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30年的發展之後,整個筆記本行業收到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影響,已經漸漸的顯露出疲態,業內人士的焦躁不安,經銷商的大量轉型出走,讓本就備受衝擊的筆記本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11年底超極本概念提出之後,連番降價依然難以救市,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遠沒有達到預期,筆記本到了必須要破釜沉舟的危機時刻,這時候一種全新形態的筆記本出現了,那就是全面採用觸控操作的二合一變形超極本,而我們本次橫評,也將就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六款產品之間展開。
首先來認識一下今天的六個主角,根據變形方式的不同,我們將六款產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推滑系的東芝Z15t和索尼 VAIO Duo 13(簡稱Duo 13),軸承系的宏碁R7和華碩TX 300,以及轉屏系——戴爾XPS 12、聯想Yoga 11S,和上一次橫評產品相比,可以看到已經沒有了兩塊屏幕的華碩Tacihi,這說明在變形本也在大浪淘沙,市場考驗之後,一些更合理的變形方式會留下來。
六款變形筆記本年度橫評
除了變形之外,觸屏也是超極本發展的重要節點,這標誌著筆記本的交互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內置觸控板甚至鍵盤都不再是必須,這是向移動網際網路示好的態度,而直觀的操作更是自然的交互方式,千百萬進化的人類擁有一雙結構完美的手,以前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用滑鼠控制指針,換到現在是PC學習如何適應我們的手指了,這在人機互動史上,是概念性的顛覆的。
未來,更新一代超極本還會加入體感操控、眼神追蹤、甚至腦電控制等等……交互方式的進化並不會止步於觸控,終極形態我們誰也不知道。
圍繞著筆記本應不應該變形,應不應該加入觸控,已經產生了很多的討論,在新事物誕生的時候,伴隨爭議很正常,這是個人電腦革命的摸索階段,是黎明前的黑夜,我們這次橫評的目的也是希望在性能測試之外,給大家展示相對真實的體驗評價,客服困難將「體驗」進行量化展示,再給用戶提供購買參考的同時,也希望能給向整個行業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尋找變形本雛形 靈感來自蝴蝶機
提到筆記本的工業設計,就不得不說一下德國著名產品設計大師Richard Sapper,如果你不認識他,不妨看看他的這些如雷貫耳的產品吧:Bollitore發聲水壺、Tizio檯燈、S502收音機……這個跨界設計師同樣也設計出了一款十分經典的筆記本產品,那邊是1995年的ThinkPad 701C,後來被我們叫做蝴蝶機的一臺筆記本。
即便是15年前的產品,現在看著還是那麼令人驚嘆。最讓人吃驚的在於這除了是一款筆記本之外,還加入機械結構的伸縮式鍵盤,這是為了加入全尺寸的鍵盤而採用的特別設計,工藝十分複雜,在當時絕無僅有。所以在2012年「蝴蝶機」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永久收藏,這不僅僅是技術和藝術上完美平衡,同時也是具有超高造詣的科技工藝品,它也是機械構造與電子裝置在筆記本上的一次創新的融合,這樣變形的思維,在時隔18年之後,再度回到了筆記本身上。
ThinkPad蝴蝶機是變形本雛形之作(圖片來自forum.thinkpads.com)
雖然如此,ThinkPad蝴蝶機仍然是損失最大的一款產品,摺疊鍵盤的塑料卡容易折斷,這使得ThinkPad耗費了大量的售後費用,最終不得不放棄生產,筆記本自身的精密程度太高,而頻繁開合需要更耐久的設計,這是機械結構在幫助筆記本擴展功能的一次失敗嘗試,雖然其創新的精神價值遠遠大於機器本身。
