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霜黴病
菊花霜黴病原屬真菌門鞭毛菌亞門霜黴屬,是菊花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體在低溫潮溼的環境下易發病,在春季發病時,使幼苗在莖葉上出現白色霜狀黴,生長勢減弱或者苗木枯萎死亡;秋季植株染病後,葉片上的病斑為淡綠色,以後的病斑漸變成紫黑色,葉背上病斑呈現出白色霜狀黴層,在高溫下易發展成為黃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會合,植株死亡。
菊花霜黴病的形態特徵
孢囊梗單生或叢生,由氣孔伸出,無分隔,主幹基部膨大,大小為225.0-412.0μm×7.8-11.8μm,主梗是全長的1/2~1/4,冠部呈3-7次叉狀分枝,頂端呈2-3次叉狀分枝,直角或銳角,頂枝長7.8-11.8μm,端細,基部稍粗,頂枝端鈍圓,略膨大,或菌絲白色,孢囊梗3-5次分叉,第一次分叉不對稱,大小為286.0-707.0μm×9.0-16.0μm,主幹長192.0-473.0μm,末端分叉近直角,長7.8-15.7μm,直或彎,端尖。孢子囊淡褐色,橢圓形,大小為24.5-31.2μm×14.7-24.5μm;或孢子囊無乳突,大小為23.0-33.0μmX17.0-27.0μm。
菊花霜黴病的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選用抗病的菊花品種,如金盞菊、麥杆菊、萬壽菊等。
2.種子處理:播前可用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拌種。
3.加強田間管理:加強肥水管理,防止積水及溼氣滯留。
4.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用72%克露可溼性粉劑6OO倍液噴霧,防治效果達70%;用60%滅克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和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效果分別達到85%和90%;用69%安克·錳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隔10d1次,防治效果達80%。
5.實行與禾穀類作物3年以上的輪作;選擇未曾發生過霜黴病的地塊栽植,栽植前用新高脂膜浸種,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隔離病毒感染。移栽後噴施新高脂膜提高成活率,恢復植株旺盛。
6.加強肥水管理,防止積水及溼氣滯留。
7.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深埋或燒毀。
菊花長黑斑
菊花葉子染上黑斑病的原因有很多。菊花的生長環境裡難免會遭遇害蟲的侵害而出現很多症狀,菊花葉子變黑也是其症狀之一,這種症狀屬於黑斑病,能使葉子變黑,在葉子發病的時候,菊花的葉子上會出現紫褐色的小斑點,形狀不一,大小各異,有的非常小,斑點的外形與菊花的品種有關。
這種黑斑病等到所有小斑點聚集成一個大斑點時就會變成淺灰色,從葉片的下面往上開始擴張斑點的範圍,但依然不會脫落,重度病狀的菊花有時全株只剩下兩三片完整的葉子。
預防菊花黑斑辦法
菊花得了黑斑病並不可怕,及時預防才是關鍵,那麼菊花黑斑病有哪些最佳預防方法呢?
