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園林植物病害表現--助你快速識別病害
園林植物病害種類多,同一種病害在不同植物上表現也不相同,很多的園林工作者不能正確識別,買的藥不對症,導致不管用,造成的損失也很大,為了幫助園林養護工作者對病害有一個了解和認識,特意製作本期內容,僅供參考。
園林植物病害症狀通常劃分為3種基本類型:增生型症狀、減生型症狀和壞死型症狀。
一、增生型症狀:表現為促進性的組織病變,即植物感病部分細胞數目增多,體積增大,細胞和組織過度生長。它又包括以下類型:
腫瘤:病部組織增生,病部膨大或形成瘤狀物體。如月季根瘤病,櫻桃根癌病等。
瘡痂:表面粗糙以及隆起的殼狀斑塊。如黃楊瘡痂病。
叢枝:枝條不正常的增多,叢生在一起呈掃帚或鳥巢狀。如泡桐叢枝病。
葉捲曲:局部組織增生引起的葉片捲曲或摺疊。如卷葉病。
愈傷組織:傷口和病部周圍的組織增生。柳樹增生病。
流膠和流脂:傷口邊緣和病部組織產生過量的膠汁或樹脂。如桃樹流膠病、櫻花流膠病等。
二、減生型症狀:減生型症狀表現為抑制性的組織病變,即感病部位細胞數目減少,體積縮小,導致植物生長發育不足。
黃化:葉綠素形成受阻,葉片均勻褪去正常的綠色或轉黃色。如香樟黃化病。
花葉和斑駁:葉片不均勻變色,黃綠色相間。交界清晰的為花葉,交界不清晰的斑駁。如花葉病。
矮縮:各器官的生長成比例的受到抑制,比正常的要小很多。簇生:葉片聚集生長於節間縮短的主軸上。
三、壞死型症狀:壞死型症狀表現為分解性的組織病變,
即病原物將植物細胞壁或中膠層、細胞內含物分解和破壞,表現出局部或全部組織壞死。
枝枯葉枯:小枝及葉片迅速枯死。如枝枯病、葉枯病。
斑點和斑塊:葉或幼莖上通常形成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壞死斑,面積較小和輪廓清楚的為斑點,面積較大和形狀不規則的為斑塊。如各種葉斑病。
潰瘍:枝幹或根部皮層壞死,常有下陷的病斑,輪廓清楚。病部周圍的細胞有時增生或木栓化。如邊界不清楚,皮層大面積壞死,則為爛皮。如楊樹潰瘍病、爛皮病等。
腐爛:活細胞組織受到破壞和分解,可發生在植物各部位,但多在幼嫩多肉的組織上發生。如花腐、果腐、莖腐、根腐等。如根腐病、莖基腐病等。
腐朽:立木及木材死的細胞組織的分解崩潰。如木朽病。
頂枯或梢枯:枝梢從頂部開始逐漸擴展到幹部的枯死過程。
水漬:由細胞液侵入細胞間隙引起的組織水漬狀或透明狀。
焦灼:葉片邊緣變褐枯死。如松樹梢枯病。
穿孔:葉片斑點中心壞死部分脫落,形成的一般的圓形的孔洞。如櫻花穿孔病等。
枯萎:枝葉失去膨壓而凋萎的現象,嚴重時死亡。典型的是由根部的維管束組織受到破壞或堵塞,水分輸導受阻引起。如黃櫨枯萎病、合歡枯萎病等。
猝倒:幼苗近地面莖部組織壞死腐爛,幼苗倒伏的現象。如幼苗莖部已木質化而直立枯死,則為立枯。如幼苗猝倒病。
病症一般可劃分為3種類型:病原物的營養體、病原物的繁殖體和病害產物。
一、營養體類型和表現:
菌絲體:真菌菌絲的聚合體,通常白色。
菌膜或菌氈:褐色、白色、灰色或其他顏色的菌絲交織在一起的菌絲層,薄的為菌膜,厚的為菌氈。
根狀菌索:繩索狀類似植物根系,結構緊密的真菌組織。
菌核:深色堅硬的真菌休眠體,一般為塊狀或顆粒狀。
植物體:寄生性種子植物的莖幹和枝葉。
藻類:寄生藻在寄主植物上形成的藻斑,通常圓形、灰白色。
二、常見繁殖體類型和表現:
粉狀物:白色、橙黃色或黑色粉層。
黴狀物:毛狀黴層,由菌絲體、孢子梗及孢子組成。
點狀物:一般為黑色小顆粒,是許多真菌的繁殖體。
孢子堆:大量真菌孢子的聚合體,呈現不同顏色。
子座:一種緊密的營養結構,很像一個墊子,子實體常在其上或其中形成。
傘菌:傘狀結構,是許多擔子菌的繁殖特徵。
木腐菌:木質簷狀或塊狀結構,是許多木腐菌的繁殖體。
果實:寄生性種子植物所結的果實和種子。
常見的病害產物:
氣味:一些病害有特徵性氣味,比如臭味、腐黴味。
菌膿:粘稠的膿狀物,由植物汁液和病原細胞組成。
常見園林植物病害及其藥物防治:
白粉病、銹病:理白、掃斑、秀澤、白秀鯊
葉斑病:掃斑、雙佳殺菌
炭疽病:炭科
灰黴病:灰太極
根腐病:多福、地彩、壯貓
枯萎病:四黴素、勢贏+透翠
腐爛病幹腐潰瘍病:透翠腐爛病套裝、禾林道幹腐病套裝
流膠病:禾林道流膠清
草坪褐斑枯萎病:八方綠欣、地彩、秀澤、壯貓
霜黴病疫病:烯醯嗎啉
病毒病:綠展
細菌性病害:勢贏
以上內容圖片如有侵權及時告知,謝謝合作,純內部技術交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