筆記本確實越來越小了,外觀小型化,內部集成化是大勢所趨,多數電池採用封裝化的設計,固化內存和固態硬碟,可DIY性越來越少,甚至已經開始嘗試無風扇設計。一切都在試圖說明,筆記本正在越發的朝著高度集成的方向發展,這正暗合了賈伯斯的觀點,用戶無需了解產品背後的工作原理,最直觀、簡單、易用的功能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而現今,變形超極本出現了,由轉軸、滑軌、卡榫和磁吸等多種方式將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結合起來,從理念上看,這多少有些違背了PC產品集成化的趨勢,因為多一組軸承就意味著要承擔風險,物理運動在設備中是潛在的危險,去掉能轉的部分,不僅僅是靜音需求,更是對穩定和安全感的追求,廠商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在本次橫評的六款變形本中,這種機械和電子的融合是最大的看點。
市面上變形筆記本的產品數量還不夠豐富,在很多用戶眼中仍屬於小眾產品。各筆記本廠商為了彰顯差異化的設計理念,機身的變形方式力求風格迥異。參與本次橫評六款機型如果從變形模式上看,一共可分成五種類型,我們將這五種類型按照手動操作劃分為三大系列。其中包括有推滑系、軸承系和轉屏系。為了讓大家更為直觀看到六款變形本的使用方式,我們摒棄了傳統的靜態圖片,而是在配圖中加入了gif動畫展示,完整展示各款機型的變形特點。
★推滑系代表——東芝Z15t
首先來看推滑方式,兩款變形本都來自於日系品牌,一款是主打商用平臺的東芝Z15t,另一款則是索尼今年重點推出的輕薄型VAIO Duo 13。日系筆記本廠商在創新方面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尤其索尼今年推出的一系列輕薄機型都是看點十足。
東芝Z15t的主機與鍵盤底座是可以分離的,通過轉軸處的物理開關可以進行拔插操作。用於組合的底座有著明顯的分層設計,以至於鍵盤位置厚度薄,而後面有接口配置厚度有所增加。組合方式雖然與目前市面上的產品相差不大,但 東芝Z15t 主機與底座連接部分牢固性高,密合性也比較不錯。
其實東芝 Z15t 主機可以看作成一臺平板電腦,然而其本質還是超極本,配備英特爾酷睿低功耗處理器,從機身背面能夠看到許多散熱風口。屏幕方面,該機採用 11.6 英寸 IPS 顯示屏,解析度是 1920×1080,所以屏幕的畫面表現力還是很不錯的。
東芝Z15t變形本使用方式
★推滑系代表——索尼Duo 13
索尼VAIO Duo 13 是索尼繼 Duo 11 之後推出變形超極本產品,同屬於一個系列,因此該機所採用的變形概念相同,那就是滑蓋設計。如今已有多款超極本或是筆記本產品都有類似這樣的設計,大同小異各有千秋,而 Duo 13 即是 Duo 11 變形的延續,又是新一代的改變。改變在哪?轉軸被重新設計,Duo 11那種被稱為累贅的轉軸,在Duo 13身上確實有改進。雖然與傳統筆記本十分接近,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屏幕的角度無法進行多方位調整。
索尼VAIO Duo 13變形本使用方式
不同於 Duo 11 的是該機配備了一塊 13.3 英寸屏幕,採用了 1920×1080 的高解析度 IPS 硬屏,可視角度達到 178°。直觀感覺對比度很高,色彩飽和度、屏幕亮度都非常出色,尤其是玻璃面板與內屏視覺上完全切合,而屏幕硬度高不易出現水波紋。另外這塊屏幕的優點是當作為平板電腦使用時,可以消除視覺上的死角。
·軸承系代表——宏碁 R7
宏碁R7的觸控板與鍵盤的對調位置,可能是最具爭議的設計之一,有人會覺得這種設計太腦殘了,筆者在用過之後卻沒有這樣的感受,觸控板上提讓迫使用戶不得不將身體靠近屏幕,用觸控板控制光標反而變得更加直接,就好像觸控板與屏幕是連接起來一樣,湊近之後反而覺得控制感增強了,也不用擔心手掌可能會誤觸鍵盤,手指發力的時候,手掌會不自覺的抬起一點力量,而就是這一點力量剛好不會觸發按鍵。
宏碁R7變形本使用方式
宏碁為R7的雙軸承申請了專利技術,命名為Ezel,並且在不同的使用過程中提供合適的阻尼,比如說我們在開合屏幕的時候,一隻手就可以完成,阻尼會隨著你的力道的改變而改變,利用慣性幫你順滑的完成開蓋的動作,而當屏幕處於打開狀態時,用手去點觸屏幕卻不會出現晃動,轉軸轉動行程的初段阻尼是比較大的,保證屏幕在觸控操作時的穩定,避免晃動。
軸承系代表——華碩 TX300
華碩TX300的轉軸為金屬材質,轉動角度可普通筆記本差不多,能達到150°左右,無法調整屏幕角度這也是很多觸控板的弱點,在TX300就沒有這樣的問題,而且轉軸的阻尼感非常明顯,放置觸控螢幕幕時造成屏幕晃動,影響使用體驗。
