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60環遊歐洲背後不可忽略的遠程轟炸導航

2020-12-07 騰訊網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17日消息,俄羅斯軍機從空中對敘利亞境內的恐怖團夥「伊斯蘭國」(IS)進行猛烈打擊,飛行次數增加一倍。同時,俄空天部隊在敘利亞的行動加大了空襲力度,轟炸行動動用了戰略轟炸機圖-160、圖95MS和圖-22M3從空中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設施進行猛烈打擊並命中任務前偵查到的所有目標。耐人尋味的是如果俄羅斯要從空軍基地起飛去敘利亞轟炸ISIS最短最常規的路線是只要起飛,然後在俄羅斯自己領空飛行,進入裏海上空然後經過伊朗領空進入敘利亞投彈即可。(藍線所示路徑。)然而俄羅斯起飛的兩架滿載彈藥的TU160卻繞了歐洲一圈的超長路線(紅線所示:從俄羅斯出發經挪威的海岸線繞過英國北海隨後南下掠過直布羅陀海峽,飛到地中海上空投下了巡航蛋,再從裏海飛回之前的出發基地。)究竟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俄羅斯現在面臨的國際壓力巨大,而俄羅斯的底線決定了俄羅斯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戰略擠壓只有全力反擊,俄羅斯的「堡壘精神」再次顯現。普京這次命令大批轟炸機前往地中海轟炸ISIS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反應。是一種亮肌肉和決心給對手看的威懾行為。要知道上一次美軍同時出動幾十架戰略轟炸機作戰已經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這次轟炸編隊(TU160,TU95,TU22M3)長途跋涉並完成精確命中目標的任務到底意味著俄羅斯具備了什麼樣的能力呢?這個能力的作用有多大呢?在最近的日子筆者將逐一為大家分析

(一)導航篇

作為戰鬥機也罷,轟炸機也罷,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要求就是有效飛行。轟炸一般分為戰略轟炸和戰術轟炸兩類,儘管俄羅斯這次執行的是一次戰術轟炸任務,但是從其執行任務的過程來看無疑是進行了一次戰略飛行轟炸任務。顯然高效穩定的導航系統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們就先聊聊支撐轟炸任務的導航系統吧!

美國是戰略空軍的創始者,也是進攻性空軍的典型。海灣戰爭是現代空軍勢力的標杆。美國當前擁有B52H,B1B(實際上),B2三種戰略轟炸機。

B-52H,作為B52最新改進型號,航空電子設備中期壽命改進(AMI)任務計劃始於1999年下半年直到2004年3月完成整個計劃。AMI設備2005年5月開始裝機,2008年在所有B52H飛機上安裝完畢。AMI計劃的產生緣於2000年初美空軍制定的飛行規劃,該規劃建議,空軍應為B52精確飛行引入一種新的攻擊性航空電子系統。AMI是一次關鍵性的改進,是專門為升級B52H的攻擊性航空電子系統而設計的,改進內容中包括改進慣導系統,新的慣導系統將採用F-117隱身戰鬥機上所採用的雷射陀螺來取代原來的靜電陀螺,新系統的軍用編號為AN/ASN-136.改進工作還包括安裝GPS接收機並同雙重慣導系統相組合。在這之前,通行做法都採取的是無線電導航系統(羅蘭系統)和塔康導航系統配合慣性導航系統來完成導航任務。但是由於受到基地,電磁環境以及長途跋涉造成的陀螺漂移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完成精確轟炸,只能地毯式粗放投彈,轟炸效率低下。

塔康導航系統

塔康系統距離測量機理與二次雷達工作原理相同,機載設備發射詢問脈衝對信號,地面信標接收到詢問信號後,經過一個固定延遲後,向機載設備發射應答脈衝對信號;機載設備接收到信標發射的信號後,經過識別,選擇出自己的測距應答脈衝,並測量詢問脈衝與應答脈衝之間的時間間隔;利用這個時間間隔,計算出機載設備與信標臺之間的距離;塔康系統的方位測量可以採用極坐標系下的三角函數方式計算。以塔康信標所在地O為原點,建立一個極坐標系:Ox為起始軸,方向圖函數P(θ)=1+Acosθ形似一個心臟。將天線以15Hz的頻率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函數P(θ)可表示為:P(θ)=1+Acos(θ+ωt)

