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歷來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兒。而隨著交通愈加便利,人員流動也更加頻繁,異地就醫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熱點議題。什麼時候異地就醫可以像在「家門口」看病那樣方便?長三角作為全國第一個門診和住院費用都能跨省直接結算的試點地區,備受關注。
如今在長三角,已有29個城市實現醫保「一卡通」,覆蓋醫療機構達到了1200多家。這樣的成績是如何實現的?在改革中又遇到哪些難題?未來將會如何進一步推進?有關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中國長三角》邀請了上海市醫保中心主任周冀、寧波市社保中心副主任陳英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殷善開做客東方衛視答疑解惑。
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如何辦理?
周冀:其實這個模式是非常簡單的。有兩種模式,一個是櫃檯的模式,比方說我們退休的參保人,只要拿一張三代社保卡去辦一下就可以了。職工稍微麻煩一點,要加一個證明,就是單位外派到外省市的證明。上海在5月21號,已經開通了「一網通辦」,我們退休的人員,可以直接在「一網通辦」上辦理申請,這個非常方便。登記一次,數據就留在上面了。
外地病患來上海就診,是否會擠佔本地醫療資源?
殷善開:我們總體來講,現在住院在醫保異地結算裡不過是用了10%。第二,在門診都是一個萬分之不到10的這樣一個比例,無論是對整個門診或者住院的醫療資源的佔用,所佔的比例是相當低的。另外一個數據更加得重要,就是說上海這幾年,大型的三級甲等無論是綜合還是專科醫院,都有相當多的外地病人。對於我們醫院來講,就是說一直就是這樣一個狀態。住院的病人當中,非醫保的病人,佔比大概在70%左右。然後在門診,我們的非醫保的病人,佔比大概在50%左右。那麼有了醫保異地結算以後,我們住院的病人,非醫保的病人,事實上只上升了百分之零點幾個點。醫保異地結算,並沒有更多地去佔用上海的醫療資源,而只是解決了來上海看病的這些病人,他們的便利的問題。
醫保異地結算是如何實現的?
周冀:上海參保人有1800萬,那麼在上海的異地結算的人員只有幾十萬人,所以這個數據其實在我們結算系統裡面,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數量級的一個計算。最需要打通的,其實還是我們的結算環節。我們採用的是就醫地的目錄,參保地的政策。其實就是通過這個結算平臺,把我們的數據傳回去,然後通過結算以後,把我們的數據留下來,這個是最關鍵的一件事情。不然的話,就是在上海看,用上海的目錄做了以後,回去以後,他就不知道怎麼算了。
陳英:參保人員在上海的醫院看病,上海的按照上海的用藥的習慣,按照上海的醫保目錄給參保人員用藥。你如果是按照過去一樣,按參保地政策的,那它回來報銷就少了,那現在呢,政策明確,按就醫地目錄直接結算,那這樣他就基本上大部分就能夠得到報銷了。
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是否會導致無序就醫?
陳英:我們浙江省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當中,分級診療我們一直是非常重視的,參保人員要到外地去就診,是需要寧波比較大的醫院,出具轉診的證明的。第二塊就是經濟槓桿,你轉到上海去就診,醫保基金的支付比例,像我們轉到第六醫院,醫保基金的支付比例是要下降10個百分點的。如果你轉到了上海的二級醫療機構,你下浮比例要下浮20%的,是有一個經濟槓桿的,這樣的分級治療的制度,使得我們寧波參保人員,這個轉外的轉診率始終保持在10%以下,到現在直接結算了,也沒突破10%。
誰是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受益者?
周冀:我這邊有兩個數字,從2018年9月28號到2019年6月30號,這段時間是長三角的門診已經開通了,有一個統計的數據是什麼呢?就是浙江、江蘇、安徽,在上海的門診就醫人次是6.3萬。上海在浙江、江蘇、安徽就醫的上海的老人4.6萬,從這個數據來看其實比例是基本相當的。這個比例一定會越來越高的,因為上海的老人到外省市去養老了以後,他等於是定居在那裡了,那麼他在那邊刷卡、就醫這就更方便了。
陳英:我們下一步,今年還將擴大28家醫療機構,明年還要擴大38家醫療機構,這個計劃已經排好了。再呢,特別是要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的這一塊要納入。因為我們上海參保人員的醫保待遇是差別化的醫保待遇,你如果門診到大醫院看病,醫保的報銷比例是稍微低一點的,但是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報銷比例是高的。那使得這個退休人員在寧波也能夠享受到社區的政策,我們務必要把基層醫療機構納入到我們門診結算的範圍,現在還比較少,我們52家當中是7家基層醫療機構,不夠多。異地就醫結算,就是要努力解決少數人的大問題。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長三角》欄目。
上視新聞綜合7月13日22:30,東方衛視7月14日12:00。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秦揚軻 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