在與平板連接的轉軸部分,可以看到兩枚全金屬卡榫分別在轉軸的兩側,牢牢的卡住平板確保不會在使用中脫落,而中間還有供數據傳輸的連接口,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到針腳比鍵盤邊上充電口的要多,其中加入了數據傳輸功能。
華碩TX300變形使用方式
可熱插拔的鍵盤底座是TX300的最大賣點之一,用戶根據不同環境來切換不同的使用模式,比如在家瀏覽網頁、觀看視頻以及玩一些簡單遊戲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平板電腦來進行,當回到工作環境,可以接上鍵盤,進行高效的工作。
華碩TX300使用了一塊13.3英寸的全高清IPS廣視角顯示屏,最大可視角度可達178°800:1的高對比,色域達到72%,相對於MacBook Air來說,屏幕的綜合素質要高很多,加上全高清解析度屏幕,對於視頻和遊戲的表現更加出色。
·轉屏系代表——戴爾XPS 12
戴爾XPS 12是去年推出的一款特立獨行的變形本產品,該機採用翻轉屏設計,而這種翻轉設計又所有不同,它並非整塊屏幕進行翻轉,而是內屏旋轉外框卻固定。XPS 12的翻轉屏設計的很有個性,與其他可翻轉超極本不同的是,其他超極本是在傳統筆記本折頁處可以翻轉,而戴爾這款超極本則在屏幕外面有一個鋁製框架,在框架中間有軸可以實現水平翻轉。這種屏軸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底座跟傳統筆記本一樣是鍵盤,而屏幕中間翻轉使得整個超極本沒有滑倒的危險。
戴爾XPS 12變形使用方式
如果說翻轉屏超極本可以變成一個平板的話,尺寸必然不能太大,筆記本XPS 12還是一款筆記本電腦產品,考慮到其在另外的場合還要滿足辦公的需要,因此它不能做的太小。12.5英寸的屏幕尺寸就比較適中,而且適於一般辦公應用。
總的來說,戴爾XPS 12的做工的確延續了XPS系列的優良傳統,就如旋轉屏的鋁製框架採用一次衝壓成型的工藝,耐用性和質感都十分不錯。另外旋轉屏邊框上有定位磁鐵與固定卡扣,在用戶旋轉屏幕時能夠輕鬆的將屏幕與鋁製框架對齊。
轉屏系代表—— 聯想Yoga 11S
最後一款是聯想Yoga 11S,該機具有四種應用模式中,站立式和平板電腦式時鍵盤都是朝下,而帳篷式的鍵盤是朝向使用者相反方向,這三種模式下,因為轉軸屏幕已經超過 180° ,鍵盤都會被關閉,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整個 C 面的鍵盤區略微有一些內陷,這樣鍵帽部分不會直接與桌面接觸。
聯想Yoga 11S變形使用方式
聯想Yoga 11S 在完整翻轉的時候,也就是變成平板電腦狀態的時候,它的鍵盤部分在用戶使用的時候將朝下,這樣很多用戶會產生疑惑,會不會誤觸鍵盤呢? 從 0°-180° 的翻轉過程中,雙轉軸中的上半部分處於活動狀態,而下半部分鎖死,而當屏幕打開到180°時,會感覺到比較明顯的阻尼變化,這時如果繼續翻轉,上半部分的轉軸就不再工作,而下半部分的轉軸開始轉動,而同時 Yoga 的觸控板和也會自動被鎖定,用戶即使碰到鍵盤和觸控板,也不會有任何反應。
整個翻轉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兩組轉軸的轉動阻尼都很大,但依然可以單手進行開合,增大轉動阻尼是考慮在四種模式下,使用觸屏時的避免屏幕的晃動,而我們也不用擔心轉軸的壽命問題,Yoga 在設計轉軸時,經過 25000 次的開合無故障實驗,保證轉軸的耐久度。
變形方式匯總:
六款變形筆記本的使用比率對比圖
綜合各款機型變形方式後,我們粗略的將六款變形本模式分為筆記本模式和平板模式。通過日常實際使用情況看,變形本依然是以筆記本模式為主,使用率佔比都在50%以上。這可以表明一點,雖然變形筆記本具備了觸控功能,但大多數用戶還是無法脫離鍵盤的幫助,尤其是打字錄入還是鍵盤在速度上更有優勢。然而當用戶進入稍微輕鬆的時間段時,才會切換到平板模式。其中也不乏有混合使用的操作模式。當然,以上的使用率數據只是我們大致評估比例,實際情況還是因人而異的,這也與大家工作環境和從事行業有很大關係。