旋轉心臟形的頂點旋轉面對正東方時,即相對於偏北方位角90度時,塔康信標臺發射一簇主基準群脈衝;從正東開始,每旋轉45度,塔康信標臺發射一簇基準群脈衝。飛行器在信標臺作用範圍內能夠收到隨時間變化的正弦波信號以及主輔基準群,主輔基準群的出現時間相對於正弦波零相位點的時差和飛行器的方位角直接相關,因此飛行器能夠唯一確定自身方位。塔康導航系統屬於近程無線電導航系統,主要為作用範圍內的飛行器提供距離信息和方位信息。方位信息主要依賴於基準群定時信息,對定時點做幹擾能夠破壞方位導航信息。

羅蘭-C無線電導航系統

羅蘭(LORAN:LOng RAnge Navigation)是遠程導航詞頭縮寫的音譯。根據作用距離和信號體制的不同,有羅蘭A、羅蘭B、羅蘭C和羅蘭D。目前,羅蘭C的應用最為廣泛。需要說明的是,在羅蘭剛出現的時候,比當時所有的無線電導航手段作用距離都遠,人們高興的將它稱為遠程無線電導航系統。但衛星導航系統出現後,它已經不是最「遠程」的了,但名字仍然沿用以前的。羅蘭C是一種陸基、低頻、脈衝相位導航體制的中遠程精密無線電導航系統。其工作頻率是100kHz,較低的頻率允許地波沿地球表面曲面傳播較遠的距離,多脈衝允許接收機把天波與地波區分開來。

羅蘭C基本組成分為四大部分:地面設施、用戶設備、傳播媒介和應用方法。它的作用距離大,覆蓋面廣,導航、定位精度高,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地面設施包括形成臺鏈的一組發射臺、工作區監測站和臺鏈控制中心。一個臺鏈由若干發射臺組成,其中一個發射臺為主臺(圖中A點),其餘各臺為副臺(圖中B、C點)。發射臺發射無線電導航信號,工作區監測站和臺鏈控制中心則監測和控制信號,使信號滿足系統要求。用戶設備指各種導航接收機,用戶利用它們可以接收來自發射臺的導航信號,進而獲取他們需要的各種定位和導航信息。傳播媒介指無線電導航信號由發射臺到用戶接收機之間經過的地球表面和大氣條件,包括可能受到的各種自然和人為幹擾。應用方法包括為獲取定位信息所採用的幾何體制、使用信號形式以及接收機的信號處理技術等。羅蘭C是一種雙曲無線電導航系統,在工作區內如(P點)接收羅蘭臺鏈A、B的兩個發射臺的信號達到時間差(ΔD1),乘以電波傳播速度,可換算為距兩個臺的距離差值。具有相同距離差的點的軌跡是以發射臺為焦點的一條雙曲線。可把用戶位置確定到地球表面上某一條以兩個發射臺為焦點的雙曲線上。再利用另外兩個發射臺A、C的時間差(ΔD2),可把位置確定到另外一條雙曲線上。這樣,用戶的位置就確定到雙曲線的兩個交點上,根據對位置的大致估計可排除其中的一個,這樣,留下的一個交點即為用戶位置。羅蘭C不能確定高度,只能提供二維導航。應用領域包括:飛機航線導航、終端導航和非精密進場的航空應用、陸上載體定位和車輛自動調度管理方面的陸地應用、海上和空中交通管制應用、高精度區域差分應用、精密授時和與其它導航系統組合應用等。目前使用的羅蘭C導航系統作用距離可達2000公裡,定位精度優於300米。

