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雄宏偉岸,連綿不絕,如東方蒼龍,臥踞於中國大地上,令無數中華兒女激動、驕傲、自豪和感慨!
甘肅是名副其實的長城資源大省,長城文化豐厚,境內現存長城總長度達3654千米,居全國第二,並且秦、漢、明三代萬裡長城的西端都在甘肅境內——秦長城的西端在臨洮,漢代長城的西端在敦煌,明代長城的西端在嘉峪關。
嘉峪關長城雄姿(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甘肅省玉門關外通向新疆羅布泊的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長城遺址(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李生才 攝
酒泉市金塔縣西壩鄉的一座大型漢代障城(資料圖) 新華社 發 嶽邦湖 攝
甘肅省山丹縣老軍鄉的一段古長城(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
萬裡長城起臨洮
說到戰國秦長城,人們不由會想起《詠長城》這首詩:「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裡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其中臨洮指的就是甘肅省的臨洮縣,秦長城的起點就在那裡。
春秋戰國時期,處於西北的秦國和位居北方的韓、趙、魏、燕四國,長期遭受北方草原民族戎狄的侵擾,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阻止戎狄南下,各國紛紛修築長城。
戰國秦長城遺址(資料圖)
甘肅省臨洮縣的秦長城遺址(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李生才 攝
秦國在秦穆公時期雖稱霸西戎,但邊境局勢並不穩定。為了確保後勤基地的安全,在秦昭襄王時期下令修築長城。長城沿秦國實際控制線修築,所以整個隴右並未囊括其中。實際上,戰國秦長城起自今甘肅臨洮,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鎮原、環縣、華池共8縣,全長800公裡左右。
據專家考證,甘肅境內的戰國秦長城,最早築於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比秦統一中國早五十多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下令將戰國時的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了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的萬裡長城。
殘牆遺燧上的大秦雄風
長城是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事防禦體系。戰國秦長城底部寬5—8米,頂寬3米以上,高3米以上。大部分利用黃土就地夯築,夯層厚8—10釐米。長城沿山取勢,很少跨河。為增加城牆高度,牆體一般坐落於山梁北側最險峻處;地勢平坦處,夯土取自城牆北側,形成壕溝。城牆內側則稍加平整成為運輸通道,構成上下一體的交通網絡。
甘肅臨洮縣境內遺存的戰國烽燧(資料圖)
甘肅臨洮東山秦長城局部特寫(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夏公然 攝
長城防禦設施主要有城、烽燧,城每隔數十裡一座,烽燧數裡一處。交通要道處留有通道,建有城門,晝開夜閉,以便長城內外百姓往來。長城所經所有河谷都是天然通道,斷頭處都建有堡一類的設施,派有重兵把守。
戰國秦長城雖然風化雨蝕,遺蹟毀壞嚴重,但仍可領略當年的雄姿。2006年戰國秦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保護最好的遺蹟主要有臨洮縣八里舖鄉鄭家坪村長城嶺、通渭縣榜羅鎮城壕梁、環縣城子崗等。長城沿線許多有關長城的地名,是世代沿用的最珍貴的原始資料。有些古籍缺載的長城段落,完全可以通過這些地名來確定它的走向,找出它的痕跡。
長城保護迫在眉睫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巍峨壯麗,多姿多彩,穿越千年依舊巍巍佇立,長城凝聚的民族精神更是穿越時空直至久遠……
甘肅省臨洮縣的秦長城遺址(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李生才 攝
甘肅省臨洮縣的秦長城遺址(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李生才 攝
近年來,甘肅通過「摸清家底」,為長城資源編制「身份證」,聘請長城保護員等措施,長城保護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基礎得到夯實。2019年5月31日,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甘肅省長城保護條例》,以法治手段推進古長城遺址保護。
資料來源:《人文甘肅·歷史卷千年回眸》、人民網、中新網、甘肅省文物局官網、中國甘肅網)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 星
責編|趙建民 楊 陽
編審|譚明強
總編|邊國鵬
臨洮縣融媒體中心所屬「看臨洮」微信公眾號享有版權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網際網路、無線客戶端、微博和微信等平臺上使用須取得臨洮縣融媒體中心的授權,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版權聲明
原標題:《【頭條】巍峨蒼龍踞隴原 萬裡長城起臨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