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松江疾控 ,作者松江疾控
松江疾控
提供公共衛生便民信息,介紹傳染病、慢性病、食品/營養/放射/職業衛生等方面的健康知識、健康理念和生活常識,開展公眾調查。
翠花
妞,你造不?疫情還未結束,可我擔心我會留下很多後遺症
???啥後遺症?
虎妞
翠花
首先,潔癖,總是想洗手,害得倫家又屯了好多護手霜
你還是先剁手吧
虎妞
翠花
第二,戴口罩上癮,防曬、防塵、防社交,對社交恐懼者簡直福音
???難道上次沒打招呼被她認出來了?
虎妞
翠花
第三,看到別人沒保持社交距離,總想幹預一下
???你確定不是因為被虐狗引起的反應嗎?
虎妞
翠花
諸如此類的還有,報復性消費症狀,刷手機上癮症,都是疫情引起的後遺症
。。呃。。。我想這和疫情可能沒多少關係。。。。
虎妞
不過,話說回來,有種最可怕的疫情後遺症,需要警惕,就是它
虎妞
PTSD
PTSD的中文名字叫,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指遭受或對抗重大應激事件而導致的延遲出現且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又稱創傷後應激障礙綜合症、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
常見的重大應激事件有:
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
經歷強姦、戰爭、打鬥、暴力攻擊
嚴重的車禍、飛機失事
目睹親人的突然死亡、不治之症
自然災難:如地震、海嘯 、火災
難 產
校園欺凌
……
三大核心症狀
闖入性記憶
患者在清醒或睡眠時,創傷記憶強行進入腦海,以閃回或噩夢的形式重現當時的事件場景
躲避反應
患者會努力不去接觸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人物,不去發生事件的地點,避開相關的談話、回憶、詢問等,和他人保持距離,感到極為孤獨,不願意參加社會活動。
喚起反應
患者常表現為容易發怒、容易受驚嚇、失眠、緊張不安和焦慮、對小事反應過度,注意力不能集中。
以上症狀在病程標準上,要求至少持續1個月,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可視為慢性。
PTSD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退伍軍人、戰俘及集中營的倖存者。後擴展到各種人為或自然災害的受害者。各年齡段均可發生。
虎妞
1998年,學者Breslau et al進行的社區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將近9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創傷性事件,平均每人經歷顯著性創傷性事件的數量是4.8.
虎妞
影視作品中,也常有對PTSD的描述
小說《追風箏的人》中的索拉博因為在戰爭中遭受虐待,到美國之後拒絕接受新事物,對一切反應淡然
韓國電影《素媛》中的女孩被傷害之後出現害怕與異性近距離接觸,迴避侵害事件發生地點等PTSD症狀
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中的比利在經歷了親手殺人、失去隊長的戰爭之後,即使告別戰場,腦中也不斷閃回戰場上的痛苦經歷。
PTSD患者往往同時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鬱症狀,還可以表現出飲酒、吸毒、攻擊他人等逆反行為,嚴重者甚至出現自傷、自殺行為。
虎妞
翠花
好可怕哦,疫情中哪些人更容易患上這種後遺症,有什麼拯救的方法呢?
疫情中患者、一線醫護人員、有既往心理諮詢史的人、以及身邊有其他人感染的人,都是PTSD的高危人群
虎妞
PTSD的治療方法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抗抑鬱藥、抗焦慮藥物等緩解症狀。發現自己及身邊的人有類似ptsd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去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
虎妞
翠花
假如身邊的人有PTSD,除了專業治療外,我們還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呢?
我們能做的是給予他們理解、信任和關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虎妞
陪伴
朋友和家人要多陪伴患者,不讓患者有被遺棄的感覺
規劃未來
幫助患者規劃未來,拒絕大道理灌輸,儘可能提出具體、可行的規劃
反覆心理疏導
對於患者,並不是一次性的心理疏導就能解決問題,需要反覆多次地為患者心理疏導
精神食糧
當患者情緒趨於平靜後,可以適當推薦一些勵志人物視頻或者書籍,有助於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意外與明天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到,2020年,或許你原本平靜的生活被攪亂,或許你失去了最親愛的人。然而,生活總得繼續,願你早點驅散心中的陰霾,珍惜當下,抱緊眼前人。2020年,若是我們已錯過了開頭,願不再錯過這結局。
虎妞
來源:松江疾控
原標題:《【疾控科普】疫情後遺症,你了解多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