從1945年到1974年,羅蘭僅由美、蘇兩個大國掌握,蘇聯建立了類似於羅蘭C的恰卡(Chayka)導航系統,後加拿大加入美國的羅蘭C應用體系,八十年代中期國際航空界正式啟用羅蘭C,隨後歐盟建立了多個羅蘭C臺鏈,日本、韓國、我國、印度也都相繼建了臺鏈。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共建成了30多個羅蘭C臺鏈。在陸基無線電導航系統中,羅蘭C的用戶是最多的,大多數是用於航海,也用作航空和陸上導航。雖然GPS的問世對羅蘭C的應用有較大影響,但羅蘭C具有它的獨到之處,不可能完全被GPS所取代;若把羅蘭C與GPS組合使用,則將在覆蓋範圍、實用性、完善性等方面得到改善。:羅蘭C採用100kHz單一的低頻,該頻率傳播距離遠、穩定性好,使羅蘭C具有作用距離遠的優點。

但羅蘭C無法覆蓋全球。美國對羅蘭C系統的長期需求評估是通過FAA 來進行的。FAA 向國會提出了2000萬美元的2001 年度的財政預算要求, 參眾兩院實際撥款2500萬美元。這種需求評估應該是基於兩點: 一是羅蘭C能否在技術性能和系統功能上成為GPS 的真正備用系統; 二是在GPS由於人為幹擾不能滿足民用用戶的某些需求的情況下, 能否提供技術支持。根據1999 年FRP 所提供的信息, 至1999 年北美羅蘭C 系統的海上用戶為50多萬,陸上用戶3 萬多, 航空用戶為10 萬多。從技術可用性方面而言, 羅蘭C系統在授時方面能提供至少1微秒的定時精度和較高的校頻精度,可以滿足需要高精度時間和頻率信息的用戶要求; 在導航方面, 它能滿足海上用戶的導航要求, 而陸上用戶可採用的導航參考系較多,所以羅蘭C能否在航空領域被更多用戶接受和認可, 就成為長期需求評估的主要方面。 在2001 年,美國相關政府部門將同相關大學測定在滿足可用性、準確度、完善性和連續性的技術要求的情況下,經過改造後的羅蘭C提供飛行著陸服務的能力。這個測試和相關的研究工作是以工程項目的形式來組織的。共有10個單位參與了該項目。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羅蘭C導航系統不會因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廣泛應用而淡出,相反由於衛星導航系統是星基導航, 而衛星距地面較高,衛星發射信號功率受到限制等因素, 使得衛星導航信號微弱, 易被幹擾。正是由於星基無線電導航和陸基無線電導航各有其優缺點, 並且各自獨立, 因此, 研究羅蘭C和衛星導航的優勢互補以及它們的組合應用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例如通過衛星導航系統對地面基站進行授時的這種偽隨機碼擴頻技術的應用是提高目前廣泛使用的羅蘭C無線電導航系統性能的有效技術途徑。幾種導航技術組合,能取長補短。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

在六十年代中期,美國海軍提出了「Timation」計劃,美國空軍提出了621B計劃,並付之實施。但在發射了數顆實驗衛星和進行了大量實驗後發現各自都還存在一些大的缺陷。所以在此背景下,1973年美國國防部決定發展各軍種都能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統(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並指定由空軍牽頭研製.在項目的實施中,參加的單位有美國空軍、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運輸隊、國防地圖測繪局、國防預研計劃局,以及一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澳大利亞。歷時20多年,耗資數百億美元,於1994年3月10日,24顆工作衛星全部進入預定軌道,GPS系統全面投入正常運行,技術性能達到了預期目的,其中粗碼(C/A碼)的定位精度到達20m,遠遠超過設計指標。GPS是現代科學的結晶,它的推廣應用有力地促進了人類社會進步。

