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有請發言人》推出特別節目「高水平小康 高品質生活」,第二期聚焦湖州。
本期節目請來了中共湖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六順,就《用「綠水青山」譜寫高質量發展文章》這一話題,和大家聊聊湖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情況。
楊六順就媒體記者、場外觀眾等關心的問題,為大家一一解答。
今年三月, 總書記在湖州考察期間,對湖州提出了「順勢而為、乘勝前進」的新要求 。湖州是如何答好這張順勢而為、乘勝前進的「民生卷」的?
湖州主要是聚焦「富民、惠民、安民」,答好順勢而為、乘勝前進的「民生卷」。
在富民方面,堅持鍛長板和補短板兩手抓。鍛長板,就是通過發展生態富民經濟,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今年前三季度,儘管面臨嚴峻挑戰,全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分別增長了4.3%和6.1%;補短板,就是堅決打贏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堅戰,今年湖州要確保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年人均1萬元以上,力爭消除30%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下的村。
在惠民方面,大力度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工作。教育方面,到年底要累計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10所,啟動改擴建中小學23所,新建義務教育學校8所。衛生方面,最近浙北醫學中心剛投入使用,硬體設施是目前省內最好之一,未來將通過與浙二醫院的深度合作,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優質健康的服務。養老方面,今年要實現示範型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
安民方面,平安湖州建設「十三連冠」,主要是因為矛調中心等基層基礎工作做得比較紮實。目前,湖州矛調中心已全覆蓋。今年安民方面還有一件大事,就是通過「洗樓式」排查、精密智控等措施,有效防控疫情,率先實現復工復產。
前不久,湖州在上海舉辦了「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專場推介會,「美麗」已經成為了湖州的代名詞。湖州在擦亮美麗湖州「金名片」上做了哪些努力?
湖州的「美麗」,既包括外在美,更包括內在美。外在美,主要是通過同步推進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讓湖州全域都是美麗風景。內在美,主要是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建設等工作,讓湖州處處洋溢美麗風尚。
正是通過這種內外兼修、點面結合、整體提升的創新思路,完善機制、落實制度,樹好形象、練足內功,持續擦亮美麗湖州這張「金名片」。
2019年度,湖州成為全省唯一因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顯著被國務院表彰激勵的地市,想請問一下湖州是如何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問題的?
破解這方面難題,湖州主要是堅持「三醫聯動」「六醫統籌」。所謂「三醫聯動」,是指醫保、醫療、醫藥聯動;所謂「六醫統籌」,是指醫保、醫療、醫藥、醫院、中醫、醫生統籌。
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湖州取得了3方面成效:
「十三五」期間財政總收入,湖州的成績如何?
湖州財政總收入,2016年360億,2019年540億,突破500億元大關。今年一到三季度 財政總收入增長7%, 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7%,兩項增幅都在全省是第1位的。
2018年湖州就出臺了東西部協作地區就業脫貧的專門的政策,這個政策具體是怎麼做的,效果如何?
對口幫扶,精準扶貧方面,湖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真情實意、真抓實幹、真金白銀」要求,主動作為。
特別是在交通、就業、租房等方面加大補貼力度,2019年以來,湖州共吸收了22個省份1.68萬名建檔立卡人員到湖州就業,年收入人均增加3萬元以上。
垃圾分類這項工作,湖州已經兩年獲得優秀了 ?
是的,湖州對垃圾分類高度重視,大力實施五大專項行動,不斷創新分類模式,有效加強智慧監管,努力提升處置能力,垃圾分類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效,在全省率先實現「一負一零一全」目標。
一負:垃圾總量負增長;一零:垃圾零填埋,所有的垃圾做到無害化處理,去年和今年處理遺留的陳腐垃圾23萬噸;一全:能力全匹配,建立垃圾集中焚燒、餐廚垃圾集中處置中心、大件垃圾園林垃圾的處置設施。2018、2019年兩年考核中,湖州市被評為優秀市,2019年考評中獲得第一名。
湖州在全國首創了數字生活服務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湖州老百姓能享受哪些服務?
今年4月25日,湖州數字生活新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通過線上可以直接享受到商貿、教育、健康、交通以及菜場等數位化便民服務。
聽說湖州馬上就要多一所本科高校了?
是的,湖州師範學院有一個求真學院,被轉設為公辦普通本科類高等院校,這項工作省教育廳正在公示 ,這意味著湖州即將設立一所公辦本科高校。
2019年6月,湖州南太湖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浙江大灣區建設中的「四大新區」之一。一年多過去了,南太湖新區現在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規模?
