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元借給親戚未寫借條 事後親戚卻說只借了1000元想賴帳 法院這樣...

2021-01-12 封面新聞

10月1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獲悉,近日,遂寧大英法院判決了一起借款糾紛。一男子借款1萬元給親戚未寫借條,到期後對方試圖賴帳,僅承認自己借了1000元。法院審理判決,欠款者還應向借款者償還欠的借款本金9000元。

李平(化名)與江明(化名)沾親,平時如朋友般多有走動往來,借錢還錢也是常有的事,李平曾多次找江明借錢,金額從幾千元到二萬元不等,都沒有寫借條,前幾次,江明均全額償還了借款。

2016年,李平再次向江平借款。因身邊沒有現金,江平便向銀行申請了1萬元的貸款交給了李平。銀行貸款有規定的利息和還款期限,所以雙方並沒有約定資金利息及還款日期。鑑於李平前期的良好信譽,江明也未要求其出具借條。

2019年,貸款到期,江明向李平催要借款,沒想到這次兩人開始了扯皮。李平認為,自己出具的借條上寫明自己只借了1000元,要求江明拿出借條以借條上載明的金額償還,便僅償還了1000元。而江明認為,雖然對方未出具借條,但借出的金額是1萬元,並不認可對方說法。兩人就此糾紛經相關部門多次調解未果,訴至大英法院。

承辦法官經審理後認為,從雙方的關係、多次借款習慣及本次借款金額來看,江明一般不會要求李平出具借條,否則不符合江明的一貫做法。

李平辯稱自己上一次向江明僅借款2000元,江明卻說借的是20000元,發生爭執後吸取了教訓,此次借款便向江明出具了借條。

法院認為,李平的這一說法難以讓人信服。首先,江明否認了這一事實的存在,李平亦未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其次,既然李平認為江明已經缺乏誠信,為何還要繼續向江明借款?且僅為1000元的小額借款,不符合生活常理。

最後,考慮到日常生活中出借人往往比借款人對借款事宜記得更清楚,結合江明的資金來源及出借的時間節點等,法院認定江明向李平出借10000元及未要求李平出具借條的概然性大於李平向江明借款1000元並出具了借條的概然性。

法院判決,李平向江明償還下欠的借款本金9000元,李平未提起上訴,此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法官提示,涉及錢財問題一定要「先小人後君子」,哪怕是親戚朋友,也要履行好相關手續,保留好相關憑證,以免日後發生糾紛。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相關焦點