GPS全球定位系統由空間系統、地面控制系統和用戶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其空間系統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備份衛星組成,分布在20200千米高的6個軌道平面上,運行周期12小時。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一時刻都能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地面控制系統負責衛星的測軌和運行控制。用戶系統為各種用途的GPS接收機,通過接收衛星廣播信號來獲取位置信息,該系統用戶數量可以是無限的。GPS全球定位系統是美國為軍事目的而建立的。1983年一架民用飛機在空中因被誤以為是敵軍飛機而遭擊落後,美國承諾GPS免費開放供民間使用。美國為軍用和民用安排了不同的頻段,並分別廣播了P碼和C/A碼兩種不同精度的位置信息。美國軍用GPS精度可達1米,而民用GPS理論精度只有10米左右。特別地,美國在90代中期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在民用衛星信號上加入了SA(Selective Availability),進行人為擾碼,這使得一般民用GPS接收機的精度只有100米左右。2000年5月2日,SA幹擾被取消,全球的民用GPS接收機的定位精度在一夜之間提高了許多,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獲得10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美國之所以停止執行SA政策,是由於美國軍方現已開發出新技術,可以隨時降低對美國存在威脅地區的民用GPS精度,所以這種高精度的GPS技術才得以向全球免費開放使用。受應用需求的刺激,民用GPS技術蓬勃發展,出現了DGPS(差分GPS)、WAAS(地面廣播站型態的修正技術)等技術,進一步提高民用GPS的應用精度。2005年,美國開始發射新一代GPS衛星,開始提供第二個民用波段。未來還將提供第三,第四民用波段。隨著可用波段的增加,新衛星陸續使用,GPS定位系統的精度和穩定性都比過去更理想,這必將大大拓展GPS應用與消費需求。此外新衛星也提供更優秀的軍用支持能力,但是這隻對美國軍方及其盟友有益。這使得世界其他大國不得不自行發展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隨著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洲的伽利略,中國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相繼組網成功已經呈現出四足鼎立的局面。

「格洛納斯」GLONASS是前蘇聯從8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與美國GPS系統相類似的衛星定位系統,覆蓋範圍包括全部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間,也由衛星星座、地面監測控制站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雖然「格洛納斯」系統的第一顆衛星早在1982年就已發射成功,但受蘇聯解體影響,整個系統發展緩慢。直到1995年,俄羅斯耗資30多億美元,才完成了GLONASS導航衛星星座的組網工作。此衛星網絡由俄羅斯國防部控制。GLONASS系統由24顆衛星組成,原理和方案都與GPS類似,不過,其24顆衛星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這3個軌道平面兩兩相隔120°,同平面內的衛星之間相隔45°。每顆衛星都在19100千米高、64.8°傾角的軌道上運行,軌道周期為11小時15分鐘。地面控制部分全部都在俄羅斯領土境內。俄羅斯自稱,多功能的GLONASS系統定位精度可達1米,速度誤差僅為15釐米/秒。如果需要,該系統還可用來為精確打擊武器制導。俄羅斯對GLONASS系統採用了軍民合用、不加密的開放政策。GLONASS一開始就沒有加SA幹擾,所以其民用精度優於加SA的GPS。不過,GLONASS應用普及情況則遠不及GPS,這主要是俄羅斯並沒有開發民用市場。另外,GLONASS衛星平均在軌壽命較短,由於俄羅斯航天局經費困難,無力補網,導致軌道衛星不能獨立組網,只能與GPS聯合使用。致使實用精度大大下降。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對俄羅斯產生了相當大的震動,迫使俄羅斯領導層再次對太空的軍事用途重視起來。普京總統曾強調,出於國家安全戰略的考慮,俄羅斯應該使用本國的「格魯納斯」系統,而非美國的GPS或者是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俄羅斯正在著手GLONASS系統的現代化改進工作,新一代「GLONASS-M」型導航衛星已陸續投入發射,開始使用。日前俄羅斯官方宣布,從2007年起,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將全面啟動民用商業服務計劃,「格洛納斯」系統為俄羅斯公民提供不限制精度的導航定位服務,將有助於促進民用衛星導航市場的發展。為「格洛納斯」帶來新的生機,軍轉民計劃有望使GLONASS獲得新的生機。2005年,「格洛納斯」系統實際在軌衛星達17顆,到2007年底,「格洛納斯」系統將覆蓋整個俄羅斯,屆時該系統衛星總數將增加到18顆;而到2009年末,該系統衛星總數將增加到24顆,真正實現全球定位導航。GLONASS系統將具備與美國GPS系統相抗衡的實力。

組合導航

B1B是一種用於高速,低高度突防任務的轟炸機,其也擁有較小的雷達橫截面。冷戰結束以後,作為消減戰略武器的一項,B1B不再承擔核作戰任務,因此美國的B1B現在不屬於戰略核武器。B1B採用NAS-21星光-慣性導航系統,當戰場上空雲層覆蓋率高達95%時,該系統仍然能高效率的工作。NAS-21可與都卜勒、塔康、GPS、地面成像雷達、高度表以及飛彈系統相銜接。在完成空中或地面對準後,星光-慣性的定位精度為10小時內優於305米;無星光跟蹤時的純慣性精度則是1852米。另外更先進的具有抗輻射能力的NAS-27星光-慣性系統也在研製中……。

