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分裂器」 背後的物理學爭論

2020-10-18 大科技

是餡餅還是蛋糕?如果你難於選擇,也許你需要一個「宇宙分裂器」。這是最近國外流行的一款手機app。只要將你面臨的選擇輸入這個app,它就會自動連接到瑞士日內瓦的一個實驗室,該實驗室將進行一個實驗,告訴你應該做哪項選擇。

這個app可以向你保證:不管最好的選擇是哪一個,你肯定都能得到它——不是這個世界的你得到,就是所謂「平行世界」裡的另一個你得到。現在,請坐回椅子上,倒杯白酒(或者紅酒?),準備好把你的思想也分裂一下。我們即將進入量子王國,去許多世界旅行,在那裡你可以吃蛋糕,或餡餅,甚至可以同時得到兩者。你願意嗎?

神秘且讓人困惑的波函數

這個令人愉快的建議來自一個以甜點聞名的城市:奧地利的維也納。在1920年代早期,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正在尋找一個方程來解釋當時讓人困惑的量子(比如光子和構成你、我、椅子和蛋糕等物質的原子)的行為。

1925年,薛丁格終於找到了他的方程。這個方程表明,關於量子的一切都是由一個叫做「波函數」的神秘數學函數來描述的。所有關於某個量子的信息,都包含在它的波函數裡。

但這個波函數意味著什麼呢?它如何跟實驗對應起來,成為可測量、可驗證的東西?一年後,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波恩對波函數提出一種解釋。他說,波函數不只是一項數學工具,而是跟能量、電荷等等一樣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如果你設計實驗來測量波函數,在未進行測量之前,波函數將告訴你在空間某個點發現該量子的可能性。而一旦你對它進行測量,它就隨機地選擇一個單一的結果表現出來——這叫「波函數的坍縮」,即退相干原理。在波函數坍縮的過程中,原先包含的其他可能性都消失了,剩下一種可能性。

這個波函數坍縮就好比擲硬幣,當硬幣還在空中時,它落地正反面朝上的概率均為50%,而一旦落地,那要么正面朝上,要麼反面朝上,兩者必居其一。

這個解釋是相當奇怪的。就波函數會坍縮這一點,顯然說明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但是,它又只是一種概率。我們在經典物理學中遇到的那些可測量的量,比如電子的電荷、椅子的位置、餡餅的質量等等,都代表了物質本身的一種明確屬性,而不是概率。波恩的解釋似乎暗示,只有當我們測量了一個量子,讓其波函數「坍縮」到一個特定結果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地談論它。再說,為什麼我們一測量,波函數就會坍縮?坍縮的機制是什麼?這一切波恩自己也說不清。

波恩的解釋引起了各種棘手的問題。首先,在量子實驗中,看來測量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為它能使波函數坍縮,從各種可能性變為一種確定性。但什麼算是測量呢?量子實驗已經表明,測量似乎不僅涉及儀器,還涉及觀察者的有意識的注意(比如說,一臺儀器已經對某個量子進行了測量,而且得到了結果,但在你還沒去查看結果之前,波函數還是沒有坍縮)。那麼在我們「看」之前什麼是「真實的」?當我們強迫波函數坍縮成一個結果時,原先包含在波函數中的其他可能性究竟發生了什麼,以至於消失了呢?

「宇宙分裂器」的由來

「宇宙分裂器」作為解決這些難題的一種嘗試誕生了。1950年代,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位名叫休·埃弗雷特的博士生發表了有史以來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博士論文。他提出,薛丁格的波函數根本不會坍縮,並且當我們進行測量時,編碼在波函數中的其他可能性實際上也沒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當有人進行測量時,宇宙就會分裂成若干個與可能結果數量相當的宇宙——連同進行測量的儀器、人以及其他一切,在每個宇宙中都有其副本。這個解釋被稱為「多世界解釋」。

宇宙和我們自己以這種方式增殖,這在科學上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哲學或玄學問題。但對於 「多世界解釋」的擁躉來說,這是一門嚴肅的科學。牛津大學的大衛·多伊奇是最忠實的擁護者之一,他曾經在一次紀念埃弗雷特的會議上,以這樣的發言開頭「我要從一個簡單的事實開始:在這間房子裡,在附近的一些宇宙中,休·埃弗雷特和我們在一起,也在慶祝。」事實上,埃弗雷特在1982年就去世了,年僅51歲,他死於暴飲暴食、酗酒和無節制的吸菸——至少在多重宇宙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分支宇宙中,他已經死了。

