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2納米晶片有望為中國科學院「破冰」

2020-12-03 中國荷都網

原標題:中國製造的2納米晶片有望「破冰」。中科院向公眾宣布,中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垂直納米環形柵電晶體,被認為是2納米及以下技術的主要技術候選。這意味著,在這項技術成熟後,國內2納米晶片有望成功「破冰」

目前,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是7納米的EUV工藝。華為的麒麟990 5G晶片更加出名,內置了100多億個電晶體。麒麟990將首次將5G數據機集成到SoC中,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集成5G Soc。它確實在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也是國內晶片的裡程碑。

繼華為之後,中國科學院開發了一種新型電晶體——堆疊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用於2納米及以下工藝。據報導,早在2016年,官員們就開始對此類技術進行相關研究。歷經重重困難,中國科學院獲得了世界第一名,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具有自對準柵極的疊層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

同時,該專利還獲得了幾項發明專利的授權。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這種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被認為是2納米以下工藝的主要技術候選,這可能會極大地推動國內晶片的製造。現在,在美國企業的壓力下,國內企業已經成為推動自我控制的主流意識,市場空間將進一步開放。人們相信,在5年內,技術將取得全面突破。切斷華為的技術供應將是中國整體晶片研發的一個裡程碑。中國將不再過分依賴美國提供的相關晶片和技術。

發展晶片不能幻想「彎道超車」 國產 CPU 強調建立自主生態

「核心技術的發展需要龔玉移山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作風。不要幻想在拐角處超車。」國內中央處理器製造商龍芯中科董事長胡魏武指出,高複雜性系統的能力建設需要30年的周期,這不能避免許多輪的反覆試驗,也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龍芯、神威、趙信、騰飛都是「中國核心」的代表企業。12月24日,龍芯使用28納米工藝發布了新一代通用中央處理器產品3A4000/3B4000。胡魏武表示,3A4000通用處理性能相當於AMD的28納米最終產品「挖掘機」處理器。在此基礎上,龍芯公司明年將採用12納米技術推出4核3A5000和16核3C5000。它的主頻將增加到2.5千兆赫以上,一般處理性能將達到當時AMD的水平。

龍芯中科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資成立,致力於龍芯處理器研發成果的產業化。公司致力於龍芯中央處理器系列的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其主要產品包括用於工業應用的專用小型處理器、用於工業控制和終端應用的中型處理器以及用於桌面和伺服器應用的大型處理器。目前,其客戶主要是黨、政府和軍工企業。

從基本可用到好用

「核心技術的發展需要龔玉移山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作風。不要幻想在拐角處超車。」國內中央處理器製造商龍芯中科董事長胡魏武指出,高複雜性系統的能力建設需要30年的周期,這不能避免許多輪的反覆試驗,也不能指望一步到位。

英特爾和AMD等主要國際工廠幾乎壟斷了CPU消費水平和企業市場。國內中央處理器的主要客戶是黨、政府和軍隊。然而,華為事件後,供應鏈安全成為所有企業都不能忽視的問題,國內晶片企業可能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儘管與英特爾和AMD仍有許多差距,但國內的CPU製造商正在技術和生態方面「彌補教訓」。平安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騰飛、龍芯、申威、趙信和海斯等主要製造商已經在各自領域設計出了高度自治和控制的CPU。普羅迪

在技術方面,胡魏武指出,通過在市場上的反覆試驗,龍芯意識到中國CPU和外國CPU的主要區別在於一般的處理性能,而不是特殊的處理性能。同時,單個內核的性能不足,這一問題不能僅通過疊加內核來解決。設計能力不足,不能僅僅依靠技術。因此,龍芯希望通過優化設計來提高單核的整體加工性能。發布的產品基本上完成了「補課」。他也不怕,目前發布的產品技術不先進,功耗太高,DDR4內存頻率不夠高。

除了技術,生態是制約國內中央處理器發展的重要因素。業內許多人表示,只有進入應用程式並繼續迭代,電子產品才能不斷改進。中國半導體工業協會副主席於燮康多次表示,「中國集成電路工業的發展必須以應用為先導,推動底層。」

打造獨立的生態

胡魏武說,缺乏豐富的應用程式和匹配的行業已經成為自主CPU和作業系統發展的下一個瓶頸。過去,中國的信息化應用主要建立在Wintel和AA(ARM安卓)等國外系統以及中央處理器、GPU、網絡等產業鏈上。不夠。因此,在未來,中央處理器和應用軟硬體企業應該相互面對。

龍芯中國副總裁張戈表示,龍芯的合作夥伴已經增加到近1000家,下遊龍芯開發商的數量已經達到數萬家,已經應用在政府管理、安全、金融、能源、交通和教育等各種應用場景中。龍芯晶片的出貨量將在2019年超過50萬。

