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鳥人士的文化愛好——鳴蟲
對於養鳥人士來說在家裡賞鳥賞魚,喝著一口清香的紅茶,再舒服不過了,但這似乎還不夠,因為缺少了某種悅耳的聲音,到了這個季節如果聽不到這聲音會很鬧心的。那麼這種聲音是什麼大師奏響的呢?對於老玩家來說都知道,那就是中國又一大民俗文化——鳴蟲。冬天飼養鳴蟲是獨有的一種感受自然的方式,雖然室外寒風嗖嗖,飄著雪花,但在溫暖的家中聽著小蟲奏響的東方樂曲,仿佛又進入了春季和夏季,別有一番樂趣,這就是有養鳥人士的生活,簡單、愉悅,默默地傳承老祖宗的文化。
鳴 蟲 文 化
— 歷 史 來 源 —
鳴蟲文化,一蟲之微,一器之樸,其中所蘊含的民俗與文化意蘊卻開掘不盡。
蟋蟀、蟈蟈、油葫蘆並稱中國「三大鳴蟲」。蟋蟀具有頑強無敵、勇決勝負的武士風採,被譽為「天下第一蟲」,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人們喜歡把蟈蟈關在小籠子裡,聽它的叫聲;油葫蘆則是天才的歌手。古時候,懷中揣著一個做工考究的葫蘆,裡面有隻好油葫蘆,往往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所謂鳴蟲,其實所指是很模糊的,自然界裡善於鳴唱的昆蟲很多,在中國古代有馴養玩賞傳統的幾種,包括:屬於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蘆、金鐘兒、梆子頭,及金鈴、竹蛉等各種鈴蟲;屬於螽斯科的蟈蟈、扎嘴兒、紡織娘等。
— 三 大 鳴 蟲 —
蟈 蟈
蟈蟈的觀賞分兩種,賞形與賞聲。賞形則審其外觀,各有所愛,悅目即可,無須多言。我喜歡綠蟈蟈,你喜歡鐵蟈蟈,一律無可厚非。賞聲則是對叫聲的品評,大有文章可作。對於蟈蟈叫聲的品評,多年來已形成了固定的鑑賞標準,符合這標準的就好,不符合的就不好。基本上不以個人的喜好為轉移。
蟈蟈與人一樣,絕大多數是紜紜眾生那級別的,叫聲嘈雜急促而混亂,音質不純淨,批批拉拉帶有雜音,這樣的蟈蟈毫無價值,到了我手裡聽一聽叫成這樣,不是送人就是餵鳥。
蟈蟈裡大概只有半成到一成的比例是叫聲嘹亮而純淨的,謂之「亮叫」,在亮叫中叫聲特別嘹亮的被稱為「大亮叫」。亮叫和大亮叫是屬於初級能玩的貨色,目前市價大約五十到一百元之間。亮叫的特點在於音質要相對純淨,沒有嘈雜的雜音,而且音量要大,象交響樂隊裡的長號。
比亮叫更高一級的是叫「憨兒」,音質不但要求純淨和嘹亮,更要求渾厚頓挫之感。叫的節奏一定要慢,一聲一聲單擺浮擱,象吟誦詩詞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的送到你耳朵裡。大概相當交響樂隊裡的圓號。能叫出「憨兒」的蟈蟈到不了百中之一。
叫憨兒又分兩種,一種是渾厚而響亮的,如牛吼,稱為亮憨兒或者牛憨兒,另一種是渾厚而沉鬱頓挫的,如蛤蟆叫,成為蛤蟆憨兒或蛤蟆音兒。後一種是最高境界。
總體而言,叫聲的鑑賞標準是:叫的慢的比叫的快的好,叫聲純淨的比叫聲嘈雜的好,叫聲洪亮的比叫聲尖銳的好,叫聲渾厚的比叫聲洪亮的好。
三 個 字 總 結——慢、厚、淨
以上所說皆為蟈蟈的天然叫聲,為「本叫兒」。另有玩家通過對蟈蟈翅膀的處理,改良它的叫聲,即在翅膀上粘一滴松香或硃砂之類藥物,加重翅膀分量,使蟈蟈翅膀摩擦頻率降低,使其叫聲節奏變慢、叫聲變厚重的玩法,稱為:藥叫兒。但是藥叫蟈蟈通常為玩家所不恥。比如你懷揣一叫憨兒的蟈蟈,朋友聞聲是必要你倒出來看一眼的。但如果你跟人家說明這是一點藥蟈蟈,則對方必會說:「咳,點藥的啊,那不必看了」。
蟋 蟀
蟋蟀俗稱蛐蛐,古時候也叫促織,號稱「天下第一蟲」。蟋蟀是昆蟲中的田間歌手,由於它們的鳴聲婉轉動聽,惹人喜愛,屬於昆蟲綱中的直翅目蟋蟀科。蟋蟀不但善鳴,而且更喜鬥,故有雄雞鬥蟋蟀的故事流傳至今。