  • 無數人吃過借條上這3個字的虧,導致借款有去無回!
    假如兩者均沒有寫明具體的還款時間,一旦債務人賴帳不還,那麼,借條的訴訟有效期長達20年之久,而欠條的訴訟有效期只有3年,一旦超過這一期限,債主就會喪失勝訴權,該借貸關係便不受法律保護。 所以,小編提醒大家,當別人開口向你借錢時,一定要讓對方寫借條;假如對方執意要寫欠條,必須要在欠條內寫明具體的還款時間。
  • 親戚跟你借錢,回復「借多少」的是一般人,高智商的人都這樣回復
    導語:人活在這世上,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親戚來跟你借錢,如果是不熟的人來跟你借錢,可以直接開門見山地拒絕,但親戚畢竟是親戚,並不是不相關的人,那麼親戚跟你借錢,到底應該怎麼回復呢?回復「借多少」的是一般人,高智商的人都是這樣回復的。
  • 支付寶、微信借錢給他人,你可想過要打借條嗎?
    今年36歲的淘女士在成都九眼橋附近上班,年初開始先後分幾次借給了朋友1.8萬元,可是眼下都年底了,朋友不僅錢沒還完,還玩起了「失蹤」。淘女士告訴天府早報記者,這個朋友她也認識三四年了,平時大家關係還不錯,相互之間也算知根知底了,所以年初朋友向她借錢應急時,她也就爽快的借了,第一次借了4000元,後來朋友又以公司周轉不靈,再借了3000元。
  • 「調頻民法典」跟著廣播學法典:民間借貸借條的書寫
    從借款人的角度上講,人家借給咱是情分,人家不好意思讓打借條,都是熟人或親戚關係,咱要主動提出出具借條,避免以後說不清,打官司費時費力不說,還傷了和氣,影響關係,朋友變成仇人。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借條的寫法。借條,在法律上又稱借款合同,對於借款合同,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金融借款,另一類是民間借貸。
  • 母親生病,老婆找娘家借8萬,嶽父讓我寫借條,我和嶽父斷絕往來
    母親生病,老婆找娘家借8萬,嶽父讓我寫借條,我和嶽父斷絕往來 生活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缺錢的時候。當我們缺錢了,會找身邊的親戚朋友借錢。借錢開口容易,但又有多少人願意借錢給你呢?許多親戚就是因為借錢有了矛盾,關係弄僵了。
  • 借條裡的幾個大天坑,踩中一個即血本無歸!附教科書級借條模板
    再比如說,某位親戚介紹朋友借您錢,中間人全程見證借款過程,您眼裡靠譜的見證人,法院卻很可能不認可,因為你們存在明顯利害關係!模板由國警懸賞網債權律師審核借條茲有借款人____身份證號碼:,因____,於____年____月____日(日期全部大寫),向____身份證號:,借到人民幣_____元(大寫),借期___個月(大寫),月利率____%,於____年____月____日(日期全部大寫)到期時本息一併還清。
  • 朱之文回應「借錢不還」:未借出百萬,微博非自己發
    朱之文的妻子李玉華說,借出的錢多數借給了親戚@朱之文」的微博轉發新浪微博網友「@奧卡姆剃刀」微博,爆料「大衣哥」朱之文一年借給村民一百萬元,不僅沒人還一分錢,而且人緣一點也沒落下。這些年,他借出去一些錢,總數也遠遠不到一百萬元。  一年借出百萬沒人還?「大衣哥」微博引熱議  網友「@奧卡姆剃刀」在爆料的微博中說,「朱之文一年借給村民100萬,不僅沒人還一分錢,而且人緣一點也沒維下。這個結局太正常了,農村就這樣,你借出去的越多,就越惹人嫉恨。
  • 老農民拿出80多年前「借條」,紅軍借款400大洋,如今還了多少?
    就拿紅軍長徵來說,三十萬人開始長徵,等走完長徵路之後只剩下3萬不到的人,足見戰事的慘烈。所以很多借條的借款人可能都陣亡了,所以這些借條在當時很少償還。湖北拿出家中塵封80多年前的借條,掀開一段崢嶸歲月裡偉大的故事在15年的湖北孝昌縣金盆村賀家畈的一位70多歲的老農民楊明榮,從家裡拿出了一張80多年前的紅軍借條回憶道,這張借條乃是他的祖父楊長銀留下來的,上面記載紅一軍的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借款出具,上面寫著借款人、借款原因已經借款金額。
  • 親戚來找你借錢,不要回復「借多少」,高智商的人都這麼回復
    而且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人都面臨過這樣的經歷,平時跟你並不熟的朋友,只是互相有聯繫方式而已,要不就是平時根本不聯繫的親戚,連逢年過節都不一定能拜個年的那種,忽然有一天突然收到了她們發來的消息"在嗎?"想必很多人都心裡顫了一顫,只想回答"不在不在。"
  • 雙方對十年前借條各執一詞 債權人丈夫接受測謊
    我反正當時也想,當時在1992年這個數目不小的,我想這麼黑,所以我想,如果我給了他以後,這個事辦成什麼樣不知道,但是不給吧,他又不會給辦這個事。  主持人阿丘:老梁說,為了打贏官司,他當時只好勉為其難答應給張其江五萬元的好處費。但他也使了一招緩兵之計,藉口當時資金困難,承諾等官司打贏了拿到了賠償款以後再兌現。
  • 《易經》智慧: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儘量遠離3種親戚
    李大家中沒有餘糧,一家人餓得奄奄一息,只好到王二家去借糧,王二送了一升米給他。由於家裡人多,這點米很快就吃完了,李大又到王二家中去借。幾次三番之後,王二家中的糧食也不多了。這一天,李大又來借米,王二說自己家也快斷糧了,就沒有借給他。李大很不高興,逢人就說王二小氣。
  • 11萬元的借條轉眼成了白紙 褪色筆昆明市場有賣
    原標題:可讓借條變白紙 褪色筆昆明市場有賣 當你看到在白紙上寫下的字跡,在短時間自動消失,你可能會認為這是在變魔術。其實,這是一種「自動褪色筆」的效果;明明合同文書上寫的數字是這個,可一轉眼就被變成了其他天文數字,而且還看不出任何痕跡。其實,這是一種叫「摩易擦」的可擦筆,一定時間內可用普通橡皮或專用橡皮擦淨,還可反覆修改。
  • 起底鄒勇:靠威脅賴帳做生意 劉志軍倒臺後負巨債
    在薛偉看來,走投無路的鄒勇,想要「賴上」王林要回投資在其身上的錢,是鄒勇的慣用伎倆,只不過遇上王林「貔貅」一樣「只進不出」的性格,最後徹底鬧翻,並愈演愈烈。王林與鄒勇,分道揚鑣,互為「眼中釘」。  鄒勇稱,王林利用其想學法術,收其為「關門弟子」,騙其數千萬家產。王林則稱,鄒並非其徒弟,他本與鄒勇原是關係要好的朋友,兩人債務往來頗多,因鄒勇欠錢不還,兩人鬧翻。
  • 借條應該怎麼打?「打借條」應注意的17個法律要點(附範本)來啦!
    借 條(1)為購買房產(2),今收到(3)好友(4)張三(身份證號)(5)以轉帳方式(6)出借的人民幣壹萬元整(¥10000.00元)(7),借期拾個月,月利率1%(8),於××××年××月××日到期時(9)還本付息。逾期未還,則按當期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計付逾期利息。
  • 想借1000元應應急,沒成想被騙走3萬元!
    「因您的資質良好,已成功激活最高200000元額度的申請渠道,限時限量,點擊XXXX(連結)搶先領取。」一些借貸機構為了尋找客戶,經常會發送這樣的信息。近日,家住寶應的小梅也收到了這樣的信息。因為有急事,小梅想借1000元救急。讓她沒想到的是,錢沒借到,自己反被騙去了30000元。
  • 【監獄公職律師說法】朋友向你借錢,借還是不借?
    【監獄公職律師說法】朋友向你借錢,借還是不借?>最近,小古遇到件鬧心的事,兩年前的一天,單位同事說有急用,向他借了5000元錢,之後一直未歸還。相當一部分借貸都只是口頭協議,沒有書面字據或籤訂借款合同,就如本案中的小古,當初借錢給同事時,一來同事說「只借幾天」,二來錯錢也不多,完全沒想要同事出個借條,一旦出現借款人失信,則紛爭也就隨之而來。親朋之間相互「救急」是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只是要注意完善借貸的手續。一是最好出據規範的借條。歷史上西周就出現了借貸關係,《周禮·天官·小宰》:「聽稱責以傅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