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發展是為了「使用」——華為EI實踐與創新

2021-01-19 TechWeb

【TechWeb報導】近日,華為雲AI開發部總經理羅華霖在深圳舉辦的GIIS-全球產業創新峰會做了《華為人工智慧實踐與創新》主題演講,其核心觀點如下:

目前人們看到的都是弱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的本質是一個工具,可以解決兩個問題:提高人的效率和輔助人工作。

華為EI,叫企業智能(Enterprise Intelligence),包括三類企業智能雲服務:基礎平臺服務、通用服務、場景解決方案。華為把多年來積累的一些能力、知識和方法分享給更多企業,讓企業更智能。

什麼是AI?

大家最近談得比較多的,比如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現在這個浪潮已經被推到浪尖上了。企業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究竟要用AI解決什麼問題?AI又是什麼東西?

從這麼多年的一些實踐來看,我個人認為,其實AI就發生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現在行業的一個大概說法,AI有兩種,一種是強人工智慧,一種是弱人工智慧。

▌強人工智慧可以說跟大家關係不大,這是研究如何通過模擬人的思維和模擬人細胞構成的一個方向,這個領域目前也沒有太大突破。人的細胞現在從一些計算能力和計算機的角度,我們最多可以模擬幾十個神經元或者幾百個神經元,而人的大腦有幾十億到上百億的神經元,這個方向短期還是很難突破。

▌另外一個是弱人工智慧,就是大家常說的,大家現在看到的東西就是弱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本質上是一個工具,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解決人的效率問題,通過一些人工智慧或者算法,解決人之前在傳統領域不太好解決的問題,讓你的效率更高;第二是解決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輔助人做一些事情。

華為EI

華為EI,叫做企業智能,我們的目的是「讓企業更智能」。因為華為本質也是一個企業,同時也是一個高科技製造企業,任總對於我們的要求是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華為在9月的HUAWEI CONNECT 2017上首次發布創新的企業智能(EI)。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才發布?從內部來說,我們要先解決華為公司內部生產、物流、供應鏈、終端等領域的問題,再把我們積累的一些能力、知識和方法開放給更多人,幫助更多企業實現智能化的夢想。

下面舉幾個例子,是我們目前在內部實踐裡典型的成功案例。我們把企業智能應用在華為供應鏈的智能裝箱、物流和路徑規劃,以及報關、發票等場景。這些工作場景上華為在上面消耗的人力非常大,在怎麼提升效率,減少人的投入方面,我們做了很多智能化的技術。另外是風控、營銷,包括華為終端業務上,我們也做了一些探索。

在效果上,比如說智能裝箱和供應鏈,基本上每年都節省上千萬以上,這只是其中一個環節,我們在倉儲方面節省的更多。對於風控,華為Vmall本身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電商企業,也會有欺詐防攻擊的問題,我們也做了一些實踐。還有個性化推薦,我覺得雖然現在還沒有到時候,但是將來在製造行業這將會是一個很關鍵的要素。

其實從前面的例子中已經看到,工業4.0或者它描述的場景,更多的是個性化的製造。客戶下訂單,再回到我們的生產線,通過個性化的定製,形成訂單生產,再慢慢在智能化環節裡面進行閉環,最後把東西通過智能物流送到客戶手裡。這個可能會稍微遠一些,但是平臺能力技術已經慢慢開始在實踐中積累起來。怎麼讓企業用起來,這可能需要企業根據自己的行業實踐慢慢來考慮。

華為對AI的理解

從一個平臺到通用服務再到領域的服務,我們分了幾層,最底層是華為硬體的基礎能力。其實用到AI領域之後,傳統的一些CPU或者計算能力可能都跟不上。傳統一個計算機能很好處理文本,現在變成圖像和視頻之後,處理能力會要求更高,需要GPU後者FPGA等新的硬體能力。最近主要是硬體能力和計算能力提升,讓整個AI應用進入大家的視野。

關於平臺服務,前面也舉了一些例子,現在各個領域的一些核心算法都是通過平臺服務和一定的數據訓練出來的。所謂AI是一個什麼東西?其實我剛剛講了,AI是一個弱的人工智慧,本質上是一個工具,工具通過什麼來達到這個目的呢?比如說語音轉文本的技術,其實是學了更多的語音樣本之後得出來的,也就是說,轉化成一個文本,需要大量數據的訓練,而數據訓練就需要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平臺能力支撐。

