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受慢性疼痛困擾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發達國家人口中高達30%,在我國,至少有1億以上慢性疼痛患者。記者從湖南湘雅醫院獲悉,湘雅麻醉科鄒望遠博士在導師郭曲練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基因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動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一種針對PKCγ基因RNA幹擾的重組慢病毒載體構建及其應用」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慢性疼痛是一個世界性的醫療難題。」鄒博士介紹說,慢性疼痛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疼痛,也有人將其比喻為「不死的癌症」,常伴有情緒和心理異常變化。而神經病理性疼痛佔到了各類慢性疼痛的30%以上。目前採用的藥物治療及介入手術治療效果均不太理想。
PKCγ基因是一個在慢性疼痛中樞敏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致痛基因,如手術創傷後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治療而產生的慢性疼痛症,或者截肢後患者仍出現疼痛幻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脊髓內的PKCγ基因導致的記憶作用。
該研究持續了3年多,課題組採用攜帶PKCγ基因shRNA的重組慢病毒載體(LV-shPKCγ)蛛網膜下腔注射,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嗎啡耐受。「嗎啡在使用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大劑量,最後可能還是會失效。這個重組慢病毒載體不僅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大鼠有顯著持久的鎮痛作用,對慢性嗎啡耐受大鼠同樣有顯著的翻轉作用,也就是使嗎啡重新生效。」鄒博士解釋說。
至於原理,鄒博士以小船作比喻。載體就像小船一樣,將小髮夾RNA片斷運輸到大鼠體內,就是將通過生物技術合成的PKCγ基因的小髮夾RNA片斷,與容易導入神經細胞的慢病毒載體重組為重組慢病毒載體,然後將重組慢病毒載體注射到大鼠蛛網膜下腔,通過重組慢病毒載體上的小髮夾RNA作用於大鼠脊髓的PKCγ基因,以達到抑制疼痛的作用。
郭曲練教授評價說,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為針對PKCγ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基因治療及PKCγ調控神經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嗎啡耐受的分子機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該課題於不僅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獲國家發明專利,還有相關系列研究結果發表在《人類基因治療雜誌》、《基因醫學雜誌》等,受到國際權威專家的廣泛關注。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和世界小核酸技術研發的先驅澳大利亞專家及相關工作人員,先後來到湘雅醫院考察,與課題組進行了交流與探討,並達成了相互合作並進行深入研究開展臨床前期慢性疼痛基因治療的意向和計劃。
來源:中國日報湖南記者(記者 馮志偉 實習生 楊茜)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