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閉症兒童存在感知覺、閱讀、書寫、大運動、精細動作等方面的障礙,去了機構之後,都會被建議做感統訓練或是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具體能為孩子做什麼?
如何判斷孩子的職能治療師是否專業?
職能治療就是感統訓練嗎?
張韶霞
大米和小米OT方向研發總顧問
臺灣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
特別教育研究所博士
1. 基本技能的學習,如姿勢、動作發展、平衡能力等等。
2. 與言語治療師合作,提升兒童的溝通能力。
3. 改善兒童的人際關係,根據兒童具體情況,決定是提供遊戲技巧或社交技巧的教學。
4. 培養兒童生活自理能力。
臺灣有8所大學開設了職能治療科系,學生們必須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參加理論課程、實務課程,修滿140個固定學分,在醫院實習36周後,才有資格參加專業證書考試。考試合格後(考試通過率為50%),方可領取由衛生署核發的證書,持證上崗,為大家提供職能治療服務。目前,內地還沒有專門的職能治療考試,大米和小米的做法是聘請了多位臺灣職能治療督導,包括我和我的學生邵玉珊在內,負責職能治療方向的課程研發、新老師培訓和審核,嚴格把關教學的每一步。作為家長,也非常必要了解職能治療的知識,甚至我會建議你在孩子上課時,主動進教室去參與和學習,家長的參與決定是孩子未來出現良好預後的關鍵和支柱。所以一些家長誤以為職能治療就是感統訓練,甚至認為感統訓練就是治癒自閉症的良方。
這種兩種想法實際上都是錯誤的。
職能訓練就等於感統訓練嗎?並不全然。
雖然各國情況有差異,感統和職能治療的內容屬於互有交叉,但職能治療的範圍不僅限於感覺方面。
在臺灣,法律明確規定,只有職能治療師可以做感統訓練。所以在臺灣,做職能治療和感統治療的是同一批人。
只有具備科學的專業背景才能為孩子設計合適的感統訓練。
鞦韆、滑板,各種眼花繚亂的立體設備,算是感統活動的標配。但如果你孩子做的感統,只是機械要求必須學會某些動作,必須完成定量的訓練:今天了多少次的滑板,今天他丟了多少次的球,他做了多少次遊戲……那這是一個沒有接受過完整專業學習,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治療師設計的活動,這是「偽感統」,對孩子幫助不大。真正的感統訓練強調與兒童建立友好信任的關係,讓兒童在活動中,開心、快樂地完成學習目標,進而提升兒童的自信心,專注力以及各方面能力。如果兒童總對感統訓練很抗拒,一進治療室就哭鬧,或者治療師總強迫兒童完成定量的訓練指標。家長就要思考,這個感統訓練是真感統還是偽感統了。不過,正常訓練中,兒童也可能會出現哭泣的情況,家長需要根據詳細情況認真權衡。另外,雖然存在感知覺異常的自閉症患者很多,並不意味著職能治療或者感統訓練可以解決自閉症的一切問題。自閉症的核心症狀是社交與溝通障礙。並非所有自閉症的核心問題均由感統失調所引起。但大部分的自閉症兒童都會有感統問題,特別是感覺調節問題(最新版本DSM-V診斷標準已增列此症狀),此問題會讓自閉症兒童的核心問題更加嚴重。需詳加評估才能了解自閉症兒童是否需要感統治療。所以現在大米和小米的「RICE」體系提倡幹預的全面性綜合性,要根據孩子特點,來選擇採用哪些療法。當然,職能治療或感覺統合可以改善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幫助孩子的成長。大家根據今天所學,反思一下孩子接受的感統訓練是否合適。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每天都在為特殊需要兒童家庭努力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