這個「多世界解釋」意味著,在宏觀的經典世界中,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命運或面臨的選擇——比如此刻,要蛋糕還是餡餅?——「捆綁」到量子世界正在讓宇宙分裂的測量上去,我們就可以確保所有結果都能在多重宇宙的某個宇宙中發生。這意味著,無論我們做什麼選擇,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也罷,最壞的也罷,都會成為一種現實,只是在不同分支的宇宙中實現而已。這些宇宙在分裂的那一刻,唯一不同點在於選擇了不同的可能性,其他方面則完全一樣(比如,一個宇宙中的「你」選擇了蛋糕,另一個宇宙中的「你」選擇了餡餅,至於你本人、你家人、北京、上海……在兩個宇宙中那是完全一樣的)。就是這就是「宇宙分裂器」app聲稱要做的。

根據這款app開發商的宣傳,在「宇宙分裂器」app中輸入你要做出選擇的兩個可能結果,然後按下按鈕之後,它將連接到瑞士日內瓦一家實驗室的一個量子器件上。該器件向部分鍍銀的鏡子發射單個光子。光子遇到鏡子有兩種可能:50%的概率反彈回來;50%的概率透過去。按「多世界解釋」,當光子遇到鏡子,宇宙就分裂成了兩個: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該光子反彈回來,被你用探測器探測到了,那麼在另一個世界,該光子則透過去了,等待著探測反彈光子的探測器,將一無所獲。

如果該實驗裝置測量到了反彈光子,而光子「反彈」對應「蛋糕」的選擇,那麼app就告訴你應該選擇蛋糕。

「多世界解釋」面臨的困境

上面介紹的「宇宙分裂器」app多少像個噱頭,我們暫且撇開不管。現在談談困擾著「多世界解釋」的一個問題。

前面提到,在「多世界解釋」中,量子測量的每一個可能結果都將以100%的確定性發生。但我們最早不是說,薛丁格波函數中包含有各種可能結果的概率信息嗎?那麼,那些概率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這是埃弗雷特「多世界解釋」思想的最大絆腳石:因為既然所有可能性都能100%確定地發生,那你得解釋為什麼量子力學看起來是由概率統治的。

為了讓你明了,這裡不妨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光子遇到半鍍銀的鏡子,一種情況是「反彈回來的概率是20%,透射過去的概率是80%」;另一種情況是「反彈回來的概率是70%,透射過去的概率是30%」。這在我們看來,顯然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但是,按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釋」,不管光子反彈或透射的概率是多少,反彈和透射都將以100%的概率完全確定地發生。那這樣一來,上述兩種有著不同反彈(或透射)概率的情況,就沒有任何區別了。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物理學家列夫·瓦德曼提出一種辦法來克服涉及「多世界解釋」的概率問題。他的解釋被稱為「自我定位的不確定性」。他用一個思維實驗來說明這一點。

想像一下,你吞服下一片安眠藥,睡在一間放有一隻保險箱的房間裡。睡前你就知道,當你睡著之後,其他人會做一個量子實驗——比如說,對著半鍍銀的鏡子發射一個光子——並根據結果決定,要麼在保險箱裡放100萬美元,要麼什麼都不放。根據「多世界解釋」,實驗結束後,宇宙分裂成兩個:在一個宇宙裡,保險箱裡放了100萬美元;在另一個宇宙,保險箱裡空空如也。當然,睡著的你也分裂成了兩個。如果你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置身在這兩個分裂的宇宙之外,哪個宇宙中的保險箱裡藏有100萬美元,當然是一目了然的。但問題是,你不是上帝,你只能出現在兩個分支宇宙中的一個。所以,當你醒來時,你並不知道自己處於分裂後的哪個宇宙。所以,你為了知道保險箱裡的情況,不得不去猜測。比如說,有50%的概率,保險箱裡放了100萬美元;有50%的概率,保險箱裡一分錢都沒有。於是在「多世界解釋」的劇情中,概率就出現了。這裡之所以出現概率,是因為在宇宙分裂之後,我們無法確定自己出現在多重宇宙的哪一個分支。

不知上述解釋讓你信服沒有?如果你沒想明白也不要緊,因為很多理論家也跟你一樣想不明白。你越想,你會感覺這個問題越深奧、越頭疼。比如,你還可以繼續追問:當宇宙分裂時,「我」意味著什麼?在上面那個思維實驗中,進入睡眠的「我」和醒來的「我」是一樣嗎?還有,在量子力學的傳統觀點中,測量是塑造現實(迫使波函數坍縮,讓其結束各種可能性的混合狀態,選擇一種確定的結果呈現)的一種手段,而在「多世界解釋」中,測量似乎是我們用來分裂宇宙的手段。兩種解釋同樣都那麼玄乎,我們該選擇信哪一個呢?在這個問題上,難道我們也要按一下「宇宙分裂器」來做決定嗎?