接下來進入重點評測環節。顯而易見,被測的六款變形本都具備屏幕觸控功能,並且未來觸控型筆記本也將是各大筆記本廠商重點的推廣方向。此外,廠商為了實現變形方式的差異化,採用了不同的變形方式,但無論哪種變形方式,最根本的設計思路都離不開觸控屏,而所有機械式的變形方式也均圍繞屏幕來展開的。因此我們決定將本次橫評的重點放在測試屏幕的環節上。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六款變形本的屏幕規格。其中最小尺寸為11.6英寸,最大尺寸15.6英寸,屏幕方面都採用了IPS廣視角面板,其中只有東芝Z15t運用了霧面屏,這與該機的商務屬性有一定關係。解析度除了聯想Yoga 11S採用1366*768外,其他均為1920*1080全高清解析度。
產品型號 | 屏幕尺寸 | 面板 | 解析度 | 觸控方式 |
聯想 Yoga 11S | 11.6英寸 | IPS廣視角 | 1366*768 | 電容式 |
戴爾 XPS 12 | 12.5 英寸 | IPS廣視角 | 1920*1080 | 電容式 |
東芝 Z15t | 11.6英寸 | IPS廣視角(霧面) | 1920*1080 | 電容式/電磁式 |
索尼 Duo 13 | 13.3英寸 | IPS廣視角 | 1920*1080 | 電容式/電磁式 |
宏碁 R7 | 15.6英寸 | IPS廣視角 | 1920*1080 | 電容式 |
華碩 TX300 | 13.3英寸 | IPS廣視角 | 1920*1080 | 電容式 |
不過,對於13.3英寸以下的小尺寸屏幕,我們認為高分屏優勢並不突出,相反屏幕字體顯示的太小會導致很多用戶無法適應。觸控方式六款變形本都具備電容式,而索尼Duo 13和東芝Z15t還額外支持電磁式,並隨機配送了更為適用的電磁筆,以彌補和幫助專業級的用戶進行更為精準的操控。
★重點測試(一):觸控屏精準度
觸控屏精準度是影響手指操控體驗的一項重要指標。尤其是在用戶手指在觸擊細小圖標和線段邊緣的時候,此時指尖與屏幕接觸面狹小,觸控屏的觸點單元就會直接影響到微操的準確性。本環節的測試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將三根直徑不同銅柱在圖畫板上進行勻速垂直畫線測試。
測試採用三種不同直徑的銅柱
由於拿到的銅柱切割面並不平整,因此測試之前的工作就是儘量將兩端磨平,以保證滑動時與觸控屏幕完全接觸並且不會劃傷屏幕。三根銅柱的直徑分別是3mm、5mm和8mm,然後我們打開Windows內置軟體中的畫圖工具,分別使用三種不同直徑的銅柱在六款變形本觸控屏上勻速畫線測試。
六款觸控屏觸點單元精度測試
測試結構總結:
由於完全依靠手進行操作,因此線段並不筆直。通過上面的截圖可以看到8mm銅柱測試下,六款變形本屏幕基本上都能做到完整顯示。平時我們人體指尖點擊屏幕的面積也就大概就是這個數值,所以如果不是特別細緻的點擊,滑動、拖拽等操作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接下來看5mm銅柱測試,結果中只有華碩TX 300的線段相對比較完整,而其他五款變形本基本上都有斷斷續續的情況。
最後是3mm銅柱測試,這個觸點直徑已經接近了觸控屏精度極限。可以看懂東芝Z15、索尼VAIO Duo13、聯想Yoga 11S已經無法顯示線段,而華碩TX 300和宏碁R7隻能顯示一部分,戴爾XPS 12雖然無法形成線段,但觸點的均勻連貫性表現最為良好。
★重點測試:觸控屏響應時間
觸控型筆記本除了有一塊觸控屏外,傳感器及控制IC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整套電路設計優劣會直接會影響到觸控的響應時間。下面就來進行實際測試,為了這個環節我們特意找到了一套專業的滑軌設備。
精準性是本次測試的重點指標,由於滑軌速度相對較快,前期我們準備了可拍攝每秒120幀的蘋果iPhone 5S用來捕捉視頻,以保證視頻捕獲速度和穩定性。緊接著就是校準滑軌的真實速度,由於滑軌並非全新,考慮到傳送皮帶和步進器的磨損、老化情況,不能完全依賴滑軌軟體設定的值來計算,必須重新測量實際速度才能獲得精準數據。隨滑軌設計的控制軟體界面有些簡陋,並且速度單位設定比較混亂,更重要的一點是從軟體中無法讀取的軌道滑行的上限速度,因而實測滑軌速度很有必要。
滑軌控制軟體
為滑軌測量實際速度 最終得到最快為400mm/s
滑軌測速方法:其實很簡單,滑軌接通電源USB數據線與電腦相連,然後找到一根有刻度的鋼尺作為距離測量工具,然後藉助雲臺上的金屬棒作為起點。之後同時打開秒表計時器和蘋果iPhone 5S錄製拍攝,反覆讓滑軌空載測試3-5次。然後通過視頻回放,得到距離和時間兩個重要的參數,最終滑軌的實際速度也就自然出來了。本次我們測試的滑行距離為40釐米,用時整1秒鐘,因此滑軌的最快速度為400mm/s。
