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監管部門這次是來真的,「二選一」問題鬧了多年了,別再高舉輕放。當然,在所謂的「主流經濟學者」眼裡,市場永遠沒有壟斷,永遠不會失靈,真不知道這些人的經濟學原理是怎麼及格的。研究什麼,喜歡什麼;凡是喜歡的,一切都是對的;凡是反對自己的,都是錯的。這根本不是經濟學家應有的立場,建議大家看看下面這篇拙作《為什麼我們很難成為一流經濟學家?》。
為什麼我們很難成為一流經濟學家?
聶輝華
一、中國經濟學界的悖論
中國有句古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意思是說,選對職業對男生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對女性卻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女性還有第二次選擇機會——嫁人。但什麼是最好的職業呢?這個問題恐怕沒有標準答案。畢竟,「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拋開個人興趣不論,從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角度,我覺得還是存在一些選擇標準的。不妨考慮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職業的重要性或者社會的需求程度;第二個維度是職業的進入壁壘。這兩個維度可以將所有職業分為四種類型(圖1)[1]:(1)社會需求很高[2]同時進入壁壘很高的職業,比如醫生或律師。從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角度講,它們應該屬於最好的職業。當然,知名演員、高級管理人員也屬於這類職業。(2)社會需求很高但進入壁壘很低的職業,包括宏觀經濟顧問、投資顧問等在內的各種理財專家應該屬於這個門類。說句公道話,沒有誰會否認宏觀經濟、股票很重要,但這個行業實在是魚龍混雜。似乎會說「M2」、「頭寸」、「金融脫媒」,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理財專家。(3)社會需求很低但進入壁壘很高的職業,這一般指特種職業,例如民間的補鍋師傅和打鐵師傅,以及一些研究冷僻知識的專家。(4)社會需求很低同時進入壁壘很低的職業,這大部分都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服務業,比如餐館服務員、快遞員。
進入壁壘很高
進入壁壘很低
社會需求很高
醫生、律師
理財專家
社會需求很低
特種職業
服務員、快遞員
圖1 職業分類
那麼,經濟學者屬於哪個職業門類呢?很多人認為屬於第二類:社會需求很高但進入壁壘很低。從需求角度講,很多人以為學了經濟學就能搞懂經濟,就能發財致富,因此經濟學一直都是「顯學」。我估計在全中國所有大學的文科職業裡,經濟學肯定是學生人數最多的職業,沒有「之一」。「博士滿街走,教授多如狗」,這句誇張的話形容經濟學職業恐怕是最合適的。從進入壁壘角度講,經濟學職業似乎是進入壁壘最低的一個學科。連現代經濟學的開創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都開玩笑說:「哪怕是一隻鸚鵡,只要它會說『需求』和『供給』兩個單詞,也可以成為一名經濟學家!」很多人自認為翻過幾本經濟學原理教科書,或者看過諸如《XX經濟學講義》這樣的大眾通俗讀物,又或者成功地搞過經濟(炒股票、做管理、辦企業),就認為自己也是經濟專家。這就導致了一種負面效應:經濟學者或經濟專家的社會聲譽並不太好,也可以說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從理論上講,一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越多,競爭越激烈,那麼傑出人才的數量就越大。換句話說,中國龐大的經濟學研究隊伍中,應該出現很多一流的經濟學家。我這裡說的「一流的經濟學家」,是指那些學術貢獻一流的專業經濟學者,他們構建了得到學界公認的理論模型,或者為理論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產生了比較廣泛的社會影響。但這種良性結果並沒有出現,反而出現了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號稱「經濟學者」甚至「經濟學家」的人,如過江之鯽、人山人海;另一方面,一流的經濟學家卻寥落晨星、屈指可數。2005年,連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丁學良都看不下去了,以至於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說,「中國大陸合格的經濟學家不超過五個」![3]和很多熱心讀者一樣,我特別想知道是哪五個,但我估計打死他都不敢說。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悖論」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經濟學家本來應該有很高的進入壁壘,但是這些壁壘都是隱性的,無法為公眾起到篩選或鑑別的功能,而顯性的進入壁壘又太低了。這導致一方面經濟學者隊伍很龐大,另一方面一流的經濟學家卻如鳳毛麟角。如果經濟學研究是一個成熟的職業,那麼它應該屬於圖1的左上角——社會需求很高同時進入壁壘也很高的職業。
二、張五常評價經濟學家的五個標準