同一天,臺式機、筆記本電腦、一體機、伺服器、雲終端、網絡安全設備、工控電腦等基於龍芯晶片的產品也在產業鏈下遊發布,包括聯想、中科曙光、浪潮、同方和超越數控。

從事網絡信息安全的韋斯頓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忠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韋斯頓和龍芯之間的合作,通過韋斯頓獨立開發的高性能嵌入式安全SE,將安全性和可信度融入到龍芯處理器晶片的設計中,這比傳統的只在處理器內核外增加安全性和可信度模塊的中央處理器更安全。在市場推廣方面,商業大眾市場由龍芯(Godson)推動,而對安全要求較高的客戶由韋斯頓(Weston)帶領,通過定製實現「安全授權」。此外,韋斯頓還開發了基於龍芯的完整的安全機器、安全中間件和各種安全應用。

胡魏武指出,中國信息產業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獨立於Wintel和ARM安卓系統的第三個生態系統。為此,龍芯提供開源基本作業系統,支持下遊作業系統企業、成套設備企業和解決方案企業推出產品作業系統。

曾領導並參與中國第一代作業系統研發的萬裡紅董事長李磊告訴記者,國內作業系統的主要客戶仍然是黨和政府。「沒有用戶,技術就無法迭代,軟體在未來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用戶真正關心的是最終體驗。坦率地說,他們正在處理軟體。蘋果是一款運行良好、流暢且有良好體驗的軟體。」他認為,國內晶片和作業系統在辦公領域已經成熟,在用戶體驗方面沒有差距,但在金融、遊戲和其他業務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但總體而言差距正在縮小。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突然宣布:2nm晶片技術有望「破冰」,國產晶片正式超車
    隨著電子產品市場的需求急劇上升,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質量和i性格也要求的越來越嚴格,而晶片就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存在,不僅是電子產品,高科技技術都離不了晶片的身影,他就像一顆大腦,左右著每臺機器的運轉,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計算算法,晶片的工藝高低對於電子產品的性能氣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科院最新突破,2納米晶片成功破冰,高通這次慌了?
    中科院最新突破,2納米晶片成功破冰,技術贏得突破性進展,堪稱全球首創,屆時14納米生產線首次公開,高通這次慌了?在我國光刻機一直是個屏障,也是對我國科技發展非常關心的網友一直關心的一個問題,而之前在荷蘭購買的光刻機,也因總總原因一直沒有交付,彼時我國中芯國際要想在納米晶片上有新的進展必須要用到光刻機,這怎麼辦?如果沒有光刻機,中國納米半導體的發展就相應地會受到阻礙,這是誰都不想得到的結果。
  • 中國科學院2nm晶片成功「破冰」,對國產晶片更有信心
    晶片行業一直是技術不斷進步的關鍵,如果可以在這一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將會有很多舉措。中國一直有一些弊端,因為它在這方面無法取得很大的進步。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依賴國外技術,由於在更多地區幾乎沒有突破,因此更加被動。
  •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
    在那些先進的晶片量產出來之前,有一個好消息還是要和大家說一說的,我國中科院已經使得2納米的晶片技術成功破冰,國產芯未來可期。那為什麼說中科院他們研發出新型電晶體以後就是2納米晶片的破冰呢?其實是很簡單的這一款電晶體他對於未來2納米晶片的研製工藝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中國研發出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對研製2nm晶片有著重要作用
    世界上晶片的研究我們都知道,他並不簡單,所以他就想取得的突破也只是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等到我國晶片的各大技術都突破的時候,或許我們就能夠將先進的晶片量產出來了。在那些先進的晶片量產出來之前,有一個好消息還是要和大家說一說的,我國中科院已經使得2納米的晶片技術成功破冰,國產芯未來可期。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隨著西方對於國產科技的打壓限制,我國的整體晶片製造技術依舊被卡住脖子,即便我國科技已能設計出高端晶片的存在,但是在晶片的製造、設備、材料等,國內依舊是處於不完善的地步,這也導致了不論是生產設備、技術方面都被西方完完全全的限制著。相信不少人都清楚,目前的晶片製造所使用的都是矽基技術。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相信不少人都清楚,目前的晶片製造所使用的都是矽基技術。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要知道,碳基半導體技術相比矽基技術能夠更有效處理數據、能耗低,可以實現更加精細的納米製程晶片。碳基半導體技術一直由張志勇教授領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帶領團隊合作,並且研發突破該技術性限制,一旦實現,對於全球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 國際晶片巨頭出手,3納米製程工藝將迎破冰,連臺積電都意想不到
    臺積電作為國產企業,所以在一些資金以及技術投入上會有更多的支持,但是三星不一樣,因此這兩家企業在發展途中差距也會逐漸明顯,在這樣的發展旅程當中,三星也更渴望一些好的成效。,這讓他們有著其他方面的一些心思,現在各個企業都在致力於5納米晶片的研製,臺積電也並不例外,但是想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需要的時間可能還是比較長的。