相關焦點

  • 宇宙學最新的進展所產生的各種思想沒有解決與宇宙存在的爭論
    兩種創世觀的區別目前我們知道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時間就好像物質一樣也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時間有自己的變化,還有行為規律,這些規律明顯是屬於物理學範疇的,那假如時間屬於自然的宇宙,而且受到物理學規律的支配,那麼時間必然就會包括在自認為是上帝創造的這個宇宙範圍裡,那按照我們通常對因果關係的理解,一件事的原因必然在時間上先於它造成的結果,那麼說上帝是時間存在的原因又是什麼意思呢
  • 物理學定律趨向宇宙真諦?或許能破除物理學兩朵烏雲,解宇宙之謎
    用愛因斯坦相對論來解釋宇宙的一切,說起這世間最具有奧妙的學科,人們一定都會想到物理學,物理學和科學,這兩門學科在不斷的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人類在不斷的探索奧秘的過程當中也變得更加的謙遜,因為我們知道尚且具有許多未破解的奧秘,人類所接觸到的知識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其實跟浩瀚的宇宙相比,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 引力透鏡平息了宇宙膨脹的爭論!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可以起到放大星系的作用,這可能有助於解開有關宇宙膨脹速度的宇宙之謎。所謂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其實就是引力透鏡,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遙遠類星體RXJ1131-1231的照片中,在這張前景星系中,背景類星體的圖像被抹成一個明亮的弧形,這一現象就被稱為引力透鏡。
  • 誰在背後安排了宇宙中的一切?愛因斯坦的懷疑也許是對的
    舉例來說,物體吸附在地球上、行星繞著太陽公轉,這背後都是引力在主宰,人類發現了相應的引力理論。那麼,物理定律是怎麼來的?究竟是「誰」在背後安排了宇宙中的一切?到了17世紀,作為物理學集大成者,牛頓把自然規律定理化,建立了一套描述宇宙運行的物理學定律。牛頓非常成功,幾百年過去了,現在的人類仍然都離不開牛頓所建立起來的經典物理學。無論是火箭飛上太空,還是蘋果落到地上,都在牛頓物理學的框架之中。
  • 隱藏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背後,被我們忽視的基本規律
    在不斷地對於數學研究下,他發現這個明晃晃地世界背後全是由數學,或者說是數字決定,例如他發現了聲音與數字的對應關係。因此,他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科學的邪門教派,奉數字為神明,為世界乃至宇宙的運行真理。他就畢達哥斯拉,歷史上第一個科學的瘋子。
  • 宇宙膨脹的速度是多少?實測值比理論值快9%,專家呼籲物理學革新
    「大爆炸理論」是一種宇宙學模型,用來描述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在137億年前開始膨脹,之前處於非常炙熱和密集的狀態。這個理論是建立在天文學家對基本的天文學現象的觀察的基礎上的。1920年,哈勃觀察到宇宙中各個星系之間的距離都在增加,倒推可知從前星系之間的距離更近。
  • 莊子的宇宙觀,與現代物理學有契合點:宇宙沒有邊界,不見首尾
    我最初讀書,是從社會科學、物理學、數學、考古學開始讀起。所以,當我讀到《莊子》的時候,就會聯想到霍金的《時間簡史》等物理知識。發現:莊子的宇宙觀,和霍金的宇宙觀契合。莊子認為,宇宙沒有邊界,不見首尾,「出無本,入無竅」;霍金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1、霍金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
  • 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其認為波函數隻不過是預言觀測結果的一種工具,並且警告物理學家不要關心背後的現實是什麼樣子。「你無法責怪大多數物理學家遵從這種『閉嘴,乖乖計算』的風氣,因為它在核物理學、原子物理學、固態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統計物理學家Jean Bricmont說,「因此,人們會說,讓我們不要擔心大的問題。」 不過,一些物理學家還是在擔心。
  • 科學和科幻是密不可分的——科幻小說中的宇宙膨脹和宇宙閉合
    關於我們的宇宙,不斷有新的理論湧現出來,這當然得益於觀測技術的極大進步,大量的觀測數據積累讓科學家們建立新理論的速度變得更快,也更嚴謹。但似乎每種理論都不能服眾,而這些理論又有著大量的數據作為支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在讓人撓頭。但不管如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一種終極的、無可挑剔的理論來定義我們的宇宙。人類定義自己是宇宙中的智慧文明,似乎有點自大了。
  • 膨脹了,我一個理科痴線也可以讀的物理學
    宇宙有盡頭嗎?……面對這些宏大的議題,有人選擇信仰宗教,有人選擇研究意識形態,也有人選擇了謹慎假設、演繹求證之路,那就是——物理學!宇宙的奇妙應該被共享,要了解關於宇宙的知識也許不需要付出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努力,秉持著這樣的觀念,英國物理學教授、著名的科普作者 Jim Al-Khalili ,寫就了一本口袋書,讓你在閒暇之餘,輕鬆了解最前沿的物理學新發現,享受探索宇宙的樂趣。科學?信仰?