蟋蟀又名蛐蛐、中華鬥蟋,古人稱促織或蛩,它是秋天鳴蟲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此昆蟲的雄蟲善於打鬥,自古以來,我國人民都以觀其打鬥來獲取樂趣,因而又被稱其為「鬥蟋」和「將軍」。它不僅好鬥,也善於跳躍,而且善於鳴叫,故而成為歷代盛行的玩賞昆蟲。
此蟲全身呈褐色,有很長的觸角。後足大,善於跳躍。雄蟲體長20~25毫米,有2根尾須,俗稱「二尾子」。雌蟲有4根尾須,兩長兩短,中間還有一個產卵管。蟋蟀頭頂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黃色縱紋。雄蟲前肢長達腹端,大多數個體無後翅,也有少數雄蟲有後翅,並能飛翔。雄蟲發音鏡略呈長方形,鳴聲洪亮。音節勻稱,略有施音。發音時,兩個前翅豎立起來,因摩擦而發出「吱吱吱吱」的聲音,能連續鳴叫不已。
此蟲不僅會叫出悅耳的聲音,而且有好鬥的習性,因而被人們認為是最有價值的一種玩賞蟲,屢鬥屢勝的蟋蟀常可被炒至極高的價值。
油 葫 蘆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油壺魯,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象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裡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油葫蘆在北京話讀成油呼擼,是田間地頭甚至平房院落都非常常見的一種蟲子。有點像蛐蛐,但比蛐蛐個大、粗壯。我們平常見到的油葫蘆,腦袋除了眼睛和頭頂,都是黃色的,它的學名是黃臉油葫蘆,是鳴蟲油葫蘆的主要一員。油葫蘆叫聲清幽,帶著綿長而深遠的顫音,常常覺得妙音近在耳邊,而蟲遠在十數步之外,這是由於野外的油葫蘆善於利用縫隙、孔洞等立體結構,使鳴聲共鳴放大。
油葫蘆的品種較多,常見的品種有體色偏黑的「黑葫蘆」,體色偏棕的「紅油葫蘆」。有一種稱「琵琶翅」的,翅長,末端鈍圓,可蓋過尾須的1/3,其鳴聲洪亮。有一種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稱「玻璃翅」或「薄翅」,鳴叫的聲音較低而發飄。一種稱為「長翼」的,翅長但端部不寬,聲音一般是中音。對以上這幾種油葫蘆,鳴蟲愛好者編了個順口溜:飛翅貴,玻璃脆,琵琶脆、長翼亮。這是內行對它們的評價。
頭部額高著稱為「壽星頭」;頭圓者寬者稱為「蒜頭」;頭渾圓者稱為「珠頭」。三者中以「壽星頭」為貴。 油葫蘆的鳴聲,其音節大致有兩類:有一類的鳴聲如「居---、優、優、優」,像是油從葫蘆中傾注出來的聲音,是名副其實的油葫蘆,此為佳品;另一類鳴聲如「吉、吉、吉」,則屬較次者。
中國的鳴蟲民俗文化是中國獨有的,幾千年來受到國人的喜愛,所以才能流傳至今,現在的爬寵文化再好,也是引進國外的,而鳴蟲民俗文化是我們國家民族本生本土的。過去提籠架鳥、玩蟲玩鳥被看作是不務正業,紈絝子弟的作風,登不了大雅之堂,這都是沒有文化底蘊的人的看法。而現今我們把它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光大,作為一種行業去推崇,這是歷史的進步,是時代的發展,是變化著的市場需求,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時尚而忘掉老祖宗留下最具有價值的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籠鳥文化傳承人,我們一定要引領著籠鳥文化愛好者,向著規範、健康豐富的方向發展。在為傳承民俗文化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規範這個行業、引領新興行業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