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賦》曹丕
堂前有籠鶯,晨夜哀鳴,悽若有懷,憐而賦之曰:怨羅人之我困,痛密網而在身。顧窮悲而無告,知時命之將泯。升華堂而進御,奉明後之威神。唯今日之僥倖,得去死而就生。託幽籠以棲息,厲清風而哀鳴。
成都錦江邊懸掛的鳥籠 劉陳平攝
《莊子.至樂》云: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候御而殤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這恐怕是中國最早關於養鳥的記載。
從周代至先秦時期,鳥兒都不是在籠中的。人們對鳥的借喻和讚美,僅僅都只針對野鳥。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作《鶯賦》:「堂前有籠鶯,晨夜哀鳴,悽若有懷。」自此,或為目前可查到的最早針對籠中鳥而的吟誦,也以此可推測,也就是說,中國籠鳥的發源,很可能是在18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
從清代以降,籠鳥文化日漸興盛,到今日,中國已經幾乎找不到一個沒有籠養鳥的城市。東南西北,時間賦予養鳥這一「閒人愛好」以沉澱,現在,籠鳥文化的主流方向,可分為京派、粵派、海派,以及年輕的川派。
以成都青羊鳥市,亦即黃田壩鳥市為一個交點,川渝地區籠鳥文化的前世今生,幾乎都從這裡開始。而籠鳥之「籠」,成為解構這一文化現象的一個切面。籠中窺鳥,可觀川派養鳥文化之一角。
故事1:閔大爺和26隻鳥
成都日月大道一段附近的一處小區裡,住著資深「鳥奴」閔大爺。
閔大爺愛鳥,10多歲開始入了這個門道,到現在,玩鳥已有41年,現在家裡有26隻「鳥祖宗」,大多是他最愛的「繡眼兒」。鳥愛熱鬧,家裡只要一來人,一屋子的鳥兒就跟著你一句我一句唱起來,夫人最開始覺得煩,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倒也有趣」。
家中空間不大,一個小陽臺幾乎全被大爺的「鳥祖宗」佔據,繡眼、四喜、白燕……陽臺左側專門打了個4層鐵架子,用來安置鳥籠、鳥食和各種工具,天花板上掛了6隻罩著籠衣的空籠。加上地面立著的、門口擺著的,數一數,鳥籠倒是比鳥多,一共得有27隻。
每天早上起來侍弄侍弄鳥兒,送孫子上了學就逛逛鳥市,下午,閔大爺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洗籠子這一活計上。「幾乎天天都在洗,一洗就是三四個小時。」閔大爺說,這還只能每次幾個籠子輪流來,一天洗不完,「27個吶,你算算,不這麼天天伺候著,怎麼倒騰開?」
故事2:趕場西南第一鳥市
11月6日一早,扒了兩口飯,閔大爺便出門了。一手提過三隻鳥籠,一手拉著孫兒。小三輪突突突,待乖孫進了幼兒園,一轉彎他就拐進了附近的青羊鳥市。今兒他準備補些鳥食,再逛逛籠子。
這裡是成都市區西側,位於黃田壩的青羊鳥市在老玩家的嘴裡,還一直沿襲著它的老稱呼——黃田壩鳥市。正逢周日「大場日」,鳥市從門口小巷子入口處就熙熙攘攘,車水馬龍。
在黃田壩鳥市最輝煌的1990年代,桌子板凳,人和鳥,一條街上滿滿當當,連帶著場內的茶鋪生意也跟著風生水起。成都,乃至整個四川稍微有點「追求」的籠鳥玩家,都經過了黃田壩鳥市的洗禮。
伴隨整個養鳥圈的繁盛,相關的上下遊產業也在逐步壯大。閔大爺輕車熟路停了車,託著小巧的鳥籠子進了鳥市大門。除了兩邊一順溜兒的「坐商」,散戶們也都齊刷刷地出動了。擺著的攤兒上,三四塊錢的青剛蟲、幾十隻一板的地黃牛、自家做的鳥食……最常見的,還有方的圓的竹鳥籠。大的裝畫眉、八哥,小的養秀眼、伯勞,各得其所。
除了周日,每周三黃田壩鳥市還有個「小場日」。
「這個『小場日』,是有說法的。」78歲的李興田是黃田壩鳥市的「開市元老」,在這兒生意一做就是45年,也是鳥市裡經營時間最長、資格最老的商家之一。說起這些個門門道道,他很是來勁:「周三明明是上班日,為啥子這天還要趕場?你曉得啵?」
傳統得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成都東門上的大廠子些,每周三停電。」李興田抿了一口茶,「工人休息,那兒年生又沒得幾個去處,黃田壩鳥市就在周三增設了一個『小場日』。生意嘛也做了,買家嘛也有得耍。」