組合導航技術是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導航系統所提供的導航信息,通過融合處理獲取最佳導航信息的導航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組合導航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現代控制理論、數據處理技術、最優估計等為組合導航技術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處理工具;全球定位系統(GPS)、合成孔徑雷達(SAR)、天文導航系統(CNS)、慣性導航系統(INS)等導航技術則為組合導航技術提供了多樣的組合方式。純慣性導航系統由於存在陀螺漂移等誤差因素,其導航誤差隨時間積累。雖然近年來慣性器件和系統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在高精度、遠程、長航時的導航應用中,慣導系統仍然需要外部信息源來校正其隨時間增長的誤差。星光導航系統屬於環境敏感導航系統,利用對星體的觀測,根據星體在天空中固有的運動規律來確定飛行載體在空間的運動參數。星光導航的突出優點是自主性強、隱蔽性好、精度高、無姿態累積誤差等。慣性/星光組合導航系統將星光導航與慣性導航組合,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利用星敏感器提供的高精度姿態信息對慣導系統進行校正,並對慣性器件的漂移進行補償,從而實現高精度導航,特別適用於遠程、長航時的飛行器,如長航時無人機、超/高超聲速飛行器、空天往返飛行器、近地空間飛行器等應用領域。對於飛行器機動發射尤其是水下發射,慣性/星光組合導航系統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在機動發射或水下發射時,由於作戰條件的限制,初始定位瞄準難以精確,也難以確切知道發射點的位置,這些因素將給導航系統帶來初始條件誤差,如初始定位誤差、初始調平誤差、初始瞄準誤差等。採用慣性/星光組合導航系統,可在發射前進行快速粗略對準與調平,在飛行中再利用星敏感器進行修正,如再與發射時間聯繫起來,就能確定出發射點的經緯度,由於慣性/星光組合系統具有這種優點,特別適用於機動發射或水下發射的遠程巡航或者彈道飛彈。

對於遠程彈道飛彈,慣性/星光組合導航系統不僅可以用於彈頭分離後的中段導航,還可用於再入段的末制導來修正風的影響。慣性/星光組合導航系統也特別適用於跨海飛行的飛行器。對於跨海飛行的飛行器,海上往往缺乏特徵明顯的導航參照物,而星光導航系統是利用星體的天然輻射作為導航的信息源,特別適用於海上定位。

慣性/星光組合導航作為一種新興的組合導航技術,在國內外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得到了飛速發展。該技術以其特有的優越性必將在導航領域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星敏感器是以恆星為參照系,以星空為工作對象的高精度空間姿態測量裝置,是精度最高的天體敏感器。對於慣性/星光組合導航系統而言,星敏感器的技術水平是制約其發展與應用的關鍵。星敏感器的研究發展與應用已歷經半個多世紀,隨著新材料、新器件的出現和工藝技術的進步,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應用領域日益廣泛的新型星敏感器不斷推出。星敏感器的空間適用性好,傳統上多用於衛星的定姿。因此空間飛行器用星敏感器技術發展相對比較成熟,代表了這一技術的最高水平。

基於CCD圖像傳感器的星敏感器

電荷耦合器件(CCD)體積小、質量輕、功耗低、耐衝擊、可靠性高、像元尺寸及位置固定、對磁場不敏感,特別適合空間應用需要。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率先研發出基於CCD的星敏感器後,CCD一直作為主流的圖像傳感器應用於星敏感器。

德國耶那(Jena2Optronik)公司的第一款星敏感器是ASTRO1,於1984年研製成功,並於1989年應用於MIR(和平)空間站上。除了美、德以外法國的SODERN公司、丹麥技術大學 (DTU)、義大利伽利略公司、美國Ball公司、英國薩裡(SSTL)公司、俄國空間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在星敏感器研發領域都處於領先的地位。前些日子我國也報導了高精度CCD傳感器的巨大突破,這將有著非凡的意義。