靈敏觸控筆固定在滑軌雲臺上
使用鋼尺測量觸點和延遲點的距離
正式測試環節:
正式測試和空載完全一樣,只是在雲臺架上放置一根高觸感的筆而已。以下測試我們均是按照滑軌最快速度400mm/s進行。具體方法分別將六款變形本的屏幕平放到滑軌正下方,將鋼尺水平放置到屏幕上以便於測量觸控點與延遲點之間的距離。
打開Windows系統中的圖畫板工具,並且將筆觸調整為最粗,把觸控筆的接觸點下壓至屏幕上。此時,一旁固定好的蘋果iPhone 5S進入錄像模式。點擊控制軟體上的滑動按鈕滑軌快速運行,觸控筆在圖畫板上就會留下一到黑色的線段。這個過程滑軌速度還是很快的,我們肉眼無法捕捉到延時的距離。
不過,後續可以通過視頻回放方式就能夠清晰看到觸控筆和延遲點之間的距離,然後除以滑軌的最快速度,就得到了六款筆記本的屏幕相應時間了。
註:為了保證滑軌維持在勻速運動狀態下,視頻中我們儘量截取後半段的測試數據,前半段可能會由於滑軌有加速現象,最終響應速度可能會出現偏差。
觸控屏響應速度對比(數值越小響應速度越快)
測試結果分析:
從最終測試數據來看,華碩TX300表現最佳響應時間最短,為59.23毫秒,索尼Duo13緊隨其後達到了81.54毫秒,而響應速度最慢的是聯想Yoga 11S,成績為104.16毫秒。
此外,我們從國外專業屏幕測試媒體獲得到一組數據,蘋果iPhone 5觸控螢幕響應時間為55毫秒,iPhone 4為85毫秒。在Android陣營中Galaxy S4響應時間114毫秒。由此可見,華碩TX 300的響應速度已經超過了很多手機設備。
最後還需要解釋一點,響應速度表現遜色的變形本並不代表手指觸控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由於本次測試的數據僅在幾毫秒到十幾毫秒之間,六款變形本的之間響應速度差距微乎其微。測試中滑動速度遠比正常手指滑動快,瀏覽新聞以及正常觸控根本無法感覺到。但如果玩類似《水果忍者》這樣需要快速移動遊戲的時候,尤其是快速切體積較小的水果,響應速度快的觸控屏在一定程度上優勢就會比較明顯。
————————————————————————————————————————————————————
實測響應速度視頻連結:
東芝Z15t滑軌實測響應速度視頻連結
索尼Duo 13滑軌實測響應速度視頻連結
宏碁R7滑軌實測響應速度視頻連結
華碩TX300滑軌實測響應速度視頻連結
戴爾XPS12滑軌實測響應速度視頻連結
聯想Yoga 11S滑軌實測響應速度視頻連結
★重點測試:觸控屏彩色表現
屏幕方面我們還加入了色彩部分測試。六款變形本屏幕角度可以根據用戶使用方式而進行相應變化,同時配合手指觸控方式,用戶雙眼與屏幕之間的距離會比傳統筆記本更為貼近,因而對屏幕色彩觀看的敏感度也隨之增強。通過該項目測試可檢驗屏幕面板的能力,此外,這個測試環節中我們也加入蘋果MacBook Retina屏幕的測試結果,以幫助大家進一步對比和參考。
測試儀器:Datacolor公司出品的Spyder Elite 4校色儀
這個環節的測試中通過Spyder Elite 4校色儀來完成。在測試之前我們讓筆記本屏幕正常連續使用一個小時以上,並且關閉動態對比度功能以及一切色彩增強的技術。本次測試環境色溫和照度必須符合ISO3664標準規定,並非單純全黑的暗室就符合要求。在本次測試中,我們的測試環境光源色溫為5400K,照度為52Lux,完全符合標準。
六款變形本屏幕伽瑪曲線優化
我們的測試工作內容是使用Spyder Elite 4校色儀來製作出這款機型的原始icc文件,並將其進行分析得出兩款的色彩特性表現。在下面兩張測試結果圖中,舌型的彩色部分為正常人眼能夠識別出的範圍,彩色三角形區域為參加測試的顯示器能夠顯示出的色彩範圍,白色部分為sRGB色彩空間。理論上彩色三角形將白色部分完全涵蓋住是最為理想的。
對伽瑪曲線的優化表現時,紅、藍和綠三種顏色的曲線完全重合,並且呈一直線是最為理想的,當然在實際應用中很少機型能夠做到這一點。從上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索尼VAIO Duo 13的紅、綠、藍三條線從開始都重合的最為理想,而且三條線基本上都以對角線的方向延伸。這表示索尼Duo 13對伽瑪曲線的優化方面表現非常出色,相比之下宏基R7和東芝Z15就遜色一些。