那麼,一流的經濟學家本來應該有哪些很高的(隱性)進入壁壘呢?或者換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很難成為一流經濟學家呢?2008年初,世界著名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裡,提到了成為傑出經濟學家的五個必要條件:論事客觀、毫無成見、邏輯天生、觀察力強和品味獨到。[4]張五常認為,這五個標準每項20分,總共100分。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都沒拿到滿分,他有98分,古典經濟學大師李嘉圖有95分,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創者馬歇爾有94分。在張五常眼裡,大部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只有70多分!他說60分是及格,我估計他眼中及格的中國經濟學家大概是0個,比丁學良還苛刻。雖然張五常的評分標準太高了,但是我完全同意這五個條件應該成為一流經濟學家的必要條件,而且關鍵是大部分經濟學者真的達不到。不信?我就根據自己的感受解釋一下這五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論事客觀,就是分析問題時不預設立場。這一條最難,因為經濟學者研究的對象是人,而我們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幾乎所有時候都會站在維護自身利益的立場上,經濟學者也不例外。你問青年教師要不要漲工資,大家一定會說要漲;你問病人看病貴不貴,病人一定會說很貴;你問企業稅負高不高,企業一定會說很高。兩國之間發生衝突或摩擦,很多人首先假設他國有錯,本國有理,然後再去找證據證明這一點,這不是很「正常」嗎?維護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但學者在進行科學研究時要超越自己的本能,必須以最大化社會總福利為唯一立場。按照這個標準,「窮人的經濟學」、「幼稚產業保護論」以及所有站在某個群體或本國的立場上從事的經濟學研究,都是不「客觀」的。退一步講,有人會說,雖然經濟學者在生活中極力維護自身利益,但是在研究中可以保持客觀立場。說得好聽,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為「社會總福利」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不同利益集團在全社會中的權重也不相同,還有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又不相同,所以「社會總福利」往往成為一個難以捉摸的抽象概念。
第二個條件是毫無成見,就是沒有任何偏見。這一點絕大多數經濟學者都難以做到。所謂偏見,就是先入為主地形成了一種觀點或觀念,然後不管對方怎麼說,你都不會輕易改變。要做到沒有偏見,就要敢於「放空自己」,從零開始。著名投資家、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裡奧(Ray Dalio)在其暢銷書《原則》中極力倡導,每個人在傾聽他人意見時,首先要放下所有的成見。第一種常見的偏見是「研究什麼就喜歡什麼」。有人博士論文專門研究非主流經濟學,他就傾向於認為所有主流經濟學都是有問題的,而非主流經濟學沒有任何問題,即便有問題也是可以原諒或忽略的。第二種常見的偏見是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甚至認為批評就是攻擊或不尊重。在研討會上,很多演講者一聽見聽眾提問,第一反應是立即反駁,而不是仔細聆聽。我就親眼見過這樣的演講者,從頭到尾把所有問題都駁斥回去,仿佛自己的論文完美無暇。在回復匿名審稿人意見時,一些作者情緒會比較激動,答辯語言會比較激烈。第三種常見的偏見是從不認錯。一些人一旦選擇了某個立場或觀點,不管你提出多少新的可靠證據,他都死不悔改,而是想辦法自圓其說。
第三個條件是邏輯天生,就是有很強的邏輯推演能力。真正的高手,只要一聽你講基本假設,馬上能推斷出你的主要結論;或者你一講論文的基本故事,他馬上能發現邏輯漏洞。這就好比厲害的律師,在法庭辯論時能瞬間找到「合理的質疑」(reasonable doubt),從而推翻對手的判斷。
第四個條件是觀察力強,就是看問題時視角與眾不同,有趣且有效。例如,有人發現,雖然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是中國的貨車和貨船並不先進,說明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底層百姓的辛苦勞作,而不是主要依靠先進技術。
第五個條件是品位獨到,就是能判斷什麼選題值得做,什麼選題不值得做。我們經常講,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即便大部分經濟學者比較勤奮,方法也很先進,但一輩子都只能寫普通的文章,主要原因之一是選題不夠好。而選題不夠好的原因,除了運氣,還有品位(taste)。用張五常的話說,就是在學術的大海上,要敢於像海明威筆下的老漁夫那樣,只釣大魚,不釣小魚。
張五常認為,上述五個條件基本上都是天生的,這點我不同意。說實話,除了最後一條,前面四條都是可以通過學習改進的。當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前面兩條難以做到。易中天曾經總結過所謂的「中國式邏輯」:問態度,不問事實;問動機,不問是非;問親疏,不問道理。在民粹主義和「政治正確」的裹挾下,很多人可能遭遇過這種詰問,卻無法辯駁。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做出一流的經濟學成就是比較困難的。
三、其它負面清單
