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然界中,每一個物種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這麼說,就算是蚊子如果突然滅絕,也會對整個自然界的生態鏈造成嚴重的打擊。但實際上很多人其實體會不到昆蟲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地球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依靠的正是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界當中的不斷進化。昆蟲如果滅絕,很多植物和動物也會滅絕,從而導致人類受到極大影響。生態環境是由生態鏈組成的,昆蟲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雅安雨城區隴西河谷,這個只有108平方公裡的盆地,昆蟲種類的密集程度遠超常人想像。
其實,雅安除了昆蟲,還有大熊貓、綠尾虹雉、珙桐……青衣江邊、大渡河畔,大相嶺、夾金山……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大山,都養育著珍稀的自然精靈,營造著雅安的秀美生態。
能夠先睹盧躍剛的新著《下裡巴蟲》(文卷、圖卷),真是一場與昆蟲圖文的美麗邂逅。
2017年以來,盧躍剛在他故鄉雅安下裡周圍二至四公裡半徑的隴西河畔用手機抓拍了八萬張以上昆蟲照片,經過挑選、剪裁後可供發表或展示的有四千張左右,收入《下裡巴蟲》「圖卷」的只有五百多張。該書的「文卷:漫遊昆蟲王國及閱讀博物學的通信」由楊浪的信(代序)和盧躍剛的十二篇書信體文章組成,主要的內容是作者關於進化論、昆蟲學、博物學等領域中經典著作的研讀心得,當然更有對昆蟲的觀察、研究和拍攝記錄。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位著名作家、資深媒體人和歷史學家在時代的皺褶中俯仰天地的昆蟲學、博物學之旅,一個知識分子在昆蟲學領域中延伸的思想之旅。
作者的昆蟲世界在故鄉雅安
盧躍剛的昆蟲世界在他的故鄉雅安,在他們那「代」人中,他與故鄉的聯繫或許是最緊密的,這似乎是上天安排他註定要進入那個昆蟲王國。
盧躍剛在書中談當年知青生活,「農活很重,農具很落後,農作物產量很低,交公糧任務很重……」這段知青經歷,奠定了他的人生觀,顛覆了他的想像和人生目標。
在經歷過許多、許多之後,十幾年前,盧躍剛選擇第二次回鄉的意義非凡。用他的話說是,「專心溫習歷史,遭遇昆蟲及重讀博物學」,其實他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寫作使命,同時在個人的精神之旅中完成了一次重塑:在智性的、社會性的歷史感之上及時地彌補了自然的、感性的和審美的人格熔鑄。在歷史的褶皺地帶與踉蹌時刻,能同時完成這兩項工作真是他的幸運。能夠以大自然的全部感性、美感和個體充盈的好奇心與繼續學習的能力作為堅持社會批判和自我審視的堅實基礎,這不能不說是真正的幸運之子。
盧躍剛的院子周圍的環境很美,開滿了花,鳥兒落在各種樹上,還有無數的昆蟲翻飛跳躍。與它們相伴的是法布爾十卷本《昆蟲記》、達爾文《一個自然科學家在貝格爾艦上的環球旅行記》、愛德華·O·威爾遜《昆蟲的社會》《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布哈林被史達林處決前寫的自傳體小說《時代》、《中國動物志·昆蟲綱》……更神奇的是,在書與自然之間有很多聯繫是難以想像的,比如他說認識雅安的昆蟲,主要依據的卻是臺灣出版家送的臺灣昆蟲圖譜,才知道原來臺灣的昆蟲與雅安有著高度的一致,比如鳳蝶類、蛾類、黃蛺蝶、琉璃蛺蝶、豆芫菁、磕頭蟲……
其實,在盧躍剛的經歷中有一段重要時光早已為今天的博物學研究埋下伏筆。他當知青的第二年就從田裡上來了,到大涼山地質隊工作,業餘時間學習了地質學、地層學、古生物學、大地構造學,有了野外調查的經驗和對金沙江畔植物、動物的初步了解。