再一層是語音、自然語言,視覺等能力,包括語音轉文本、自然語音、對話,視覺處理等等,自然語言是你說了一句話,轉化成文本;文本的意思有很多種,在這個場合下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這句話,理解這句話之後會形成一個問答,這些都是自然語言領域的。

還有另外一個是大家常用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學字符識別),各種各樣的單據、票據,我們認為這個也有可能是企業的切入點。因為每個企業都有大量的票據單據,原來都靠人工核對,如何把文檔進行數位化的輸入,這可能會是一個關鍵領域。

華為公司在AI領域的實踐

 華為基於內部做的端到端的智能APIs服務。華為公司每年有180萬以上的訂單,大概會形成30到50萬規模的物流單,怎麼實現從始發點貨物的供貨預估——貨物的裝箱管理——運輸到目的區域的分發——最後一公裡的客戶配送,這就需要有一系列智能化的技術支撐。

其實人工智慧應用到企業,它也沒有那麼神秘。例如我們第一步做的備貨,就是根據你的歷史數據,預測你可能這個月應該備貨多少。原來是靠人的經驗或者規則來做,現在通過人工智慧之後會效果更準確一些。

 基於倉儲的優化,這對於大型企業是比較重要的。現在倉儲都分為幾級,華為公司在海外分了大概4到5個的集散中心,全球發貨到集散中心之後,把如何把貨物進行比較好的布放以及取貨順序的安排,這個就需要有人工智慧的算法在裡面。

還有貨櫃,這裡面會涉及到一個裝箱的過程,要考慮類似於如何在一個最小的空間裡面最大利用這些空間等問題。裝箱也有一些規則,比如說形狀、重量、是否怕壓,這些都有一系列的算法去解決。我們會提供最優化的算法,形成一些智能物流的服務。這些實踐每年帶來過千萬的費用節省。

 OCR識別,比如說企業的票據、發票、文本,怎麼通過自動化的方法錄入,包括一些紙質單據的傳遞,其實它也需要利用一些人工智慧技術。原來的方法可能做得不太準,最近有了深度學習和其它的人工智慧技術之後,識別率大大提高了。比如數字及表格的識別有些場景超過98%,訓練精度和模型精度的提高,對整個企業也是一個幫助,可以大大節省人力。

 風控,這是我們華為內部的一個實踐。我們看到這裡有實時的平臺,傳統是通過專家的經驗規則,再結合案例形成一些模型,但是人工智慧的模型相比傳統會更準一些。大家怎麼理解模型和規則的差異?比如說我們要推銷一個東西,打電話給VIP用戶推銷,首先從模型角度來看,不管這個人怎麼樣,我們做過一個模型,包括這個人打電話的時間、打電話的量、上網的量和他個人的一些特徵、在網時間,根據這些推算出來這個人是不是VIP。

但是下午兩三點打電話或者上網比較多的是消費重度的用戶,這一點是看不出來的,而模型會告訴你這些人是最值得推薦的。同樣在風控裡面也會有類似學習到模型,這些模型告訴你哪些人可能是需要你對他進行控制或者有可能是有問題的用戶。

 推薦。推薦是華為終端的實踐,華為Vmall本身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電商,有終端推薦、遊戲推薦和音樂、視頻的推薦,這裡面的推薦都是用我們的系統來做的。這個推薦平臺可以很好提供包括人物畫像和動態的實時模型更新,實時推薦等關鍵能力,能夠做到分鐘級模型更新上線。

 關於圖片圖像處理,華為提供一系列的圖像處理能力,如圖片識別和高清重建服務等服務。這個具體在製造業怎麼應用呢?舉例來講我們在對圖片進行處理時用到這樣的技術,比如說把模糊的圖像處理得清晰一點,或者把圖像裡面的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進行分類識別。以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為例,上基站之前會有整個工作各方面的規範性檢查,我們現在都是用遠程圖像處理的方法做這個事情。以後企業有自動化生產的,也可以通過圖像處理的方式截取和監控生產製造過程的關鍵信息。

 智能問答。智能問答也是最近比較火的,類似於小機器人。華為內部IT熱線的機器人,華為有各種各樣的IT問題,如訂票問題,很多企業也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內部有一定量的相似問題需要答覆或者處理,用自動問答技術可以大大節省人力。我們在機器的自動閉環能做到65%以上,這個替代率跟整個知識、模型和要回答的問題有關係,場景稍微複雜一點。