基於CMOSAPS的星敏感器

有源型CMOS圖像傳感器,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噴氣動力實驗室(JPL)研發的一種CMOS圖像傳感器。與CCD星敏感器相比,APS星敏感器具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為:

1)較寬的視場(20°×20° )。大的視場有更多的較亮的導航星,星敏感器星等閾值可以降低、光學部分的質量減輕、導航星表的容量減少。

2)採用CMOSAPS圖像傳感器。CMOS圖像傳感器把光敏陣列、驅動和控制電路、模擬信號處理電路、存儲器、A/D轉換器、全數字接口電路等完全集成在一起,實現單晶片數字成像系統,並且是單電壓電源供電,它具有極低的功耗、數據可重複性讀出方式,減少了系統噪聲。

3)CMOSAPS圖像傳感器具有隨機窗口讀取能力,這種能力簡化了接口,使系統小型化。

4)單片ASIC(特殊用途集成電路)集成了星敏感器所有功能,晶片集成了I2C總線接口、快速的像心提取邏輯、微處理器、存儲器等等,使星敏感器的體積減小、功耗降低。5)CMOSAPS星敏感器硬體系統得以簡化,避免了電荷轉移效率的限制,具有更好的抗輻射能力。

6)由於像元結構集成了多個功能電晶體的原因,CMOS圖像傳感器暗電流、固定模式噪聲和響應不均勻性較高,並且較低的填充率直接影響亞像元插分精度。

為了研製更小型、更低功耗 的星敏感器產品,國際上的主要星敏感器供應商都在積極研究基於CMOS圖像傳感器的星敏感器及其相關技術,並已經取得實用化的成果。

導航仿真系統(NavigationSimulationSystem,NSS)

B2是一款可攜帶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的隱身戰略轟炸機,B2導航子系統NSS是一種複雜的多傳感器系統,它包括調諧轉子陀螺慣導系統,雷射陀螺慣導系統和星光-慣性導航系統,以及來自合成孔徑雷達系統的位置和輔助。NSS還能用GPS信息修正。此外還結合了一種進一步提高NSS性能的重力補償算法。NSS的設計滿足用戶對精確,遠程、自主導航的需求,即遠程轟炸機任務要求在一個長周期內提供精確導航信息。在這點上B2和B52,B1B一樣,它們都要求低漂移率的系統,慣性系統都將周期性地用雷達的速度和位置來修正。但是由於B2需要突防敵人的領土,所以它不希望由於雷達修正而輻射射頻能量,為此NSS包含有一個星光跟蹤器,它極大地改進了長期未被修正的導航精度。在B2任務的武器投放階段,星光跟蹤器顯著地減少或消除了對雷達修正的需求。

衛星導航系統涵蓋空間部分、運行控制部分和用戶終端部分,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及其內部接口關係異常複雜,涉及多學科專業領域知識,是一項規模龐大、結構複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有必要利用現代計算機仿真與實驗技術,建立能夠較真實地反映衛星導航系統工作原理及運行機制的系統模型,集成現有的各種衛星導航系統分析支持工具與設備,構建導航仿真系統,產生和復現衛星導航系統行為、功能和性能,以支持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論證與分析工作。NSS支持定位測速授時體制實驗、地球靜止軌道(GEO)精密定軌實驗、傾斜地球同步軌道/中軌地球軌道(IGSO/MEO)精密定軌實驗、電離層仿真評估實驗、鐘差預報評估實驗、對流層仿真評估實驗、時間同步體制驗證實驗等諸多實驗任務。各實驗任務的實現軟體由不同領域的不同科研單位開發。各單位採用的程式語言不盡相同,用戶界面風格各異,若不採用某種方法集成各個軟體模塊,實驗分析人員不得不頻繁地在各個軟體之間切換。因此適合NSS的軟體集成方法,為實驗分析人員提供一致的新建實驗嚮導、實驗配置環境、仿真運行管理服務、仿真結果分析與可視化顯示功能,是仿真實驗系統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打擊ISIS的軍事行動逐漸加大,ISIS終會被消滅。然而俄羅斯所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的壓力卻並不會隨之消除。事情如何發展人們很難預測,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普京必然會用敵人對待自己的同等方式去回擊敵人。當下俄羅斯已經向世界宣布了美國人能做到的,俄羅斯人也能做到……。(文/奮鬥小馬)

