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光的波-粒疊加狀態
光是什麼?經典的波粒二象性理論認為,光既具有電磁波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傳鋒研究組近期設計出一種量子實驗裝置,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光的波-粒疊加狀態,突破了玻爾互補原理設定的傳統對立界限。
-
中國科大觀察到光子「非波非粒,亦波亦粒」的量子特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首次實現了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製備出了粒子和波的疊加狀態,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玻爾互補原理的理解。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9月的《自然—光子學》上。英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Adesso教授和Girolami教授在同期雜誌的「新聞與觀察」欄目以《波-粒疊加》為題,撰文評述了這一研究成果。
-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2019-09-09 中國科學報 唐鳳 溫才妃 【字體:大 中 小】 這個問題對於有量子力學基礎的人並不難回答,但難以回答的是人們能否對這種疊加性質進行操控。日前,《自然—光子學》報導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馬小松團隊的最新研究結果,該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
-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我國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2019-09-04 科技日報 金鳳 齊琦 【字體: 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經歷了幾個世紀。20世紀在量子物理的建立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處于波與粒子的疊加態。 那麼,是否可以找到某些控制手段,讓單個光子按照需要僅表現為粒子,或者僅表現為波?
-
光到底是什麼嗎,波粒二象性可以同時出現!
什麼是光?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一直是眾說紛紜。昨天,記者從中科大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李傳鋒研究組首次實現了量子惠勒延遲選擇實驗,製備出了光的波-粒疊加狀態,該研究豐富了人們對玻爾互補原理的理解。
-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
新華社南京9月3日電(記者陳席元)我們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能否實現對這種量子疊加狀態的操控?記者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相關成果2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按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以表現為波也可以表現為粒子。而近期,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的團隊實現了對這兩種互補狀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證明實驗中的光處於一種」波-粒疊加狀態「。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嚴格的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下實現量子版本延遲選擇實驗。相關論文成果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
光是什麼?波還是粒?
光是什麼?古希臘人認為光是由「光原子」的小顆粒組成的,這包含著一種簡單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中國古代,光是什麼,哲學上,中國古代科學家認為光是由氣產生的,氣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特殊氣體。對於光的系統研究,起源於西方笛卡爾。笛卡爾在《折射》一書中首次提出折射定律的理論證明。他解釋了人們視力障礙的原因,並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鏡片。
-
科學家將觀察到量子力學下的疊加態!
疊加態是量子物理中最令人費解之處,違背我們的物理常識。從雙縫實驗到薛丁格的貓,均是如此。然而,在疊加態中物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一旦被觀察,疊加態就會塌陷,從而無人知曉疊加態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物理常識告訴我們,該粒光子只可能通過其中的一條縫,然後打到後面的接收板上形成一個光點。但是實際上結果表明該粒光子似乎同時通過了2條縫,互相干擾後形成了光波打到了接收板上。更加詭異的是,當你通過儀器去觀察這個光子究竟通過了哪個縫時,它又乖乖地只通過了一道縫,直接打到接收板上!
-
今日Nature: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而近期,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的團隊實現了對這兩種互補狀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證明實驗中的光處於一種」波-粒疊加狀態「。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嚴格的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下實現量子版本延遲選擇實驗。相關論文成果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
我學者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南京9月3日電 (金鳳 通訊員齊琦)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發表了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首次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經歷了幾個世紀。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2021-01-11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觀察到物質波「超冷消失」現象
原標題:科學家觀察到物質波「超冷消失」現象 最近,美國萊斯大學物理學家在超冷原子實驗中觀察到一種奇特的「消失現象」:在某種情況下,兩個物質波形成的孤波在彼此穿越過程中會出現距離「鴻溝」,然後出現在另一邊,繼續無衰減地振蕩。研究小組在最新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上描述了這一奇怪現象。
-
中國科學家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量子疊加—新聞—科學網
光既可以表現為粒子,也可以表現為波。南京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這兩種互補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該研究擴展了量子光學的實驗能力,並助力未來量子技術發展。相關論文9月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還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在科學史上一直是辯論主題之一。20世紀,人們認識到光可以是粒子和波,但不能同時存在。然而,光的本質一直在挑戰人們的理解和直覺。
-
首次觀察到分支光流,光也可以像樹一樣,從樹幹無限分支!
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分支光流,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因其重要發現上了《自然》期刊封面。,最早是在2001年用電子觀測到的,並被認為無處不在,自然界中的所有波也都會發生,例如聲波,甚至海浪。
-
首次觀察到分支光流,光也可以像樹一樣,從樹幹無限分支
來自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分支光流,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因其重要發現上了《自然》期刊封面。這項研究是由博士生Anatoly(Tolik)Patsyk與Miguel A.Bandres合作進行,Miguel A.Bandres在項目開始時是Technion的博士後研究員,現在是中佛羅裡達大學光學和光子學學院CREOL的助理教授。
-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天雲 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現象叫做疊加態現象。認為你不觀察它的時候,它可以同時處於各個不同地點,又可能既在那點又不在那點,只是各點出現的概率不同,所以,處於一種疊加狀態。而且還認為那樣的疊加狀態還處於彌散的狀態,認為它可以在全宇宙、全時空處於疊加狀態。這時你想去觀察一下它到底在哪裡?
-
首次證明:光的產生同時存在一個光子、兩個光子和沒有光子的狀態
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中心的物理學家第一次證明:光的直接產生是同時存在一個光子、兩個光子和沒有光子的狀態。研究指出,使用了幾十年的同一種光發射器也能產生這些量子態,並期望這對任何一種原子系統都適用。量子疊加是量子物理的一種性質,它能讓粒子以不同的狀態同時存在,著名的理論例子是薛丁格的貓,它既是死的又活是的。
-
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