六款變形本色域覆蓋率對比結果
在蘋果視網膜屏幕的影響下色彩特性已經成為筆記本用戶客觀數據上最為關注的測試之一。而在上面的對比數據中,Retina版本蘋果MacBook Pro的sRGB色彩空間是最為理想達到了100%,六款變形本中可以看到索尼Duo 13的色彩空間99%的部分覆蓋了sRGB色彩空間,表現十分搶眼僅次於Retina版的MacBook Pro。而宏碁R7 97%的sRGB色彩空間覆蓋表現也很不錯。總體而言,六款變形本都超過了70%覆蓋率,但對與屏幕色彩有較高要求的話,索尼Duo 13無疑是最佳選擇。
·電池續航——Powermark基準測試
作為一款行動裝置,電池續航能力無疑是最至關重要的一項數據,今年我們看到蘋果的MacBook系列筆記本,無論是從作業系統端還是硬體搭配都在極力控制功耗,以保證筆記本可以獲得更為長久的使用時間。相比手機和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的工具屬性要更為突出,運算速度和多處理能力也更強,整體功耗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記本續航時間的長短,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我們反覆強調的用戶體驗。
變形本型號 | 處理器 | 功耗TDP | 核芯顯卡 | 電池容量 | 內存 | 硬碟 | 鍵盤背光 |
聯想 Yoga 11S | i5-3339Y | 13W | HD 4000 | 42Wh | 8GB | 128GB | 無 |
戴爾 XPS 12 | i7-3517U | 17W | HD 4000 | 47Wh | 8GB | 256GB | 有 |
東芝 Z15t | i5-3339Y | 13W | HD 4000 | 38Wh | 4GB | 128GB | 有 |
索尼 Duo 13 | i5-4200U | 15W | HD 4400 | 50Wh | 8GB | 256GB | 有 |
宏碁 R7 | i5-3337U | 17W | HD 4000 | 53Wh | 8GB | 750GB(HDD) | 有 |
華碩 TX300 | i5-3317U | 17W | HD 4000 | 38Wh | 4GB | 128+500GB(HDD) | 有 |
上面這張表羅列了六款變形本的硬體配置。我們不再像以往去衡量它們的性能差距,而是要對比功耗。六款變形本電池容量各不相同,而處理器卻都採用了英特爾低電壓版本,索尼Duo 13相對比較先進,搭載了Haswell平臺。處理器之間的性能差距並算很大,功耗都低於17瓦,其中酷睿i5-3339Y能控制到13W。硬碟方面搭載固態硬碟相比混合型硬碟更為省電,最後就是背光鍵盤,只有聯想Yoga 11S不具備,其他五款都帶有鍵盤背光功能,鍵盤背光是否開啟,也會對續航有一定影響。
影響筆記本電池續航因素:電池容量、屏幕亮度、無線藍牙設備、揚聲器、鍵盤背光和電源管理軟體。
模擬用戶使用界面
PowerMark電池續航基準測試軟體,該軟體與PCMark、3DMark一樣,也是由FutureMark公司開發推出的。它會根據用戶使用需求持續不斷的循環運行一組測試腳本,其中包括四種常見應用:上網瀏覽、文檔處理、視頻播放、3D遊戲,從而儘可能的貼近絕大多數用戶的實際使用情況。
考慮到通常用戶在需要延長筆記本的續航時間時,會把電源管理設置為省電模式,因此我們在測試之前也是如此設置,同時禁止筆記本在一段時間後自動降低亮度,禁止關閉屏幕背光,屏幕亮度調整為50%,關閉揚聲器,禁止自動睡眠。與此同時,我們讓 WiFi 保持在開啟狀態,從而模擬出用戶的真實使用狀態。
Powermark電池續航基準測試排行榜(時間越長越好)
測試結果:
最終非常明顯看到,索尼Duo 13以讓人略有些驚訝的13個小時絕對優勢排名第一,這個成績完全有能力比肩蘋果MacBook Air 13。聯想Yoga 11S表現也還不錯,能達到接近6小時的成績。相比之下受到大尺寸屏幕的影響,宏碁R7功耗控制並不理想,只能維持在3小時左右,但對於不太善於移動15.6英寸體型,這樣表現還是可以接受的。
·電池續航(二)——連續播放視頻
