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是釣魚人的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正是因為它扮演的角色極為關鍵,所以發生它身上的「故事」總是那麼曲折。目前市面上最流行、最暢銷的浮漂,如果納米浮漂排第二,估計沒有哪個敢排第一。另外部分釣友疑惑,為何這款以「納米」命名的浮漂,卻從未見到納米的存在?本文以此為起點,一窺究竟。
納米浮漂的前世今生
納米浮漂名字的由來,本身就是一個刻意的營銷行為。納米是什麼?它是長度度量單位,1根頭髮絲,它的直徑大約是0.05毫米,把它軸向平剖成5萬根,其中一根的厚度即是1納米,細微程度可想而知。由納米級的這些微小顆粒組成的物質,從形態、功能已完全脫離了原物質的束縛:鐵、氧化鋅粉、鈷及碳包金屬粉等這些納米級金屬粉,對電磁波有特殊的吸收作用,被廣泛應用在高端隱形材料。像一些防輻射手機屏裡,也有它們的身影。難道納米浮漂也有類似的升級?
浮漂多以材質命名,比如蘆葦浮漂,顧名思義是由用蘆葦加工成型;孔雀翎浮漂,其實就是孔雀脫落下來的羽毛,經過削裁、修飾等工藝而最終完成。但納米卻是長度單位命名,說白了是一個宣傳噱頭,為掩蓋它的實際材質。原來納米浮漂的材料,就是常見的塑料泡沫。購買電視機時,用來起減震、保護作用的泡沫和納米浮漂的泡沫師出同門。若是用泡沫浮漂命名,單從名字就感覺低廉了許多,所以「改名換姓」似乎成了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納米浮漂的優勢及決定質量的因素
納米浮漂能夠迅速佔領市場,有其他浮漂難以比擬的優勢。比如穩定性,泡沫材質的原因,不存在因溫度升降產生的「熱脹冷縮」,且吃水量極少,哪怕浮漂有些破碎,仍能使用。蘆葦、巴爾喬木只能自嘆不如;比如硬度,泡沫質地略柔嫩,可塑性強,否則就失去作保護、緩衝外殼的意義。蘆葦的外殼堅硬,巴爾喬木內外硬度相近,孔雀翎也有外殼,但比蘆葦要柔嫩一些,與泡沫大致相當,所以納米浮漂能經得起「折騰」。筆者的一支納米浮漂,用了接近2年,不知被水草、樹枝、碎石蹂躪了多少次,漂身塗層有些破損,但還能正常使用。
有些納米浮漂,七八塊、十幾元;有的二三十元,有的一二百元,它們的差距在哪呢?
首先是材質。泡沫的基礎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醯亞胺,由德國發明,因為良好的特性,迅速在各個國家傳播、發展起來。剛成型的泡沫多是以板材的形式存在,根據密度、材質配比、工藝上的差異,泡沫有優劣的差異。普通泡沫板材1立方大約花費1萬,而高端泡沫需要4萬,所以同樣是納米浮漂,但基礎材料就可能相差4倍。
其次是工藝。運送至車間的泡沫以各種形式存在,外形和浮漂無半毛錢關係,需要通過機械切割完成漂身的製作。這裡便涉及的切割水準的問題,筆者曾諮詢過一浮漂製作的大咖,用它的話講:有的漂身外觀整潔、漂亮,即便後期不經過上色,也是一件不錯的工藝品;有的漂身,類似被小蟲啃食過,顆粒感強烈,甚至左右略有不對稱的情況,直接影響最終的浮漂效果。接著進行後期的人工打磨、鑽孔,前個步驟越完美,這個環節壓力越小。
這塊因涉及到人工,最終的質量與工人的熟練程度、技巧息息相關,所以越是老師傅,成本自然也就越高。最後再嵌入漂尾、漂腳,接著上漆、加固,一款納米浮漂便成型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上漆還涉及上幾遍漆,油漆材質的選擇等問題:上漆次數越多,意味著塗層脫落的可能性越小;油漆材料越好,塗層的穩定性越好。自然成本也產生了差異。
最後是品牌價值。浮漂的品牌溢價,比魚竿、餌料要高出不少。一支上百元的納米浮漂,價格是幾十元錢同材質浮漂的數倍,但質量、效果恐怕不會差距太大。另外浮漂和魚竿一樣,發展至今,逐漸脫離了單單垂釣的意義,向工藝收藏的層次躍進。一款號稱某知名制漂大師的收藏紀念版,動輒小一千元的價格也算稀鬆平常。
寫在後面
納米浮漂起初為打開局面,的確存在營銷噱頭,但能迅速發展、佔領市場,最終還是憑藉它卓越的性能,這對於魚竿、餌料,包括其他漁具用品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原創: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