更多精彩原創作品請關注鼎盛論壇微信公眾號:top81bbs

相關焦點

  • 俄在遠東組建重型轟炸機師箭指美日
    去年俄組建了第22重型轟炸機航空師,包括圖-160轟炸機、圖-95MS轟炸機和圖-22M3轟炸機等先進轟炸機型,但主要部署在歐洲方向。這次組建的這個重型轟炸機航空師,其規模比前一個略小,配備包括圖-95MS轟炸機和圖-22M3轟炸機,但沒有圖-160轟炸機。
  • 轟炸美利堅,日本六發巨獸G10N「富士山」重型戰略轟炸機
    想要翻盤重新佔據戰爭初期有利態度,對於德國、日本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前者以閃電戰快速取得歐洲戰場優勢,但卻在蘇聯連遭敗績退守本土。後者憑藉航母以及戰術應用的突然性,在珍珠港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打了個落花流水,獨霸太平洋沒多久就被發揮出戰爭潛能的美國一路錘回本土。
  • 圖-160:我加油門,一般戰鬥機根本追不上我
    作為一種大型飛機,圖-160因重量而難以具有比擬小型飛機的推重比指標,其0.37的推重比使得該機加速性能相比於小型飛機較弱,因此在同樣從高亞音速加速到超音速過程中,圖-160所需時間並不佔優勢,這種情況下戰鬥機追逐圖-160不是什麼難事。
  • 俄羅斯空天軍壁紙(1)—圖160「白天鵝」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俄羅斯圖- 160型「白天鵝」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於1970年代設計的有史以來最大和最重的飛行速度在2馬赫以上超音速軍用飛機,1987年開始服役,是最後一種為蘇聯設計的戰略轟炸機。截至2016年,俄羅斯空軍遠程轟炸航空兵至少裝備有16架圖-160,自2000年代早期以來一直在升級電子系統。
  • 圖-160和B-1B轟炸機有何區別?外形相似但能力差異顯著
    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只要一國有任何軍備開發計劃,另一國就會立馬跟進,在這種模式下,兩國不僅研製出了一系列互相制衡的軍事裝備,有些武器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認錯,比如俄國的圖-160「白天鵝」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和美國羅克韋爾研製的B-1B「槍騎兵」
  • 圖160開啟全後掠飛行模式,迅速甩開F35三次
    只是,這一次,俄軍戰略轟炸機並沒有讓西方戰機得意太久,據稱,在F35伴飛俄軍圖160戰略轟炸機編隊不久,圖160戰略轟炸機就開啟全後掠飛行模式,並迅速甩開F35戰機,脫離F35戰機飛行員的視野範圍,而且,據稱這樣的「戲弄」發生了三次。而藉此,俄羅斯也再次向西方展示了自己的戰略轟炸能力、戰略突防能力,並狠狠地羞辱了F35戰機一把。
  • 俄軍接收2架現代化版圖-160,最大速度超2馬赫
    據俄衛星通訊社報導,近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消息稱,俄羅斯已經接收了2架經過現代化改裝的圖-160M轟炸機。據悉基於俄羅斯空軍的現狀,俄計劃將庫存的15架圖-160轟炸機逐步進行現代化改造,新的圖-160M轟炸機將會提高信息化程度,安裝新型慣性導航系統和發動機控制系統。
  • 轟6駛進歐洲,與俄展開「地毯式轟炸」,西方:已非20年前
    和航空母艦一樣,戰略轟炸機也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這是一種專門執行戰略任務的遠程轟炸機,是一個國家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轟炸機既可以攜帶常規炸彈,也能攜帶核彈;既可以近距離投放核彈,也可以在遠距離發射巡航飛彈,進行防區外打擊,同時具備戰術、戰略轟炸的能力。
  • 圖160波羅的海航行,4國戰機緊急起飛
    對於俄羅斯也自由飛行很多人都非常的驚奇,畢竟俄羅斯對待一些國際問題都是比較隱忍的,而這一次他們派出的圖160在波羅的海航行,讓北約國家瞬間提心弔膽,4國戰機緊急起飛。圖160是俄羅斯最先進的,能夠洲際飛行的戰略級轟炸機。它的存在意義不亞於核動力航母,屬於威懾力武器。
