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來物種登陸中國:超半數外來有害物種系人為引種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正確引種能豐富生物多樣性 物種入侵則會威脅生態安全

  當外來物種登陸以後(美麗中國·關注外來物種入侵①)

  本報記者 常 欽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5日 14 版)

  核心閱讀

  葡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曾經的「外來物種」,如今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正確引入物種,不僅會增加生物多樣性,還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本版製圖:蔡華偉

  不過,外來物種並不總是美味和友善的,去國外旅行帶回的木質工藝品中,沒準就藏有對林木危害極大的物種的卵,可能會威脅生態安全。

  出國旅遊帶只貓草小熊回來,卻在海關被沒收了?別著急上火,要知道,萌萌的小熊會被海關沒收,是從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角度在考量。福建泉州海關動植物檢疫實驗室農藝師李賀說,貓草中有可能夾雜的種子或者繁殖體,會導致生物入侵的形成。

  近些年,出國旅遊人數屢創新高,「海淘」讓國際郵包數量暴增,這些都導致外來物種入侵風險驟然提高。也許在不經意間,你就會成為外來有害生物的攜帶者、傳播者。

  「不少人抱怨海關沒收了從國外帶回的木質工藝品等,甚至連吃了一半的水果都被禁止攜帶入關」,但是,為了維護生態安全,這些都是必需的措施,李賀說,「每天海關的檢疫實驗室都要高壓滅菌處理掉一批又一批的水果、花草等截獲物」。

  在我國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陳寶雄博士介紹,物種入侵也叫「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過自然或人為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從而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損害的過程。

  「生物入侵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陳寶雄說,侵入階段,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到一個新環境;定居階段,生物在新環境中生長、發育、繁殖;適應階段,已繁殖了幾代,並適應了新環境;擴散階段,適應新生態系統,種群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且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能力。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說,物種入侵中,自然擴散是指植物通過根、莖、葉或種子的繁殖以及風力、水流、鳥類等動物攜帶等傳入,動物通過自身飛行等擴散傳播。不過,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國際農產品和貨物帶入以及動植物引種帶入外來物種的機率越來越高,比如,毒麥傳入我國便是隨小麥引種帶入,它與小麥的形態極為相似,易混雜於引種的小麥中,產生的毒麥鹼,人、畜誤食會出現頭暈、嘔吐、昏迷等症狀。

  目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中的52個物種和區域性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本地情況。除臺灣、香港、澳門三地外的31個省(區、市)均有外來物種入侵發生。在調查的全國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中,入侵縣域達54.09%。

  「外來物種入侵對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甚至對人類健康及社會活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陳寶雄介紹,一些外來物種入侵農田、牧場,導致農作物、林木、牧草減產,造成經濟損失,比如馬鈴薯甲蟲可導致馬鈴薯減產30%—60%,甚至絕收。此外,還會產生檢疫、防治及根除等巨額費用。

  「豚草具有強大的根系和巨大的地上營養體,對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都有明顯抑制作用。豚草的生命力、競爭力及生態可塑性極強,能迅速壓倒其他一年生植物,易形成豚草單一群落,嚴重破壞本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張國良說。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在其過去或當前天然分布範圍之外引入和傳播會威脅生態系統、生境或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陳寶雄說,外來入侵物種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本地原來沒有,二是造成了對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危害。比如紅火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被蜇咬人員有燒灼癢痛感,或出現蕁麻疹或丘疹、水(膿)皰等。此外,紅火蟻入侵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具有嚴重影響。來自美洲的巴西龜生存能力極強,在它們生活的水域,對當地烏龜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並非所有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

  「很多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像玉米、馬鈴薯、甘薯、小菠菜、西紅柿、西瓜、無花果等都是外來物種,它們不僅沒有造成相關危害,反而讓我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益處。」張國良說,「並非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科學性的角度出發,較為合理的做法應是參照生態系統的不同情況來定義。」張國良說。