總的來說,華為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是為了使用。人工智慧要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則必須將這些分散的單點技術集成起來,綜合運用到複雜的企業場景中。華為雲定位於智能社會的使能者,聚合人工智慧、物聯網、計算和存儲等基礎能力,提供創新的企業智能雲服務 ,將華為多年來儲備的基礎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開放給政府、企業、合作夥伴及開發者使用。

相關焦點

  • 如何實現人工智慧產業的跨越發展?華為雲與南京軟體谷這樣嘗試
    日前,南京市軟體谷「雲聚金陵,智享未來」華為雲人工智慧技術沙龍交流會在科創城會議中心成功舉辦,南京軟體谷管理委員會關領導出席及華為專家共同出席,就軟體谷人工智慧產業跨越發展進行深度交流。此外,軟體谷以發展軟體產業及科技服務業為支撐,實踐「新舊動能」轉型及「雲動能」戰略,積極打造規模化「網際網路+」創新產業基地,推動聯合研發協同創新,構建良好創新生態,聚合領軍企業上下遊產業鏈,促進創新能力提升,加快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 華為以人工智慧產業雲,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方面,在政務、安全、環保、交通、製造等領域不斷探索軟體、人工智慧在行業落地實踐,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持續賦能軟體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高校與培訓機構、園區、孵化器及創客空間,實現軟體、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和聚集,促進河南省、鄭州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 華為雲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田奇:AI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五大計劃...
    峰會上,華為雲人工智慧領域首席科學家田奇分享了華為雲AI的最新創新成果,並聯合各高校成立華為雲AI人才培養專家指導委員會,發布了華為雲AI人才培養的五大計劃,推動創新型和應用型AI人才培養。   田奇認為,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人才是AI走向產業縱深的關鍵,需要加強產教融合、產學研聯動,共同培養產業所需的AI人才,加快人工智慧進入各行各業。
  • 高校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發展論壇在合肥舉辦
    本次論壇以「聚焦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助力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為主題,為高校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搭建創新平臺。活動由安徽省教育廳指導,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辦,合肥市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承辦。論壇邀請到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華為鯤鵬昇騰高校教學合作總監李鵬作專題報告,此外還有來自教育界、企業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參會。
  • 華為鄭葉來:新一代人工智慧從「三體」走向「四體」
    11月24日,以「育新機 開新局」為主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人工智慧論壇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葉來發表主題演講——「創新加速AI普惠,共創行業新價值」。
  • 沙特與華為建立合作關係 共同推動沙特國家人工智慧發展計劃
    【天極網IT新聞頻道】今日(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沙烏地阿拉伯數據與人工智慧局22日與華為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動沙特國家人工智慧能力發展計劃,幫助沙特實現數位化轉型。   全球人工智慧峰會由沙特數據與人工智慧局主辦,以視頻會議方式於21日和22日舉行,吸引了超過200位行業專家和決策者參與,共同探索人工智慧在未來的作用。
  • 勇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潮頭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推動力,人工智慧正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生活。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爭先恐後把發展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幕已經拉開,高校如何才能把握機遇,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人才保障?近日,記者走進浙江高校,探訪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進展。
  • 華為協辦首屆全國人工智慧大賽,攜手鵬城實驗室發展AI人才
    自2019年10月賽事啟動之來,這屆大會就營造出了人工智慧創新創造氛圍,促進產業、學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融合發展,並牽引出國內最優秀的AI 人才和算法的力量。如今,人工智慧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早在2017年7月,國務院就印發並實施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將「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列入戰略目標。
  • 2019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情況 人工智慧...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由企業申請、科技部評選,並向社會公布,入選企業均為各領域具有代表性和帶動作用的大型人工智慧企業。  2017年11月,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這標誌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項目進入全面啟動實施階段。