張大興展示精緻的鳥籠
故事3:天價鳥籠的誕生
進鳥市左轉再右轉,閔大爺路過了李興田的門口。斜對面就是家看起來裝潢精良的鳥籠店。店裡、門口掛著的海報裡頻繁地提到一個名字——張大興。海報的背後、玻璃的櫥窗裡,一個敦實漢子正在簡單的製作臺後做一隻竹製鳥籠。
這個店看起來不出奇,但是從這個店裡的一隻籠子說起,就是「川派」鳥籠的發展史。
標價200萬的鳥籠,每道籠圈鑲嵌百年老竹、金絲,上頂棚用蜀錦
這隻籠子的名字叫「華興A88」。11月17日,第五屆四川農博會啟幕。成都中國西部博覽城9號館多功能廳門口,「華興A88」靜靜擺在一堆手工藝品中間,乍看並不奇特,標價卻令人咂舌——200萬元。
「這個籠子是在百年老竹上面鑲嵌金絲打造的,工藝上用的是全鑲竹青——嵌絲工藝。」張大興個頭不高,雙手粗糙布滿了老繭——這一雙鳥籠手藝人的門面,一亮出來,行家就知道有沒有。「我做這個籠子用了兩年,這個工藝也是全國首創的。」
「全鑲竹青——嵌絲工藝」聽起來複雜,簡單說來,就是鳥籠內外所有設計都是一致的。一隻竹鳥籠,選3年以上的老竹來制,以前的籠子基本都是樸樸素素一隻,除了雕刻外沒有什麼大的花頭,2004年,川派鳥籠迎來一次工藝上的演進。
「那時候,市面上的鳥籠大多開始半貼青,就是籠子向外的一面都貼上竹青。」張大興突發奇想——既然有半貼青,那也可以全貼青呀,「所有人都覺得我瘋了。籠絲那麼細,要內外貼青,太困難。」
從那以後,張大興幾乎全身投入到全貼青工藝研發中。半年後,他成功兌現自己的諾言,川派鳥籠又多了一種製作工藝。目前,川派制籠主要有五種工藝,除了傳統制籠工藝、還有半貼青工藝、全貼青工藝、全鑲竹青工藝、嵌(百年老竹、黃金)絲工藝。
2014年,他開始做自己一生心血之作。兩年後,這隻鑲金絲全貼青鳥籠完成,主體籠絲42根,露水籤41根,門7根,底絲11根。普通麵條寬窄的籠絲上,除了貼青,還鑲嵌著金絲。每一根籠絲的整體結構就由八個散件組成,直徑在2.3毫米左右,而籠絲上又開4根0.1毫米左右的槽用於鑲嵌4根金絲。整隻鳥籠,重達1085克。
1085克的竹鳥籠,在第五屆四川農博會上標出了200萬元的高價。折算下來,這隻鳥籠幾乎要以克數計價——一克高達1800多元,遠超黃金。
故事4:鳥籠也是收藏品
在黃田壩鳥市所售賣的鳥籠,從數百到上萬價格不等。鳥籠也和文玩一樣,成為了玩家們的心頭好。黃田壩鳥市的吳師傅師承自己的父親,耳濡目染中,27歲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名製作鳥籠的手藝人。
「買籠子的人除了要看整體做工,選擇手藝師傅外,還會注重年份。」採訪時,小吳師傅一邊維修一隻竹籠的「大圈」,一邊不停口地介紹,「放置年份越久的籠子,價值越高,升值空間也越大。」
2007年,巴黎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瑯鸚鵡連雀籠拍出204.8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050萬元),2009年保利四季拍賣會中,一件「清景泰藍鳥籠」以無底價起拍,最終以70.56萬元拔得此場拍賣頭籌。
製作一個鳥籠,從選材、下料、刮青,到切割、晾曬、火爐、庫房沉澱,就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材料沉澱達到可使用標準後,製作一個鳥籠又需要諸多步驟。每一個部件都是純手工完成,前前後後,百條工序是常見的,製作精良的鳥籠,甚至需要上千道工序。
「華興A88這款鳥籠是目前川籠結構最複雜的一款。我們川派有了能夠匹配現在鳥籠工藝的相關配套配件及自己的品牌,包括籠衣、籠鉤、上下頂棚、鳥杯。」如今,張大興被評選為四川28位「四川省首屆農村手工藝大師」之一。
「 事實上,對比起南籠和北籠,川派鳥籠在國內的名氣並不大。」張大興說,選擇這份職業的時候是迫於生計,做到現在才發現,川派鳥籠是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價值的。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戴竺芯 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