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區正月初九稱為「天公生」,在這一天,人們都要準備各式的貢品來拜拜,其中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龜粿。為什麼叫 「龜粿」呢,難道這東西和烏龜有啥關係嗎?你別說,還真有點內意思,且聽我慢慢道來。前面我們也說到了,龜粿是閩南人祭拜」天公生「的一種重要貢品,那天公嘛,你想想,肯定是個絕對高齡的老爺爺呀,為他慶生的最好祝福可不就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流,咱們這凡間最長壽的是什麼,烏龜呀,所以人們在製作龜粿的時候就會在龜粿的一面印上烏龜的花紋,寓意長壽。因此,在老人們過大壽的時候,龜粿也是必備的一樣食物。
」閩南地區的龜粿大約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紅龜粿」,顧名思義,就是外表是紅色的啦。而另一種是綠色外表的,你是不是覺得它就叫做「綠龜粿」呢,並不是哦,綠色的龜粿有一個別致的稱呼——「鼠殼龜」。什麼?鼠殼是個什麼碗糕?老鼠的殼?嘿,當然不是。鼠殼是指鼠殼草,或者說叫做鼠麴(qu)草,是製作鼠殼龜的重要原料,鼠殼草的量決定了製作出來的鼠殼龜的口感。至於多少的量最好嘛,這個真不好說,每個阿嬤心裡都有自己最喜歡的配比,就像中國菜的精髓:調料少許,全憑做菜的人的喜好,每個人做出來的菜品必是不一樣的味道,要不怎麼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那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一說這個「鼠殼龜「的製作過程。單製作上可分為外皮和內陷兒,外皮由糯米、「菜青」和鼠殼草混合製成。鼠殼草大多是採集野生的,因此,這個很重要的鼠殼草需要提前兩天去採集。正月正是鼠殼草的生長季節,這時候的鼠殼草大多處於未開花的狀態,這時候的鼠殼草是最適合用來製作鼠殼龜的,若是用了大量開花的鼠殼草,製作出來的鼠殼龜便容易泛黃,賣相上便差了許多。採集完後,將鼠殼草洗淨過水,而後擠掉大部分水分,將其揉成團。菜青也是同樣的操作,只不過原料大多是時令的綠色蔬菜。做完這一步後,取少量提前研磨好並瀝乾的糯米煮到半熟,增加糯米的粘稠度,以便原材料的混合,而後將所有的「青」一同放入石舂中搗碎再放入瀝乾的糯米粉,加入適量的食用油,由各家的男人用木錘將材料捶打至完全融合,不過現在人家大多是採用至此,鼠殼龜的外皮就算是完成了。在來說說餡兒,一般是自家人喜歡吃什麼便包什麼進去,小物聯家裡最常做的是紅豆餡和春筍陷。紅豆餡可參考紅豆沙,但需要將其烘乾成沙子狀。不得不說,這是個體力活,加入了糖的紅豆沙粘稠無比,烘乾的時候還要不停攪拌,以避免糊掉,小物聯曾經幫著做過,只堅持了不到半個小時便敗下陣來。
然後就是上手製作啦,扯下適量的皮團,將其捏成中間厚周邊薄的圓片,放入一大勺陷兒,再從兩邊包起來,捏實,這時候前面步驟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青皮團不比麵皮,容易裂開,中間的皮團更厚些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了。包好後將其放上特製的「龜印」,輕輕將其沿著四周勻開,在其暴露的一面放上枇杷葉或者竹葉,輕輕揭下,一個鼠殼龜便做完了。最後是上鍋蒸,這期間有一個重要的步驟,蒸一小段時間後,需要進行一次「掀青」,也就是將鍋蓋揭開,再快速合上,避免因為龜的過度膨脹而發生破裂或降低賣相。
到這時候,鼠殼龜便已經完全做好了。按照習俗,頭三屜出鍋的鼠殼龜只能拿來祭拜天公,誰也不能貪嘴吃掉,一旁嘴饞的小孩子也只能兩眼淚汪汪了。說到吃,小物聯倒是更喜歡涼掉的鼠殼龜,這時候的鼠殼龜會更加Q彈。或者將其放入油中炸至外殼酥脆,那才是真正的美滋滋呀!
怎麼樣,小物聯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小夥伴們對鼠殼龜有沒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呢?小物聯今天介紹的鼠殼龜更多的是偏向於永春地區的做法,閩南的文化真的太多樣化了,小物聯的老家兩個鎮子之間的說話口音都不一樣哩,若是有其他閩南地區的小夥伴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在我們的評論區寫出哦,或者直接私信小物聯也是可以噠,說不定以後小物聯就有機會請各位小可愛嘗嘗這特殊的鼠殼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