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個參考學生宿舍設計的極小戶型,預計單價為11.11萬港幣/平方米——在內地,它可能會被打上「蝸居」的標籤,被某種社會情緒所加持,但是在香港,它是合理的存在。
實用面積128平方呎是什麼概念?一平方呎等於0.09平方米,折算下來為11.52平方米。
近日,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屯門出現了一個最小戶型只有128平方呎的單體樓盤「菁雋」。據稱,它打破了近年來香港一手樓市最小房屋面積紀錄。
資料顯示,菁雋項目共有21層,其中13個樓層為住宅樓層,一梯超20套,約356套房源,項目實用面積128-178平方呎。實用面積為128平方呎的單位共有12套。這意味將有12套面積在11.52平方米左右的極小戶型會對外銷售。
據了解,128平方呎的極小戶型是繼去年9月,香港佐敦AVA 62 項目推出151平方呎迷你戶型後,香港一手房市場出現的最小面積單位。
價格方面,據市場人士預計,由於該區平均每平方呎的價格大概為1萬港幣,折合下來,單價為11.11萬港幣(合人民幣98611元)/平方米。估計項目將來開售總價或超過150萬港幣。
呼應極簡主義?
對於極小戶型的設計,該項目開發商俊和地產董事潘志才表示,它參考的是學生宿舍。
潘志才還舉出多個例子指出市場對小戶型的實質性需求。其稱,現在年輕人上廁所都要很長時間,可能在廁所裡才真正擁有自己的空間。
「為什麼手機這麼小,但很多人都喜歡,因為手機實際帶給你的是無限的東西。如果可以的話,就設計部手機給你住」。此外,他還以「皇帝都是只睡一張床」,去表達其設計理念。
事實上,在「年輕人的社交活動在外,從而使得廚房、客廳等配套變得可有可無」這一極簡主義趨勢下,香港已有開發商打造了開放式的迷你戶型。
今年9月末,位於香港傳統豪宅區何文田的加多利軒項目,就推出了161平方呎的迷你戶型,該戶型因將洗手盆移出了廁所外,而受到市場關注。
為滿足更多人的購房需求,內地、香港均陸續推出了極小戶型。例如,萬科曾在內地推出了面積在12-35平方米的雲城米公寓;今年9月份,深圳僑城尚寓也推出了6平方米的「蝸居」戶型,總價達88萬,引發高度關注。
據了解,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是15平方米,在倫敦、紐約、上海這些國際大都會中,這個數據是最小的。有資料指,70平以下的房子佔了整個香港房產市場的72%以上。對於一般的香港家庭來說,40多平的兩居室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基本配置。
甚至還有機構將香港市面上的住宅統計區分為五個面積區間,其中,40平方米以下的戶型叫做A戶型,C戶型是70-99.9平方米,而B戶型介於兩者之間,D、E戶型在100到159.9平方米以上,超過160平方米以上叫「超豪」。
早些年,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在新界推出新的項目,其中有43套房源實用面積只有16平方米,而臥室的面積僅8平方米;位於香港九龍大角咀的朗御峰,曾推出過一大批面積在20平方米左右的迷你戶型,半天銷售完畢。
迷你房該不該上「斷頭臺」?
雖然極小戶型產品層出不窮,但市場對其態度不一。深圳僑城尚寓6平方米的「蝸居」產品在面市後不久被「叫停」,已售出單位也全部解約。
分析認為,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小戶型緊俏,順應了市場需求,但居住依然顯得擁擠。
同時,如果選擇購買極小戶型,以後成家將再次投資購買更大的房子,將造成投資上的重疊。
另外,從投資的角度去購買極小戶型,在嚴控房價的背景下,未來的房價應受到調控而回落,因此通過轉手而保值增值的想法,需要慎重考慮。
據悉,香港的法例沒有規定一個住宅單位的最小面積,在屋宇署審批圖時只會考慮單位是否備有廁所、開放式廚房需要的洗手盆及灶頭等基本配置,以及單位採光、通風是否合乎規定。
專業人士認為,伴隨越來越高的房價,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內地一線城市及核心二線城市,開發商應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小戶型。在土地資源稀缺、房價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不應「浪費面積」。
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就曾公開表示,「香港的小戶型的價格同樣是可以升、可以跌,隨著市場的大勢走,事實上小戶型是不是房地產市場繼續放量的主流?個人覺得,值得房地產界拿出精力研究小戶型的威力。」
「深圳樓市對白領已經產生驅趕現象,將他們趕到臨深的東莞惠州去居住。而事實上,深圳可以供應更多小戶型,在政策上用獎勵容積率的方式,使他們在深圳安家。」
不過,小戶型或許意味著高房價。在今年2月深圳市房協組織的座談會上,陳勁松曾經表示,深圳的房價是否繼續上漲的前提之一是深圳的戶型結構是不是逐年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