  •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 2020國產晶片市場發展前景趨勢...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在巨大外部壓力下,自力更生、構建國產化的半導體產業鏈成為必然。近來有消息稱上海微電子即將於2021年交付首臺國產的28nm光刻機。
  • 國產晶片迎來突破,14納米晶片開始量產,不再懼怕制裁
    憑據媒體日前報導,經中邦本土晶片生產廠中芯國外揭露,其曾經完成了14納米晶片的量產,且良率等環節數值在國外上曾經處於前線。對此很多網友顯露,看來美國憂愁的工作或是產生了。此前美國制裁中國,即是有望中國企業無晶片可用,現在中國在這一平臺曾經獲得了衝破,即便美國連續制裁,也將沒有多大的好處。
  • 中科院攻破2納米晶片技術,為晶片領域打下基礎
    打開APP 中科院攻破2納米晶片技術,為晶片領域打下基礎 Science鋒芒 發表於 2020-03-03 15:37:08
  • 中國有望晶片技術彎道超車?碳基晶片有望超過矽基晶片?
    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了強大的晶片設計能力,但是無奈目前的主流晶片生產工序和技術掌握在歐美。難道我們除了盡力&34;之外沒有其他路徑了嗎?其實除了&34;之外,還有一個方式可以突破技術封鎖,那就是&34;。目前中國在這條賽道上已經是站在了第一梯隊,那就是碳基晶片領域。
  • 我們中科院發明了2納米的高端晶片
    2020年9月15日,華為晶片現在斷供,美國科技卻無法抵擋炎黃子孫前進的力量,國外供應商失去華為就失去一份收益,美國科技不僅制裁華為晶片,還制裁安卓GMS套件,這項計劃使華為更艱難,請國人需要做好高通晶片專利費與國產手機價格上漲的最壞打算,雖然造晶片是件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苦中有甜
  • 比晶片還重要!美國壟斷95%的份額,華為成「破冰」急先鋒!
    導讀:比晶片還重要!美國壟斷95%的份額,華為成「破冰」急先鋒!雖然說半導體晶片是一個「卡脖子」的技術,研發和生產國產晶片非常的重要,但是眼下還有一個領域的發展甚至比晶片還要重要,美國科技企業在這一領域「壟斷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這一領域就是作業系統領域,無論是對於電腦而言,還是對於智慧型手機而言,作業系統無疑是都是靈魂,沒有了系統那麼我們的手機和電腦自然也是無法開機運行的,直接就是一堆廢銅爛鐵!
  • 中科院院士表態,國產晶片有望「直道」超車,新技術成國之利器
    中美摩擦的加劇,使得實現國產晶片安全越來越重要。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晶片技術整體產業鏈仍被「卡脖子」。從晶片材料、設備、設計、製造等方面,我國都有著諸多的不足,使得我國實現彎道超車不是一件易事。不過,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的消息,為我國晶片產業帶來了希望。
  • 5納米晶片國產化?為之喝彩但別被誤導!
    起步晚,底子薄,造成了民用領域的國產晶片製造很長時間以來都處於一種落後的狀態。而紫光國芯的DDR4內存晶片更是很快就將面市。但說到晶片製造就不能不提到光刻與蝕刻這兩個關鍵的工藝,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晶片工藝已經進入了7納米製程,甚至5納米製程,但是光刻、蝕刻作為晶片生產的最關鍵步驟,技術要求非常之高,頂尖的光刻機、蝕刻機的生產與製造都集中在荷蘭ASML等幾家大公司。
  • 中科院再立大功,攻破2納米晶片關鍵技術,令世界驚嘆
    近日中國科學院已經攻克了2納米晶片的關鍵技術,之後實現量產也只是時間問題了,現在我們國家已經突破了14納米晶片生產線的難題,之後2納米級晶片的量產也將實現。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人類在電子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而電子領域是離不開技術支持的,也是最難突破的一個領域。想要在這方面有所成果,必須有著雄厚的資金和高科技研究人員的支持。
  • 5納米光刻機或將拋棄,石墨烯晶片迎來突破,性能是矽基晶片10倍
    目前晶片製造的實力來看,暫期國內還沒有哪個公司可以具備麒麟1000處理器,華為在後續的手機配置上很有可能選擇聯發科晶片來替代麒麟處理器。麒麟1000處理器採用臺積電5納米工藝打造,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相比上一代麒麟990,麒麟1000在電晶體數量方面更上一層樓,有望做到全球集成度第一。
  • 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聯手任正非,為麒麟晶片做後盾
    臺積電作為行業大牛,近十年在製程工藝遠遠引領行業,其7納米與5納米等製程更領先三星半年以上量產。2019年,臺積電營收346.3億美元。全球超過60%晶片,都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值得一提是,中芯國際創辦人、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還與臺積電張忠謀有過一段公案。雙方多次對簿公堂,張汝京是張忠謀在德州儀器時的上級。而張汝京的企業則被張忠謀收購,才來到內地創辦了中芯國際。
  • 國內晶片「破冰」?這兩項重大突破背後,它們功不可沒
    並且目前電子設備主要的核心單元都與半導體晶片緊密關聯。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國內半導體晶片行業也蓬勃發展。有數據顯示,僅在去年,我國半導體材料市場的銷售額便達到了86.9億美元,銷售規模位居全球第三。半導體晶片的誕生,分為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裝等多個環節。在晶片設計方面,我國企業已經走在了全球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