完成Powermark基準測試後,為了更為真實的反映六款變形本實際電池續航能力,我們還進行了連續高清視頻播放測試。測試方法將六款本電池充滿,然後電源管理方案調整為默認(剩餘10%自動關機),屏幕亮度50%,揚聲器音量為50%,同時打開鍵盤背光。然後讓六款變形本循環播放720P高清《絕命毒師第五季》全集,與此同時用攝像機記錄下六款筆記本從開始播放到自動關機的時長。
連續播放高清視頻續航測試
高清視頻連續播放
通過錄製的視頻回放,我們記錄下六款變形本電池續航時間。最短的華碩TX 300達到3小時23分鐘,續航時間最長的是索尼Duo 13可以撐到6小時31分鐘,能挺過4小時的機型共有三款。如果旅行中想看一部將近4小時加長版《魔戒--雙塔奇兵》,電池續航較低的三款機型可能無法完成播發任務。
測試總結:
毋庸置疑,電池續航對於經常出行辦公的人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本次橫評中索尼Duo 13的長的續航能力的確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索尼Duo 13電池容量50Wh,雖然不是最高,但卻可以支撐6.5小時的連續播放高清視頻。這裡一方面和筆記本廠商的電源管理軟體有關,而另一方面,則要歸功於英特爾Haswell低電壓處理器的功耗控制。如果,其他五款機型升級為Haswell處理器核芯的話,相信電池續航時間都會有相應提升。從長遠角度看,電池續航長短不單單依靠提高本身參數,更重要的是看軟硬體的綜合優化方案。
·外觀:機身接口與布局對比
接口布局並不是本次橫向評測的重點,六款變形本採用了不同模具設計,接口的排布位置和數量也是參差不齊,再加上產品的機身厚度都在不斷降低,與傳統筆記本相比,接口數量和種類也都相應被削減。此外,變形本還要更多的要照顧到平板使用方式,機身的接口布局有設計在鍵盤底座上,也有放置在屏幕邊框兩側的。至於哪一款安排更為合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只需要考量在不同的使用模式中,各個接口使用的順手程度,和能否接駁更多的外接設備。
·東芝Z15t接口布局介紹
由於東芝 Z15t 面向的是商業用戶,因此主機上的接口還是比較豐富的。從機身的一側我們可以看到電源接口、SD讀卡器卡槽、Mini-HDMI接口、一個USB3.0以及音頻輸入輸出接口。而這附近還有音量加減按鈕、重力感應開關以及電源/鎖屏按鈕。
東芝Z15t接口布局
此外,由於採用拆分式設計,通過實體接口轉接設備,那麼擴展底座上就會有一些常用接口。底座的邊框設計比較薄,因此擴展接口都位置後側,不過該底座配備的接口並不多,只有一個電源接口、一個 HDMI 接口、一個 RJ-45 接口以及一個 USB2.0 接口,另外這個底座還配備有 VGA 接口。
·索尼Duo 13接口布局介紹
作為一款 13.3 英寸的超極本,機身上的空間還是較豐裕的,可是索尼 VAIO Duo 13 沒有配備大量的接口,機身左右採用楔形設計而沒有接口配備。我們僅在機身後側找到一個 HDMI 接口以及兩個 USB3.0 接口和音頻輸入輸出合一接口,還有一個電源接口、多合一讀卡器以及散熱出風口。
索尼VAIO Duo 13
索尼Duo 13的電源鍵被設計在機身左側邊框上,同時適用於筆記本模式與平板模式使用。該機的重力感應功能僅在屏幕並未打開時開啟,也就是說當打開屏幕時畫面是不會因為機體的擺位而變化的。另外該機的功能按鍵被設計在機身底部斜面上,而音響也在這個斜面上並位於機身左右。
·宏碁 R7接口布局介紹
宏碁R7接口都安排在鍵盤底座上,機身左側部分集成的接口有2個USB3.0接口(其中1個支持實用的關機充電功能)、1個音頻輸出輸入接口、1個HDMI高清接口、一個miniDP接口。在機身右側集成有1個SD卡槽、1個USB2.0接口、音量調節快捷鍵、電源開關鍵以及電源插口。
宏碁R7接口布局
接口類型上宏碁R7也有獨到之處,位於HDMI左側的複合式擴展接口,形狀與mini DP一致,但卻可以同時擴展出VGA、RJ45以及USB接口,全面通用的擴展性與ThunderBolt十分類似。
·華碩TX 300接口布局介紹
華碩在TX300上首次使用了磁力充電設計,充電接口通過磁力與機身吸附,更容易插入和移除,這樣設計還有一個好處是防止不小心拌到電源線時,不會將機身摔倒連帶摔倒地上,也可以有效防止移除電源瞬間系統性能的下降。
華碩TX 300接口布局
接口方面,平板部分和鍵盤底座都安排了一些比較常用的接口。平板上面有1個音頻接口用來接駁耳機、1個Micro HDMI接口、1個Micro SD讀卡器、2個陣列式麥克風、1個dock數據接口和1個電源接口。
