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館巨大的穹頂由環保材料竹子製成,象徵「萬象和諧」
本報記者/侯曉明/趙江
在印度人看來,樹是生命的象徵。在上海世博會的印度國家館中,無論是入口處拱形的大門,還是穹頂外部的裝飾,甚至是印度館的徽章上,都隨處可見「生命之樹」的影子。
印度國家館位於世博園的A 片區,紅棕色的建築主體、鋪著綠色草本植物的穹頂,帶著濃烈的南亞風情,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直徑37 米的中央穹頂是整座展館的標誌性建築,其靈感源自佛教重鎮的桑奇佛塔,象徵著「萬象和諧」。
桑奇佛塔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佛教遺蹟,也是佛教徒朝聖的主要地點。由於與佛教的淵源,中國人對桑奇佛塔情有獨鍾。因此,印度國家館的中央穹頂是表現不同文化和宗教融合的符號。
印度國家館的設計師乃杜先生告訴記者,印度國家館的主題是「和諧之城」。希望通過此次世博會,讓世界人民了解印度正在努力地將節能和環保技術融入到自身的文化當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選擇竹子來製造中央穹頂,可謂印度國家館的亮點。乃杜先生介紹說:「竹子生長迅速,3、4 年就可成材,砍伐後還可快速再生,同時其吸收二氧化碳量是普通樹木的4 倍。印度館採用竹製穹頂,體現了印度與自然共存的理念。」
漫步印度國家館內,沿著歷史的脈絡,來看城市與農村、傳統與現代是如何共處的。印度人相信「和而不同」,認為多元文化和諧結合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的關鍵所在。印度幅員遼闊,民族、文化、語言、習俗多樣,是一個古今文明相互交織的獨特國度。在印度國家館,參觀者可以通過全息影像「時空隧道」,了解印度的各個階層、城鄉之間、不同宗教和多元族群如何傳承尋求平衡、和諧的發展模式。
如果說環保理念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給印度館帶來了一股自然清新的空氣,那麼館內展示的傳統手工藝品則讓參觀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感受更純粹的印度。無論是色彩斑斕的紗麗,還是精美多樣的金銀首飾,抑或是泰姬陵的模型,都凝結著源遠流長的恆河文明。
在上海世博會上,富有特色的印度國家館展示了印度燦爛的文明和精彩的創意,給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目前,世博會展期已經過半。印度國家館日均接待遊客已達到3 萬人次,累計遊客量已經突破了300 萬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