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們在快速行駛的車上會暈車,是因為大腦將此認作中毒,並向機體發出引發噁心的信號。
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和《衛報》知名科普專欄作家迪恩·巴尼特(Dean Barnet)推測,暈車是大腦對中毒的自然反應。他們認為,經過多年進化,人們仍沒能適應超快速的運輸工具。結果,現在的乘客無法處理一下子接收到的視覺信號和平衡器官信號。人們看著車內完全靜止的東西,但卻感覺它在搖晃,感覺器官會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瞬間做出反應,包括剎車和加速。
參與該項研究的一名科學家解釋稱:「暈車就是這樣發生的,大腦此時的反應就像它發現機體中毒時的反應。」
專家說道,暈車時可以看窗外的東西,它們會讓大腦相信,確實在移動。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後座的乘客常常會暈車,而不是仔細看路的司機。
暈車暈船這種症狀,很多人都有遇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出個遠門或者度個假,都要先害怕暈車暈船後出現的難受症狀。端午節小長假剛過,或許對於暈船暈車的人而言,還需要一個調理期。出門在外,賞美景品美食之餘,遇上身體不適,無疑是件痛苦的事情。相關專家表示 ,暈船暈車也是病。頭昏、眩暈、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等暈車症狀,這一系列症狀都是前庭和植物神經反應異常所產生的臨床表現。
超過耐受閾限 常見眩暈不適症狀
很多人在乘坐運載工具時,常會出現過頭昏、眩暈、噁心、嘔吐、面色蒼白、上腹不適、出冷汗等暈車症狀,專家們表示,這一系列症狀是前庭和植物神經反應異常所產生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將其稱為運動病,包括暈車、暈船、暈機和宇航病。運動病的發生與前庭系統和視覺系統有密切關係,例如乘車、航海或飛行時,常產生各種加速度刺激,當刺激過強或刺激時間過長,超過前庭系統的耐受閾限時(每個人的耐受閾限不同),即會發生運動病。
前庭系統、視覺系統和其他系統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刺激信號儲存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當處於乘車、乘船、乘機等新的運動環境時,其綜合加速度刺激與中樞儲存的經驗信息不匹配或頭部綜合加速度刺激感覺信號與原有模式相矛盾而時將發生感覺衝突,產生不適應狀態,導致運動病發生。
高強度刺激 治好85%左右患者
相關專家認為,傳統運動病的治療有幾種方案,包括藥物治療,例如飛賽樂(鹽酸苯環任酯片);對抗性(適應性)訓練:旋轉、晃蕩、景物、稜鏡等;以及前庭功能訓練,如轉椅、重心平衡、滾輪、四柱鞦韆、旋梯。
目前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高強度大幅度刺激前庭,可有效緩解運動病的症狀,經過3到5次治療,約85%左右的患者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