  張國良介紹,「外來物種」與「本地物種」是針對特定的生態系統劃分的,是否構成外來物種入侵,並不以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地理界限作為判斷依據。

  陳寶雄說,外來生物入侵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約有10%的外來種被引入到新的生態系統後,可以不依靠直接人為幹預而自行繁殖成為歸化種,即入侵時間較長,且已經融入本地動植物區系當中、參與當地生態過程的物種;歸化種中,大約10%能夠造成生物災害成為外來入侵種,「從外來種變成外來入侵種其實概率很小,大多外來物種是中性的,只有少數會造成負面影響。」

  張國良介紹,對於物種引進,我們國家有明確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者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規定:「輸入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種子、種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植物檢疫條例》明確:「從國外引進種子、苗木,引進單位應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物檢疫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

  引進一個物種前,農業和林業主管部門會組織開展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根據評估報告明確風險是否在可控範圍之內,確定是否出具檢疫審批單。同時,物種進來後,監管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對引進單位的基地進行檢查,進行風險監管。

  生物防治是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

  近5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13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生物滅除,針對紫莖澤蘭、豚草、福壽螺、水花生、水葫蘆、薇甘菊等危害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較為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開展了集中滅除。

  據不完全統計,各地組織開展各類剷除活動2000多次,滅除3000多萬畝外來入侵生物。同時,組織制定了23項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防控的技術標準,為外來入侵防治提供了參考標準。

  「生物防治是控制外來入侵物種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張國良介紹,截至目前,已經在全國建成30餘處外來入侵生物天敵防治基地,在防治水花生、水葫蘆和豚草等重點外來入侵物種方面起到了積極示範作用。在海南建立4個椰心葉甲天敵工廠,寄生蜂日生產規模達到200萬頭,累積生產28億頭,控制效果達到85%以上;在湖北、四川等地共建立20處水花生天敵繁育基地,輻射防治面積在200萬畝以上。

  「目前在外來物種管理方面還存在法律空白和協作機制不完善的地方,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陳寶雄坦言,比如引種審批中的風險評估制度,不同部門採取不同的技術標準,一些可能對生產有益的物種卻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又如口岸截獲的外來入侵物種信息,如何及時在相關部門之間共享,以便減少在放行、貿易、運輸等活動中引入外來入侵物種的機率,相關機制還需完善。

