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倡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專利是體現國家創新實力的一個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國專利數量不斷增加,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利大國。以專利提質增效為激勵創新的「催化劑」,我國大力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加強區域布局,推廣企業應用,讓專利的「含金量」更高、競爭力更強,不斷推動從專利大國向專利強國邁進。
9.8件
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
更強勁:專利布局意識和能力持續提升
春節將至,南京夫子廟的「金陵燈會」迎來燈火闌珊,如何保證用電用火安全?今年,350個火災隱患位置都安放了監測傳感器,一旦指標超出預設值,傳感器可在60秒內向平臺報警。
動輒上百萬元的報警探測裝置曾是某些國外企業憑專利獲利的重要手段,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依靠平均年齡僅有28歲的團隊,4年時間研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消防預警系統,用幾百元一個的袖珍傳感器配合物聯網基站,大大降低了防火設備的成本。
專利就像這消防預警系統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影響著無數人的生活。C919大飛機首飛成功、「復興號」高鐵提速到350公裡、天眼望遠鏡彰顯探測「功力」、「藍鯨1號」海上鑽井平臺首採可燃冰成功、量子通信試驗成功……2017年,中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成果豐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技術,則是科技創新背後強有力的支撐。
2017年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件,即將進入兩位數;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這表明我國各類創新主體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的信心持續增強、對基於研發產出的專利布局意識和能力持續增強、對科技研發和產業研發的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劉海波說。
在美國彭博社發布的2018年世界創新指數中,中國位居第十九位,是進入前二十名的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與日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國居第二十二位高度吻合。這個指數綜合測算研發投入、研究人員集中度、專利等指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創新能力的穩步提高。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智慧財產權事業碩果纍纍的五年。五年來,我們在智慧財產權頂層設計、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國際合作、基礎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
40億美元
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出口額
更「值錢」:我國智慧財產權價值得到更多認可
知識是無價的,智慧財產權是有價的。
去年剛剛贏得一場專利訴訟的中馳股份比誰都更能體會到這一點。
歷時4年的跨國訴訟,德國建築及土木工程界巨頭旭普林狀告上海中馳股份高鐵聲屏障專利侵權案,二審終於以中國民營企業的勝利畫上句號,為企業節約了至少30億元的賠償金。
隨著中國高鐵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了一大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成果,然而許多國內企業的智慧財產權意識不夠強,容易遭遇涉外智慧財產權糾紛。遭到訴訟的中馳股份擁有幾十項國內相關專利,卻被國外「巨無霸」公司控告專利侵權,要求支付巨額專利使用費。經過艱難的舉證,中馳股份的施工技術被證明確實跟旭普林的專利存在許多不同,終於贏得訴訟。
專利護航創新發展,並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彰顯價值。專利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有一組數據可以提供參考:據不完全統計,僅國家知識產權局去年評選出的25項第十九屆中國專利金獎相關產品或工程項目,從實施之日起到2016年底,就新增銷售額939億元,新增利潤96億元,新增出口額244億元,效益十分顯著。
同樣感受到智慧財產權「有價」的,還有蘇州貝昂科技有限公司。貝昂科技是空氣淨化領域的後起之秀,公司的創新成果已獲得全球多個國家的數十項專利,然而空有技術卻沒有資金,成為公司發展的一大難題。2017年9月21日,貝昂科技和中國人保財險蘇州科技支公司籤訂了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協議,通過將部分智慧財產權質押,成功獲得500萬元貸款。
近年來,為解決高科技企業的債權融資問題,全國各地開始打造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2017年我國專利質押融資總額720億元,同比增長65%;質押項目數4177項,同比增長60%,成功解決了一批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不僅如此,去年,我國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出口額首次超過40億美元。「這顯示我國智慧財產權的價值在國外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劉海波表示。
16.8%
中西部省份申請增速高出東部省份
更均衡:專利領域和區域間發展差異正在縮小
截至2017年底,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天津、陝西、福建、安徽和遼寧。東部沿海發達城市,佔據了這份名單的大多數。劉海波告訴記者,專利和科技、經濟、市場等因素密不可分,我國幅員遼闊,省份之間差別較大,相應地,在專利申請量、獲得授權量上也會存在差異。
然而,中西部城市也在奮起直追。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機頭、通信導航系統皆為「成都造」;國內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京東方成都生產線正式投產……主動謀篇布局,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是中西部地區城市科技創新發展的不二法門:作為西部首個國家智慧財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成都高新區目前已聚集各類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84家,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
2017年,中西部省份發明專利申請增速達到27.4%,高於東部省份16.8個百分點,區域發展更趨均衡。同時,中西部省份發明專利授權量也實現了6.1%的增長。
全國專利發展也在向領域更均衡努力。2017年,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有30個領域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於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
應當注意的是,從維持10年以上的發明專利擁有量來看,國內仍在29個技術領域中少於國外。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胡文輝表示:「2017年,我國積極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發明專利擁有量繼續實現穩步增長,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智慧財產權大國。但在部分領域專利布局與國外尚存差距,我國仍需大力培育高價值核心專利。」 (賀 勇 王偉健 臧春蕾 實習生李俏參與採寫)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