  • 怎樣靠譜地環遊世界?
    精簡一點來說,他的主要活動範圍是英國——歐洲各國——亞洲(中國香港、上海、韓國)——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英國,所去主要是四個大洲的部分著名國家,也在當年被廣泛認同為「環遊世界」。所以可以看出,環遊世界不必到每一個國家都去,如果線路上能夠繞地球一圈,或者去過幾個大洲比較有名的城市,自稱「環遊世界」應當也不為過。
  • 解放軍182天實彈轟炸演習 禁區地形與臺灣最高指揮所高度相似
    近日,中國空軍駐安徽宿松縣部隊與當地政府聯合發出通告:空軍自3月3日至8月31日在大官湖靶區進行為期182天的晝夜間高空實彈訓練,主要在以黃金咀靶標為中心、半徑3公裡的圓形區域內以及以孔家咀靶標為中心、半徑3公裡的圓形區域內,實施飛機實彈轟炸。
  • 圖-160轟炸機的數量將迎來激增,專家:將使美國處於不安狀態
    圖為俄羅斯飛彈試射據俄羅斯國防部最近公布的消息,攜帶巡航飛彈的圖-16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數量將在不久迎來激增。根據公告,在未來7年內,俄羅斯空軍部隊計劃清單中的 圖-160轟炸機數量將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
  • 專為轟炸我國內陸而生,產自三菱,二戰日本速度最快戰鬥機Ki-83
    侵華戰爭開始後,在戰局的不斷推進下,日本開始憑藉壓倒性的空中優勢對我國內陸城市開展無差別轟炸;在中國空軍和蘇聯志願援華抗日空軍聯隊的攔截下,日軍的轟炸機編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失,日本陸軍開始尋求一款可以為轟炸機遠程護航,為轟炸我國內陸地區的轟炸機提供制空保護的遠程高速戰鬥機;同時尋找比即將服役的Ki-46偵察機性能更好的替代品。
  • 美軍B1B轟炸機飛越北極點,赴歐遠程拉練
    美軍B1B轟炸機飛越北極赴歐「遠程拉練」。美軍方稱,在日後的衝突中,北極是從北美前往歐洲的最佳航線之一,因此要確保轟炸機飛行員熟悉航線和行動環境。此舉被認為是制衡俄羅斯的新策略。綜合美國合眾國際社(UPI)、美國空軍官網等報導,美軍周三(9月30日)發布消息稱,B1B上周五(9月25日)執行了一場長達16小時、飛行距離6100海裡(約合11297公裡)的轟炸機特遣隊任務。
  •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的未來在哪?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歐洲人早在1999年就由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牽頭開始籌劃歐洲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不過由於財政的拮据以及美國的壓力,歐洲各國直到2003年5月才就第一階段計劃達成一致。彼時資金捉襟見肘的歐洲人為了確保伽利略計劃的融資,便在2003年9月吸納中國進入該計劃以換取2.3億歐元的投資。
  • 示波器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參數
    示波器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參數 ZLG致遠電子 發表於 2015-07-09 11:10:45   所有示波器在模擬通道與數字轉換過程中都會產生垂直噪聲,這是不可避免的
  • 中國北鬥導航發展的背後故事——向科學致敬
    為什麼華為頻頻受限,而我們地北鬥系統卻無人敢指手畫腳,因為北鬥地核心零部件已經實現了100%地國產化,而這背後是八萬名科學家長達20年地披荊斬棘。2000年,北鬥一號首批兩顆衛星發射成功,兩年後,第三顆衛星升空,北鬥完成了第一階段目標,中國成為了第三個擁有自主導航系統地國家,而做到這些,北鬥僅用了GPS研發時間地1/3,資金地1/40,讓世界驚嘆,但導航系統最關鍵地是精準度
  • 如果二戰德軍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戰略轟炸的威力無疑是巨大的。二戰盟國對德國、日本的戰略轟炸,就是它們最後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