨立的航空傳奇史。回想最初的時光,信天翁D.Ⅰ的問世是要接過由福克單翼機交出的接力棒,來對抗英國的DH.2和法國的紐波特戰鬥機;而到了戰爭倒數第二年的D.Ⅴ,依舊被寄予重奪制空權的厚望,而其時對手也已經升級為「駱駝」和SE.5這樣的一代名機。
信天翁家族在空戰史上的地位早已得到普遍公認,而其留給後世的影響則一直在延續著。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機全史》(全兩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