  本版製圖:蔡華偉

相關焦點

  • 外來物種登陸中國:超50%有害植物系人為引種導致傳入
    近些年,出國旅遊人數屢創新高,「海淘」讓國際郵包數量暴增,這些都導致外來物種入侵風險驟然提高。也許在不經意間,你就會成為外來有害生物的攜帶者、傳播者。「不少人抱怨海關沒收了從國外帶回的木質工藝品等,甚至連吃了一半的水果都被禁止攜帶入關」,但是,為了維護生態安全,這些都是必需的措施,李賀說,「每天海關的檢疫實驗室都要高壓滅菌處理掉一批又一批的水果、花草等截獲物」。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關於發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此件業經中科院李家洋會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中科院有關研究所(院):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該名單的發布不僅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對相關部門和地方及科研單位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行政法規層面,我國目前制定並實施了《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等,這些行政法規主要基於檢驗檢疫制度來對外來入侵物種進行監管。此外,我國還制定了一些與外來物種入侵相關的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    依託於這些立法,我國目前實施的外來物種入侵專門制度主要包括檢驗檢疫制度、名錄製度、引種許可制度等。
  • 【常識】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常考知識點
    物種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 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
  • 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我國佔一半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經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國外有學者將盲目引種、生境破壞、過度捕殺以及物種絕滅的次生效應列為引起物種絕滅的四大原因,並形象化地稱之為「魔鬼四重奏」,也有專家將生物入侵形象地比喻為生物界的「非法移民」。
  • 中國最有排面的外來物種,被引種到全國各地,曾經救過無數人的命
    有可能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可能是一件壞事,因此如今各個國家其實對於外來物種的管控是相對嚴格的,畢竟一旦泛濫開,如果是不好的東西,那還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處理,因此所有的東西在進入各個國家之前都是需要經過檢驗的
  • 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尤須警惕致病有害生物
    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廣東北江發現的外來入侵生物「怪魚」我國農林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增長迅速。2008年到2010年,原環保部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顯示,我國共有488種外來入侵物種。「這次的數據較10年前增加了三成以上。」
  • 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尤須警惕致病有害生物
    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邕江發現生性兇猛的外來物種鱷龜,千萬不要隨意放生外來生物
    雖然它們平時並不咬人,但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也能咬斷人的手指,它的到來可能會影響邕江的水域環境,也會對來邕江遊泳的市民構成安全威脅。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比如有鱷龜、清道夫魚、羅非魚、福壽螺、鱷雀鱔等等,都會破壞當地生態平衡。外來物種的瘋狂襲擊,不但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導致森林、水域和農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 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守好國門刻不容緩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所涉及的外來入侵物種數上榜熱搜,引發廣泛關注。#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中國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遭受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公報還顯示,從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來看,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西南大學副校長周常勇表示,入侵中國的外來生物種類多、涉及面廣,全國34個省(區、市)均有入侵生物發生和危害,涉及農田、森林、水域、溼地、草地、島嶼、城市居民區等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對中國農業生產、國際貿易、生態系統甚至人畜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外來入侵物種是如何進入我國的?
  • 中國外來海洋生物概述(物種定義、存在問題、入侵途徑、利弊及管理措施)
    例如,尼羅羅非魚、奧利亞羅非魚等在華南地區已歸化為常見種,這些魚都有強烈搶佔地盤及護幼習性,經常形成巨大種群,排擠甚至殺死較弱小的當地魚。外來物種入侵的另一個危害是入侵物種與本地物種的基因交流可能導致對本地物種的遺傳侵蝕,從而汙染當地生物的遺傳多樣性。
  • 學者稱中國外來有害生物近600種 威脅生態安全
    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吳合琴 呂春榮)近日,一則北京截獲箭毒蛙的消息,再次引發公眾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關注。近年來,一些寵物愛好者為滿足獵奇心,開始養蜘蛛、螞蟻、巴西龜、食人魚等另類寵物,而今一些外來物種經常「反客為主」,破壞生態平衡,甚至威脅到民眾人身安全。截至2015年底,確定入侵中國的外來有害生物達到580餘種。
  • 中國公布首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6個物種危害大
    中新網3月6日電 近日,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首批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名單。同時,中國國家林業局也成立了「國家林業局防止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管理辦公室」。  據介紹,近年來,外來入侵物種已對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 蜥蜴、蠑螈、鱷魚龜 小心奇怪「寵物」多為外來物種
    說法外來物種不屬於野生保護動物,林業部門難監管據鄭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處的尚光鑄處長介紹,近些年來,一些寵物愛好者為滿足獵奇心,開始養毒蜘蛛、巴西龜、鱷魚龜、福壽螺等另類寵物,這些另類寵物,不僅破壞生態平衡,也威脅到人身健康。
  • 外來入侵物種——反枝莧
    截至2020年8月,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本種的入侵途徑主要為人工引種或農產品運輸傳播擴散。現主要分布於安徽、北京、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陝西、上海、四川、臺灣、天津、西藏(芒康)、新疆、雲南、浙江、重慶。
  • 外來物種入侵!抱歉這裡是中國 —盤點外來物種入侵失敗案例
    但如果有外來物種的侵入,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南方水葫蘆泛濫但是部分外來物種在入侵中國後,被我國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所感染,變成了「瀕危物種」,今天為大家盤點3
  • 生態環境部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一起來漲點知識
    中國生態環境部昨天(2日)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5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海外來客」如何「偷渡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