  • 科學網—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然而,數學無法闡明波函數真正是什麼。它是一種實體的東西?或者只是一個計算工具? 用來尋找答案的測試極其微細,並且尚未產生明確的答案。不過,研究人員對於答案將近持樂觀態度。如果真的是這樣,他們最終將能回答那些存在了幾十年的問題。一個粒子能否真的同時存在於很多地方?宇宙是否正在繼續把自己變成平行世界,而每個世界都擁有一個不同版本的我們?是否有客觀實體的東西存在?
  • 恐龍滅絕沒那麼簡單,人類爭論100多年,至今沒有定論
    人類圍繞恐龍滅絕事件進行了上百年的爭論,為恐龍滅絕提出的原因假設超過了100種,除了隕石撞擊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地球磁極翻轉,食物中毒,細菌威脅,哺乳動物競爭等,其討論範圍甚至從生物學上升到了天體物理學,地質學,海洋科學等諸多領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 恐龍滅絕沒那麼簡單,人類爭論100多年,至今沒有定論
    人類圍繞恐龍滅絕事件進行了上百年的爭論,為恐龍滅絕提出的原因假設超過了100種,除了隕石撞擊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地球磁極翻轉,食物中毒,細菌威脅,哺乳動物競爭等,其討論範圍甚至從生物學上升到了天體物理學科學家在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異常含量的銥元素,在地球地層中,銥的含量很少,所以這些銥只可能來自宇宙中的天體。這次撞擊事件造成地球大氣層烏煙瘴氣,阻擋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光合作用,最終引發了這場大滅絕。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並不是全部的原因。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十六):於最細微處見浩瀚宇宙
    數學家埃爾德什(Paul Erdos)曾感嘆:上帝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他用大爆炸的方式創造了宇宙;二是他還留下了微波輻射的證據。× × × × ×溫伯格既不是天文學家也不是宇宙學家,而是一個研究基本粒子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探索的對象因此是物理學中最微觀的世界。
  • 最前沿物理學——宇宙是幻象
    「我們應該修改物理學教材了!」作為門外漢,我們無法深入理解研討會期間專家們徹夜爭論的深奧的數學問題。不過,他們討論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個觀點展開的:物理學為我們描繪的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物質世界,而很可能只是一個巨大的幻象!  這讓我們一下子墜入了雲霧之中。在我們一貫的觀念中,物理學的目的,正如字典裡所清晰定義的那樣,不就是「研究物質的屬性」嗎?
  • 物理學走向盡頭了?
    首先,對於一個遲暮之年的學科而言,物理學在最近20年取得的成就似乎又太多了。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2015年探測到引力波(2016年公開宣布),2019年拍攝到黑洞事件視界的照片。以上三者都是科學界的重磅新聞,登上報紙頭條,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不過肯定有人會反駁:這些重大發現背後的理論,都來自上個世紀。黑洞和引力波可以從1915年發表的愛因斯坦方程中直接推導得出。
  • 8月和被譽為「活著的霍金」的他,一起探索宇宙!
    他曾和摯友霍金,一輩子探討爭論學術科研問題,共同推動人類探索宇宙的事業。和你一起揭秘宇宙及黑洞背後的科學奧秘、共同探索物理學領域與人類的未來。加州理工學院在世界科技界久負盛名,其優勢學科包括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空間科學等,曾協助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負責管理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
  • 物理學頒獎詞:重新認知宇宙
    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通過"中微子振蕩」發現「中微子有質量」這一研究。這一發現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物質運行核心的本質認識。千年之交,日本科學家梶田向物理學界介紹了這一發現:中微子在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間存在兩種互相切換的狀態。
  • 「新物理學」在希格斯粒子發現中開啟?
    還在去年夏天的時候,科學家捕獲到了一種新的粒子,這種粒子的特性指向他們長期以來尋找的希格斯粒子,科學家們在興高採烈之際,希望很快地開啟一扇通往新物理學的大門,創新物理學的領域和途徑,就像如日中天的「玄理論」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中的影響一樣,然而形成大爆炸之後宇宙物質來源的基本粒子還存在諸多的疑問,就在上一周,科學家這種希望的熱情遭受冷遇。
  • 食指與餘秀華爭論背後,是士大夫詩人的巨大失落
    食指批評餘秀華的背後,其實涵蓋了兩代詩人身份觀的格格不入。不同的時代背景熔煉出不同時代詩人的底色。食指那一代人詩人寫詩,表面上是詩人,心底裡裝著士大夫的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類詩人看中詩歌的社會屬性,風格往往高屋建瓴、縱橫捭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