南太湖新區是省大灣區建設首批「四大新區」之一。首先是高起點繪好施工圖,堅持邊整合、邊謀劃、邊推進,新區只用了33天時間就完成整合、掛牌、正式運營。其次,湖州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打造「大平臺」上。以長東片區為核心啟動區建設,統籌推進湖州科技城、康山片區重點平臺的建設,大幅提昇平臺承載項目的能力。浙江大學湖州研究院、電子科大長三角(湖州)研究院先後落戶在南太湖新區。第三,聚焦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生命健康三大領域,加快構築現代產業體系。
在南太湖新區,有不少企業項目在拿地不到兩周就可以進場施工了, 這個速度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是一個很快的速度。南太湖新區項目推進比較快,一方面,得益於平臺基礎打得比較紮實。新區建成之後,湖州把新區的空間進行重新整合和構建,構建了「一湖兩城三區多園」的功能格局。這樣為項目的投資增強了針對性,為項目的配套提供了一個提前量。另一方面,得益於「三服務」活動中形成的項目全周期服務管理模式。新區的每個項目從前期開工到竣工投產的各個重點環節,以及審核、規劃、施工等關鍵節點,都有相關部門進行專門的服務, 現在新區就有199名工作人員在項目一線為企業、為項目提供駐點服務。
聽說南太湖新區很多項目的推進是要上牆的,看它推進的快還是慢,如果慢了,可能相關的領導是要被問責的是嗎?
項目上牆,掛圖作戰,這在南太湖新區是一個常態化的做法,目的就是加快項目推進。因為政府服務不到位,工作人員工作不到位,是要進行批評教育的。
湖州位於江蘇、上海和浙江的中心位置,有地域優勢,湖州也在不斷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步伐。現在從湖州到上海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現在從湖州到上海,高速公路大概需要1個半小時左右,坐高鐵從杭州繞道,需要2個小時。今年6月4日,滬蘇湖高鐵在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正式全線開工建設,建成後湖州到上海最快時間也就半小時,疊加湖杭高鐵,湖州將擁有十字形鐵路。所以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創新流的流動,湖州一定會從長三角地理中心轉變成為發展高地。
交通便利可以加速湖州融入長三角地區,但同時也面臨長三角地區諸多城市的競爭,湖州如何從這些城市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來落戶發展?
一是強化政策供給。比如湖州專門設立1000億元的扶持資金保障重大項目落地達產。
二是強化平臺承載。大力推進平臺整合提升,增強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度假區和11個「萬畝千億大平臺」承載能力,及高新區的擴容提質。目前,湖州還在實質性推進長三角產業合作區湖州片區規劃建設。
三是強化改革賦能。打好「標準地+承諾制+一窗代辦」等改革組合拳,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80天」實現率達100%。積極爭取國家級試點,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市場採購貿易試點都已經獲得批准。
四是強化要素保障。通過盤活存量、爭取增量、做優流量,保障項目用地,前三季度湖州工業用地1.34萬畝,這個量應該是比較大的。同時利用綠色金融改革,強化金融保障,銀行貸款的增速,湖州已經連續18個月排在全省第一位。
五是強化精準服務。推進「五未」(籤約未開工、開工未竣工、竣工未投產、投產未上規、上規未達產)項目專項行動。對存有困難的項目進行全面梳理,正在逐一解決。
通過這些措施,湖州今年原定目標是要確保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80個,獨立選址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0個、投產項目200個,到9月底這些目標全部實現了,要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的目標。
怎樣讓湖州人走得出去,也能回得來?
首先,要創造足夠的就業創業機會。這些年,湖州大力招商項目、培育產業,把經濟蛋糕越做越大,增加創業就業機會,從而聚焦人才,特別是湖州人才回歸。
其次,努力提供優惠的人才支持政策。湖州的人才政策力度是比較大的,比如,給予頂尖人才最高資助是2億元,給來湖就業創業的大學生購房補貼最高可達35萬元、最高的房租補貼可以達到5萬多。在外湖州籍人,回鄉創業就業,相關補貼還可以提高10%。
第三,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生態、文化、生產生活成本低等組合優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最強制度供給打造最優的營商環境,真正把湖州建設成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的城市,讓在外湖州人回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綠水青山」對於湖州來說是寶貴的財富,也是湖州經濟發展中的一抹亮色,怎麼保護好、利用好,把生態財富轉化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些年湖州做了很多探索,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麼?
這個轉化,湖州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賣石頭」到「賣風景」。通過集中關停礦山,取而代之的是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實現了大發展。第二階段,是從「賣風景」轉向「賣環境」「賣生活方式」。在湖州的青山綠水間塑造全新的生產生活場景,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著力以人才和創新來推動湖州高質量發展。
如果說美好的風景是外在美
那麼綠色發展理念就是內在美
讓我們一起期待
內外皆美的湖州
在未來還將用「綠水青山」
寫下怎樣高質量發展的
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