盧躍剛在書中談了很多閱讀進化論、生物學、植物學和博物學著作的收穫,在他們這代人成長期間的閱讀經歷中這可是容易被忽視的一面。
到雅安看昆蟲感受良好生態
作者拍攝的昆蟲
至於用手機拍攝昆蟲,盧躍剛已經是非常非常專業了。正因為不在昆蟲攝影界的主流圈中,因此他完全不受那種虛化環境的唯美主義和昆蟲標本主義的拍攝方法的影響,用的是「土八路遊擊隊」的方法(手機、靠近、再靠近),目標是昆蟲世界的生命、故事、情感、戲劇性,要捕捉的是昆蟲界的叢林法則、正義倫理和基於本能的社會性情感。
盧躍剛還說,「我的一位藝術史家朋友將這種拍攝命名為『iPhone時代的昆蟲記』。真正的信息化、扁平化、自媒體化。手機——故事——『新聞』——戲劇性,命名來得恰到好處。」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自媒體化的時代,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真、賞美之情的推動下,他以「iPhone時代的昆蟲記」向法布爾的不朽經典《昆蟲記》致敬,向科學、藝術與自然和生活致敬。
這些在手機上完成拍攝、編輯和傳播的昆蟲圖像是典型的後IT時代的革命性敘事結構,雖然表面上只是完全改寫了以往的技術程序,實質上是全新的影像敘事學,其後設要素是即時、打包、傳播、反饋和互動,是圖像生產的趨勢。
另外,其根本要素和美學特徵就是作者說的 「結構」與「關係」,「這種美學特徵包括由科學、新聞、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時間關係。所有昆蟲圖像,有時間,有地點,有環境,有語境,有意境,都可以按照科學、新聞的專業要素追溯、驗證,涵蓋著豐富的主題……」
昆蟲的歷史很長,可以追溯到4億年前,而人類進化的歷史只有10萬年。目前,地球號稱有100至120萬種昆蟲被發現,而且這個數字據說每年正以一萬種的新發現量遞增,同時,一些昆蟲物種在消失。
青年時代的盧躍剛讀過達爾文《一個自然科學家在貝格爾艦上的環球旅行記》,嚮往登上貝格爾(「小獵犬」)號與達爾文一起航行。後來他知道了博物學家、「植物獵人」亨利·威爾遜和《昆蟲的社會》《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的作者E·O·威爾遜的傳奇故事,知道了家鄉雅安的大熊貓和鴿子花樹都是博物學家戴維發現的。
盧躍剛拍攝昆蟲的地點也在雨城區,雨城區隴西河谷是一個108平方公裡的盆地,海拔900米左右,秋天陰雨綿綿,春、夏兩季多是晚雨晝晴,潮溼與陽光特別適合昆蟲繁衍。不過,昆蟲種類密集程度也超出了盧躍剛的想像。作家龍應臺看了盧躍剛的昆蟲照片後,用了「匪夷所思」四個字,說,「你那裡就是昆蟲博物館。」
《下裡巴蟲》簡介
下裡巴蟲(文卷)
下裡巴蟲(圖卷)
包括《文卷:漫遊昆蟲王國及閱讀博物學的通信》《圖卷:昆蟲王國裡的生與死、愛與恨、哀與樂》,生動地展示了大自然中迷人的昆蟲世界,被稱為「iPhone時代的昆蟲記」。
圖卷:《昆蟲王國裡的生與死、愛與恨、哀與樂》收錄了作者在四川雅安下裡拍攝的各種昆蟲圖片500張。不同於普通的昆蟲攝影,作者追求的是昆蟲影像的精微,尋找和捕捉某種轉瞬即逝的「關係」:人與昆蟲的關係,昆蟲與昆蟲的關係,昆蟲與自然的關係。在他的手機鏡頭下,不再是靜止的時刻,而是有表情、有情感的故事,充滿了悲歡離合。
文卷:漫遊昆蟲王國及閱讀博物學的通信,是作者關於昆蟲和博物的閱讀筆記,涉及A·O·威爾遜、達爾文等多位著名博物學家的經典作品。既講述關於昆蟲和博物的知識以及發現,慨嘆人類的命運,也回顧了自己的人生。
該書於2021年1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在三聯韜奮書店2021年第1周銷售排行榜上,《下裡巴蟲》名列前茅,深受讀者喜愛。
作者盧躍剛,四川雅安人,當過農民、地質隊員、軍人。曾任《中國青年報》經濟部副主任、新聞編輯中心副主任、《冰點》副主編。發表中長篇報告文學和歷史著作十餘部。
來源:西康周末
文:李公明
編輯:李君
審稿:程普、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