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源源不斷地散發著光和熱;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了日夜和四季。人類就這麼在地球上演化了數百萬年,仰望星空中,我們一直想搞清楚太陽是怎麼形成的,地球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謎題困擾了我們幾千年。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甚至虛構了神的存在。直到科學之光衝破了蒙昧的迷霧,我們才逐漸搞清楚這些問題。
↓
科學家們在研究太陽系內的行星的時候,發現了關於太陽系的幾個特徵:
(1)所有的天體幾乎都在一個軌道平面內;
(2)幾乎所有的行星都逆時針圍繞太陽轉動;
(3)靠近太陽的幾顆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固態行星(類地行星);
(4)遠離太陽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液態/氣態行星(類木行星)。
↓
這些特徵為科學家們推斷太陽和地球的形成提供了依據。在科學家們的推斷中,我們的太陽系最開始只是一團星雲,這些星雲圍繞著中心旋轉。
↓
而後,因為不遠處超新星爆發,爆發的衝擊波擾動了這團處於平衡狀態的星雲,星雲從中心部位開坍塌,坍塌部位的星際物質劇烈碰撞,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旋轉的越來越快,最終形成一塊扁平的原行星盤,在原行星盤的中心部位集中了整個行星盤99%以上的質量。在壓力、引力、轉動慣量的影響下,氫元素與氫元素之間離得越來越近,溫度越來越高,最終,BOOM!一場大爆炸過後,核聚變產生了,太陽就此被點燃。
↓
太陽被點燃以後,開始向四周散發熱量,並形成了穩定的太陽風。這些太陽風持續向四周刮,把靠近太陽的那些輕的、熔點低的氣體向遠處趕,而那些重的,熔點高的物質(小行星)則留在了太陽系的內部。太陽系內部的這些小行星相互碰撞,就好像貪食蛇一樣,大的「吃掉」小的,並逐漸長大。這就是太陽系內部各類地行星形成的原因。
↓
在地球軌道上,原始的地球吃的越來越多,長的越來越大,長大的地球不斷「吞吃」在它軌道上的其他小行星,最終清掃乾淨了軌道上所有的物質,成為現在這個大小。在吃的過程中,相互碰撞的小行星在碰撞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熱,熱到整個地球上的巖石都是熔融狀態,那時候的地球可能是這樣子的:
↓
與此同時,被太陽風吹到外圍的那些氣態物質也開始碰撞,聚集,因為太陽系外部軌道長,物質多,因此,太陽系外部的這些類木行星普遍長得比太陽系內部的類地行星個頭要大很多。
↓
這是科學家們推測的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太陽起源於星雲中的核聚變,核聚變的爆炸形成高溫的風,將太陽系內物質進行了篩選,重的物質離太陽近,輕的物質離太陽原,這些重的物質相互碰撞,形成了類地行星,輕的物質相互碰撞,行了了類木行星。科學的理論,簡潔完美,希望人類再也不需要活在神靈的陰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