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探索月球神秘的往事!
太陽系中能夠長期獨佔一個節日的成員,恐怕非月亮莫屬了,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期間,你有沒有去欣賞明月清輝的美景呢?
圖片來源 hippopx
月亮,自古以來就承載了我們的無數美好想像,「小時不識月」的懵懂,「嫦娥應悔偷靈藥」的感傷,「月上柳梢頭」的柔情,「秦時明月漢時關」的蒼涼……
以這些對月亮的翩翩浮想為起點,我們對月球的探索不斷向前。
據記載,明朝有個名叫萬戶的官員,他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希望能利用火箭的推力飛向天際。
雖說他的試驗以自己摔得粉身碎骨告終,但利用火箭飛天的構想令人讚嘆。為了紀念萬戶的創舉,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圖片來源 sohu
今天,我們送往月球的各種探測器,無一不是藉助了運載火箭的力量,可見萬戶當初的構想多麼富有想像力。
我們對月亮的科學認識與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的研究密不可分,1609年,伽利略將望遠鏡瞄準了月球,他發現月球表面崎嶇不平,並不像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完美的球形。
伽利略繪製的月相變化圖(左)和伽利略製作的望遠鏡(右),圖片來源 chinadaily
現在,月球表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撞擊坑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但伽利略當時的發現無疑顛覆了人們長期以來的觀念,以至於他的研究不但遭到宗教勢力的抨擊,甚至連主流學者也不認可。
月球表面並不平整,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過,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並未停止。1958年到1976年,美蘇競賽引發了一輪探月高潮。
首先取得突破的是蘇聯科學家,在經過兩次失敗之後(「月球1號」沒能到達月球表面,「月球2號」實現了在月球表面的硬著陸,但撞擊月球後,它的無線電通信裝置停止了工作),「月球3號」 首次拍下了月球背面的景象。
1959年,「月球3號」首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景象,圖片來源 NASA
以一次次失敗為代價(早期探月活動成功率不到50%),人類在探索月球的道路上艱難前進。
1966年,「月球9號」實現了在月球上軟著陸,1970年,「月球16號」成功將120克月巖樣品帶回地球,同年,「月球17號」將世界上第一輛無人月球車送上月球……
「月球16號」取回的月巖樣品,圖片來源見水印
月球車1號,圖片來源見水印
面對蘇聯的探月成就,美國不甘落後。1969年,「阿波羅11號」 載人登月獲得成功,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人在月球上的腳印,圖片來源 NASA
「阿波羅」計劃之後,人類的探月活動進入平緩期,不過,探索月球的熱情不會輕易消減,近年來,各國對探月的熱情再次高漲。
2013年,我國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軟著陸,2016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其巡視器為「玉兔二號」)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的探測器。
根據《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我國已經在開展載人登月的方案論證。
「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圖片來源見水印
「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對「玉兔二號」巡視器成像,圖片來源見水印
在美國提出的「新太空計劃」中,NASA不僅希望實現重返月球的載人登月項目,還設想了建成國際月球基地的可能。
月球基地設想,圖片來源 news.cnr
此外,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也都制定了各自的探月計劃,可以想像,未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將更加深入。
說了這麼多,其實這些都只是人類探月過程中的冰山一角,想了解更多人類不斷認識月球的神秘往事, 《月球簡史》是你最好的選擇。
《月球簡史》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本書的作者 大衛·M.哈蘭德博士擁有天文學學士學位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對天文學和空間探索充滿激情。
為了向廣大讀者介紹人類對月球認知的發展歷程,書中從古典時期哲學家們的各類學說開始,一直講到人類成功登月後,月球探測活動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其中。
書中內容廣博,融合了天文、地理、地質、遙感等知識,介紹了月球上的地形、地貌以及月球的起源理論。
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我們再現了人類數個世紀以來,如何一步一步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並且隨著對月球的深入探索,對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如果你也對頭頂的明月充滿好奇,如果你也對探索未知充滿熱情,《月球簡史》就是你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