我曾經在《經濟學家茶座》發表過《如何創作經濟學論文?》和《如何成為一名一流的經濟學博士生?》這兩篇文章。如果說這類文章是研究經濟學的「正面清單」,那麼本文就是研究經濟學的「負面清單」。作為經濟學者,我們不僅要知道正確的方向,更要避免錯誤的陷阱。除了張五常教授提到的五個條件,我認為我們之所以很難成為一流經濟學家,還有其它「路障」需要跨越。
第六個條件,視野寬闊。按經濟學大師熊彼特的觀點,一個好的經濟學家應該同時具備數理學家、統計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素質。作為一名制度經濟學者,我認為研究制度的學者至少需要深刻地理解中國的歷史、政治、社會與地理。然而,正如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經濟學家——水平差的不談——水平好的經濟學家和外國經濟學家寫的書比起來索然無味。差在什麼地方?我覺得職業上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國外的優秀經濟學家們非常之博學。知識面太窄了,書寫得沒有味道,人家怎麼能愛看呢!」中國的現代經濟學教育起步較晚,大約始於1994年。因此,中國經濟學者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補數學」和「補英語」。「補數學」包括學習中高級經濟學、博弈論、計量經濟學等數量化程度較高的課程,「補英語」包括提高閱讀英文期刊、寫作英文論文以及與外國學者用英語交流的能力。在這種情形下,經濟學者很難有大量時間去閱讀本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政治、歷史和社會類文獻。如果經濟學者眼睛只盯著中國大陸,主要閱讀中文論文,很少和世界一流學者交流,要成為一流經濟學家不啻於青蛙爬出水井。
第七個條件,團隊精神。有好事者做過統計,當今發表在世界著名經濟學期刊上的論文,60%以上都是合作完成,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按姓氏音序排名。這說明,經濟學作為一門分析科學,越來越依賴於團隊合作。從理論上講,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極大,天然具備很多絕佳的經濟學研究素材,如果發揚「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完全有可能在若干涉及發展經濟學或者轉型經濟學的領域取得世界級研究成就。但是,縱觀國內經濟學界,真正卓有成效的學術團隊非常稀缺,主要還是靠傳統的師徒合作。這一方面受傳統文化「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以及「文人相輕」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很多制度的制約。比如,大多數高校在評職稱或評獎時只承認署名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論文,這不利於團隊合作。
第八個條件,資源優化。要在某個經濟學領域有重大突破,非得持續專注不可。有一個著名的「天才定律」:天才之所以有超越凡人的成就,是因為他們付出了至少1萬個小時的專業訓練。中國處於轉型時期,從大眾到政府,都對經濟學者有廣泛的需求,這創造了很多致富的機會,也迷亂了很多學者的心智。此外,行政主導的資源配置也導致學者難以靜心研究。一些青年學者研究做的不錯,然後被提拔到領導崗位。「行政一入深似海,學術從此是路人」。我們曾經在一篇論文裡發現,一個經濟學者擔任院長職務之後,發表的論文反而更多了,其原因不言自明。[5]
作為一名中國青年經濟學者,我當然熱切盼望中國經濟學界能夠不斷取得重大成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衷心希望深層次改革能讓學者去除心病,吾輩願意負重前行。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本文發表於《經濟學家茶座》,2019年第3輯,總第85輯。)
[1]清華大學朱旭峰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演講為這幅圖提供了啟發,特此感謝。
[2]社會需求很高的意思是,社會對這類職業有很多需求,但是供給跟不上,從而導致相對需求很高。
[3]《香港教授丁學良: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網址http://business.sohu.com/20051026/n240597829.shtml。
[4]張五常的文章題目為《你可以學經濟嗎?》,出處不詳。
[5] Jia, Ruixue, Huihua Nie, Wei Xiao, 2019, 「Power and Publications inChinese Academi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想聽「有趣、有理、有用」的經濟學故事?長按海報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看理想」APP收聽聶輝華教授的最新節目《不完美世界的博弈:契約經濟學35講》。
部分目錄:
24 風險規避為什麼日本的家族企業長盛不衰?
25 債務契約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26 社會網絡「份子錢」的合理性何在?
27 不完全契約為什麼每天有2萬人離婚?
28 抵押和聲譽為什麼「門當戶對」的婚姻更長久?
29 少比多好為什麼合同要故意留下漏洞?
30 拍賣理論怎麼讓你閒魚上的寶貝賣出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