1、先將菊花病株與正常的菊花植株進行隔離,以免植株之間互相感染,導致規模更大。一旦發現了開始變黑的菊花葉片時,我們要迅速將菊花病葉給摘除然後燒毀,陰天或者下雨天的時候不要澆水或者減少澆水,澆的時候不要澆到菊花花朵上,也不要讓花盆變得過溼,這樣有利於細菌的滋生導致病菌感染,每年都要進行換盆換土。
2、施肥要選擇對應的肥料,選擇氮磷鉀混合肥比較好,施肥時要控制每次的施肥量以及施肥次數,不要少施也不要過量,避免菊花植株營養不足發黃枯萎或瘋長,菊花盆中積水時一定要及時排除盆外,避免出現不透氣導致菊花爛根的現象,而且這樣能夠促進菊花植株發育,增強免疫力。
3、在菊花植株染上黑斑病期間我們可以對其噴灑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65%代森鋅500-600倍液,1%的波爾多液,一個星期到十天噴一次,堅持三到四次就可以減少病菌的存活率了。
4、花友們在市場上購買菊花時一定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種,養殖時記得經常進行翻土,可以在土壤中加入部分營養土。
菊花白絹病
菊花白絹病的危害症狀
植株在生長發育的任何時期均可受害。發病初期,莖基部產生水漬狀褐色不規則病斑,下部葉片及枝條變色、萎蔫,並迅速向上蔓延,葉片由正常的深綠色變為淡綠色,其後產生白色菌絲,逐漸成為菜籽狀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後為黃色,最終成褐色,莖基部腐爛壞死。剖開莖部可見髓部半空,內壁有白色絲狀物。該病害為一種毀滅性病害,受害輕的造成爛根,導致發育不良或爛莖,植株矮小,分枝較少;發病重的導致莖稈折斷,整株枯死。
菊花白絹病的病原及發病規律
菊花白絹病的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白色絹狀,呈扇狀或放射狀擴展,而後集結成菌素或糾結成菌核。顯微鏡下菌核中央呈灰白色,由無色多角形細胞組成。病菌生長溫度為l5℃~35℃,最適宜溫度為30~C,l5℃以下菌絲生長緩慢,高於4()℃停止生長。在溫度25E一35E,空氣相對溼度80%~95%時利於病菌生長。
病菌以菌核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溫溼度條件適宜時,菌核產生菌絲進行初侵染,菌絲萌發後即可侵染寄主。病株產生的絹絲狀菌絲延伸接觸鄰近植株傳播,菌核借風雨或白粉蝨、蚜蟲等小昆蟲活動傳播蔓延。連作或土質粘重及地勢低洼條件下發病嚴重。一般6月中下旬始見病株,7~8月份高溫高溼條件下發病嚴重,9月上旬病情發展趨緩,9月下旬基本停止發展。
菊花白絹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
(1)種子消毒。播前可用10%食鹽水或l0%硫酸銨溶液漂洗種子,除去雜物後,用清水洗淨晾乾後播種。或用50℃溫水浸種l0分鐘,也可用相當於種子重量0.4%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拌種,以殺死混雜在種子內的菌核。
(2)實行輪作,避免重茬。與菊科、百合科觀賞植物輪作種植,可以減少田間菌源,輪作周期一般3年。
(3)深翻土壤,合理施肥。植株拉秧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整地,施足基肥,每公頃施人腐熟雞糞55000kg,過磷酸鈣2500kg,草木灰3000kg,並加入長效性氮磷鉀複合肥2000kg。做成高20~30cm,寬1m左右的高畦,按株行距25cmX25cm栽植。
(4)增加植株營養。在幼苗長到6~8片真葉時,噴施l:l:500倍的尿素、葡萄糖水液溶,每隔7~8天一次,連續2~3次,可加強葉片營養,調節體內氮糖比,提高植株抗病性。
(5)加強管理,提高植株生活力。定植後20天,進行第一次摘心,促使基部萌發側枝。當側枝長到30cm時開始搭架,以防植株倒伏。生長期保持充足的水肥供應,一般每隔l0~l2天灌水一次,結合澆水根灌稀釋的腐熟糞水,每l5天噴一次1%的磷酸二氫鉀。外界溫度高於25℃時進行遮陽,保持氣溫10℃~25℃,空氣相對溼度50%為宜。植株現蕾後,對多餘的側蕾應及時抹去,以免消耗養分。切花採摘後,及時清理植株上的斷枝,摘除地上部分的老葉和黃葉,利於通風透光。
化學防治
(1)土壤處理。
大田栽培在整地前每畝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1~2kg,或五氯硝基苯粉劑與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各1kg,與15kg細土拌勻,撒於土表隨整地耙入土中,7天後播種;棚室栽培用福馬林150倍液噴施在牆體、地面等部位,密閉一晝夜,隨後通風,6天後播種;地下害蟲可用90%敵百蟲0.5~1.Okg/卣,拌細土30kg均勻撒施地面,翻入土中,可有效減免該病害的發生。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50%速克靈可溼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等,視病情每隔7天左右噴一次,連續3~4次。保護設施內可於傍晚密閉棚室,選用45%百菌清煙劑燻蒸,用藥量180~200g/畝,或用10%速克靈煙劑250g燻煙,防治效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