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在巨大外部壓力下,自力更生、構建國產化的半導體產業鏈成為必然。近來有消息稱上海微電子即將於2021年交付首臺國產的28nm光刻機。
28nm製程工藝相比5nm、7nm還相差甚遠,但實際上作為成熟製程與先進位程的分界點,28nm除了對功耗、尺寸要求比較苛刻的手機、電腦晶片,已能滿足當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需求,像是物聯網、家電、通信、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工業製造。
從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分布,包括我國每年進口的3000億美元晶片中也可以看到,28nm以上製程才是主流。這意味著一旦完全掌握28nm晶片製造技術,我們很大程度上就能滿足國內發展所需。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0-2025年晶片市場投資機會及企業IPO上市環境綜合評估報告》分析:
2020國產晶片市場投資機會及前景分析
目前,在美國修改出口管制規則背景下,令國內半導體產業對於國產化設備和材料的訴求亦節節攀升,極大地激發了上遊中國半導體公司的開發動力。另一方面,政府正大力推進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程度,給出不少利好政策。
8月4日,國務院發布《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線寬小於28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國家鼓勵的65納米(含)且經營期15年以上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項目,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減半徵收。
同時,資本大量湧入半導體產業。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資本對晶片產業的投資情況,同比呈近10倍增長,環比增長65%,一些公司甚至在創業早期階段就獲得了10億元以上的投資。據智東西不完整統計,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到7月23日,我國一級市場的半導體投融資交易事件為77起,已公開交易總額達267億人民幣,共有72家半導體公司獲投。
中芯國際7月份科創板上市時,也引得大量機構和戰略投資者參與。此外,中國公司亦持積極招募吸納人才,《日經亞洲評論》8月報導稱,自去年以來,兩家政府支持的晶片製造商已從臺積電聘請了100多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經理。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緊密分工協作,早已形成晶片設計、代工製造、設備供應垂直分工的專業合作模式。主要晶片設計公司集中在美國、中國、歐洲、新加坡、日本、中國臺灣,晶片生產製造主要集中在中國、韓國、日本、歐洲、新加坡、中國臺灣,相互依存,高度依賴。全球各個晶片代工廠廣泛使用來自不同國家的晶片製造設備,其中部分設備需要依賴美國。
美國的做法破壞了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礎,並對國際半導體產業造成了嚴重傷害,國外亦有大量理智的機構和人士對此作出了批評,呼喚再啟合作。據日媒報導,對華為的禁令可能會導致日本企業損失高達1萬億日元;美國半導體協會和國際半導體協會也對美國政府的做法表示了擔憂,因為這也對美國企業的晶片銷售造成了巨大的限制。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14億人口市場的強勁需求下,國內晶片產業上下遊的國產化進程正在不斷提速,特別是28nm國內產業鏈經過1-2年的努力就有望成熟,從而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想了解更詳實的晶片行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出版的《2020-2025年晶片市場投資機會及企業IPO上市環境綜合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