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本媒體報導稱,日本政府計劃將福島核電站的廢水排入太平洋,這一方案將於月底的內閣會議上最終敲定。隨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表示,政府尚未做出最後的決定,但福島的廢水處理問題已經不能再繼續拖延。
消息一出,自然是引起軒然大波。這些廢水是哪裡來的?如果現在排入太平洋,會產生什麼樣的威脅?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衝擊了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1~3號反應堆堆芯熔毀,隨後1、3、4號反應堆發生氫氣爆炸。
一系列事故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洩露,流入太平洋,然後隨著北太平洋暖流向北美洲擴散。
此後幾年,隨著人為補救和自然擴散,除了核反應堆周圍,其他海域的放射性終於降到了安全範圍。但現在,福島核電站廢水危機又重新浮現。
這些放射性的廢水有兩個來源:一是事故發生後,核反應堆持續發熱,核電站需要使用水來冷卻,這一過程產生了一部分廢水。另一個來源是地下水,地下水流經核電站周圍時,自然會受到汙染,因此這些源源不斷的地下水也成為需要收集、處理的放射性廢水。
這兩部分廢水在經過技術處理後,被儲存在核電站附近的1000多個汙水處理罐中。
但問題是,這些儲水罐的容量是有限的,2022年夏天就會裝滿。之後,現在存儲的超過120萬噸廢水該如何處理?日本政府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向太平洋中排放。
日本政府認為,經過處理、稀釋的廢水中,含量最高的放射性同位素——氚的含量已經符合安全標準。此外,氚不容易被海洋動物和海底沉積物吸收,在放射性物質中,對生物機體的危害相對較小。
核汙水入海 汙染或損害人類DNA
今年8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文稱,福島核電站核汙水處理罐中還含有多种放射性成分,需要更多關注將這些汙水釋放到海洋可能帶來的潛在危險。在這些放射性汙水中,有一種同位素——氚備受關注。在這些放射性汙水中,氚的含量處於最高水平,而且它並不容易被海洋動物和海底沉積物吸收。
除了難以去除的氚之外,2018年科學家發現在處理後的汙水中還存在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碳14、鈷60和鍶90。和氚不同,它們需要更長的時間降解,並且它們很容易進入海洋沉積物,且很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
這些同位素對人類具有潛在的毒性,同時能以更長久和複雜的方式影響海洋環境。例如,碳14在魚體內的生理濃度可能是氚的5萬倍。而鈷60能在海底沉積物中富集,濃度可能會上升30萬倍。除了放射性物質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由于洋流作用,放射性物質還可能會隨著海洋運動擴散到整個太平洋海域甚至全球海洋環境。
據CNN24日報導,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報告稱,這些核汙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其中,碳-14作為「人類集體輻射劑量的主要貢獻者,有可能損害人類DNA。」綠色和平組織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Shaun Burnie)稱,存儲水箱中總共可能有多達63.6GBq(千兆貝克勒爾)的碳-14。「這些及汙水中的其他放射性核素,在數千年內都將是危險的,並有可能造成基因損害。這也是必須放棄這一計劃(排放入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