  • 政產學三方圓桌對話新基建,「規畫寶」華為IdeaHub助力創新發展
    峰會現場,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結合華為的實踐,分享了做好新基建的「實踐者」體會。魯勇表示,作為新基建的實幹派,華為著眼未來聚焦四大方面實幹新基建:以人為本地打造全場景智慧城市;聯合創新,加速傳統行業智能升級;發揮技術聚裂效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夯實根基,發展聯接與計算產業,讓新基建枝繁葉茂。
  • 中軟國際教育科技集團攜手華為、深思考人工智慧機器人公司共同...
    科技發展蘊藏著進步力量。近年來,人工智慧、大數據、5G等技術與醫療行業深度融合,為健康事業插上了智能翅膀。 事實上,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領域已經成為現代科技熱點。圍繞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產品落地等,世界各國紛紛展開布局。 在產教融合,產業人才急缺的大背景下,根據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主張發展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 ,將推動全國高校掀起一場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
  • 上海人工智慧發展這一年:布局運作四大創新平臺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已經在上海成功舉辦兩屆。在過去的兩年中,大會聚集了近千位國內外人工智慧企業領袖、頂尖科學家。有500餘家重量級企業、300餘項頂尖產品參展亮相。在過去的一年,上海人工智慧得到了十足發展,尤其是在創新平臺布局運作和創新項目落實和推進上。
  • 華為通過NB-IoT創新與合作,助力NB-IoT行業應用的發展
    生態建設和產業合作領域,華為於2016年4月25日與沃達豐聯合宣布成立沃達豐NB-IoT開放實驗室,用以幫助合作夥伴進行網絡解決方案驗證、新應用創新、設備集成、商業模式研究和產品合規驗證等,進而加速垂直行業應用的進程,從而推動產業鏈的發展。
  • 雲中產教融合夥伴發展計劃發布,華為云為人才培養提供全方位支持
    期間華為雲聯合多家教育生態夥伴,共同發布雲中產教融合夥伴發展計劃。按照計劃,華為雲將從產業人才培養視角,提供全方位的生態支持,助力教育夥伴和教育行業,助力產業人才培養。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表示,華為一貫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 2018年華為發布沃土人才培養計劃;聯合高校合作,在教學、科研、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豐富成果。
  • 華為創新應用石墨烯材料 5G平板讓智慧生活近在眼前
    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發布工作動態《石墨烯熱控材料在華為5G產品中得到創新應用》,文中稱,繼石墨烯薄膜在華為Mate20 X得到首次應用之後,華為近期發布的國內首款5G平板華為MatePad Pro 5G,搭載了超厚3D石墨烯散熱技術,總厚度達到400μm。
  • 2020年人工智慧專利申請與授權排名,百度榜首,華為第二;中國首次...
    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未來十年以上整個科技時代的最重要的技術之一,隨著5G無線通信基礎設施的不斷普及和覆蓋,AI在其基礎上得到了更快的發展,這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範圍的趨勢。最近,中國數據表明:中國AI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一,首次超越美國。那麼,國內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與最終授權排名如何呢?華為、百度誰能排第一?
  • 華為ICT大賽:今天的腦洞大開,是為了明天的產業繁榮助力
    華為ICT大賽中的腦洞大開在此次大賽中,華為搭建了參賽隊伍的創新平臺,例如在創新賽的作品組中,參賽者可利用華為物聯網雲平臺、華為AI雲服務等資源,結合華為物聯網開發套件,圍繞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領域進行設計開發具有創新性、現實應用價值的作品;在創意組中,參賽者可基於華為5G、雲、AI等ICT前沿技術,圍繞特定行業的用戶需求
  • 《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發布
    科技日報武漢10月11日電 (記者劉志偉)11日,在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  據悉,《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共4個章節,分別介紹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概念、發展現狀、總體架構和關鍵技術以及加快發展我國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建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耘表示:「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未來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
  • 華為開啟「鴻蒙」,掌握話語權靠科技創新能力!
    谷歌公司表示將停止對華為新製成的終端設備支持,毫無疑問,這對華為智慧型手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面對美國凌厲的攻勢,華為啟動了「B計劃」,使用海思研發的晶片作為手機現有晶片的替代品。一個企業被世界第一大國打壓,幾個月時間竟然沒有消亡,算是個奇蹟。如何能戰勝這個世界第一大國?從華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答案:科技創新能力。
  • 共建智能世界共享智能紅利 太原共識引領人工智慧新發展
    市工信局副局長王鐳表示,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努力實現人工智慧產業聚集和規模化發展。目前,太原正在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國家級數據標註產業基地,依託重點企業,發展智能產品,大力推進人工智慧在工業、能源、物流、交通、教育、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應用。我市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對企業、創業創新團隊等進行資助、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