在鍵盤底座上擁有1個SD讀卡器(SDHC/SDXC)、1個Mini-Display 接口、1個RJ-45乙太網卡接口、2個USB3.0接口和1個電源接口,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齊全的,不過在平板部分沒有安排USB接口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戴爾XPS 12接口布局介紹
戴爾XPS 12機身左側的按鍵及接口分布有:屏幕鎖定鍵、3.5mm耳機插孔、電源按鈕以及音量調節按鍵。特殊的地方是,該機的電源鍵設計成了撥動型,一方面不容易出現誤觸,另一方面圓形的電源還配有白色指示燈,非常方便用戶觀察筆記本的運行狀態。
戴爾XPS 12接口布局
在戴爾XPS 12機身右側,該機內置2個USB3.0接口,並且支持關機充電功能。此外還配有DisplayPort以及電源接口,用戶可在出行途中為其他的手持設備進行應急充電。在USB3.0接口的旁邊,XPS 12還配有一排電量顯示按鍵,關機按下後,用戶可隨時了解整機的續航情況。
·聯想Yoga 11S接口布局介紹
大多數筆記本都使用圓孔型的電源接口,而Yoga 11S使用了聯想為Yoga系列定製的矩形電源接口,也曾在ThinkPad Carbon X1等高端超極本上使用,而且和蘋果的lightning接口一樣,正反面插入都可以正常使用。
聯想Yoga 11S接口布局
接口方面,聯想Yoga 11S上擁有常見的USB3.0接口、標準HDMI接口、耳機麥克風一體式接口以及讀卡器接口,遺憾的是考慮到機身厚度,沒有使用VGA接口。大部分功能按鍵,包括音量、電源鍵、一鍵恢復以及重力感應鎖定鍵都在機身兩側,網絡連接方面,本機沒有設計普通筆記本的 RJ-45 接口,因此只能通過 WiFi 或者 3G 來上網。就目前來看,可以說是將將夠用,沒有達到相對豐富的水平。
·外觀:機身厚度與屏幕厚度對比
可以說變形本產品產品形態大部分都是從超極本演變而來的,六款變形本中只有宏碁R7的規格相比超極本大一號,其他五款機身厚度和重量都控制的相當不錯,機身厚度和重量都與超極本相近。但由於加入了變形設計理念,在材質用料、金屬轉軸組件方面要比標準超極本有所增加,因此整機重量也會略有提高,但是厚度方面表現都很出色。
六款變形本機身厚度測試(數字越小厚度越薄)
屏幕厚度索尼Duo 13最為出色,到達了5.47mm,聯想Yoga 11S緊隨其後為5.51mm。值得表揚的是宏碁R7,儘管採用了15.6英寸規格尺寸,但屏幕厚度僅為5.96mm,加上創新的雙軸心式屏幕轉軸,支撐毫不費力,用戶在手指觸控的時候更為踏實可靠。
六款變形本機身重量測試
六款變形本整機重量測試中,尺寸最大15.6英寸宏碁R7毫無疑問最重,整機加上適配器已經達到了近3kg,隨身移動攜帶已經超出「便攜」的定義範疇,該機更為適合擺在書桌上,而不是經常帶出門鍛鍊身體。輕薄指數表現最為出色的兩款機型是索尼Duo 13和聯想Yoga 11S,然而對於一款具有黃金比例的索尼Duo 13,考慮到屏幕尺寸的優勢我們認為該機表現更為優秀,裸機重量僅1.3kg,羽量級的身形,幾乎可作為與蘋果MacBook Air最強有力的比肩對象。
此外,值得一提還有兩款分離式變形筆記本東芝Z15t和華碩TX 300,兩款機型便攜性表現還算不錯。但當與鍵盤脫離後,轉化為平板電腦整機重量則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地方,超過837g的重量雙手長時間握持會出現疲倦現象。當然,即便是662g的蘋果iPad 4也會遇到同樣的困擾。
·散熱——重度測試高負荷散熱表現
此次橫評測試我們依舊使用大家熟知FLUKE Ti25 熱成像儀,通過客觀的數據來向大家展示六款變形本的散熱情況。那麼在這裡先來明確一下測試環境,編輯所處的評測室室溫在25℃左右。然後將六款變形本擺放在非金屬質地的桌面上,每款筆記本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側向設計的出風口影響到其他筆記本周圍的溫度情況。
FLUKE Ti25 熱成像儀散熱測試
散熱測試我們採用極限重度模式,運行AIDA 64系統穩定性測試,讓處理器處於滿載狀態,同時再打開FurMark測試軟體,增加核芯顯卡的負載以保證全速運行。經過半個小時的高負荷運行後,我們使用FLUKE Ti25 熱成像儀對鍵盤表面和機身背部進行散熱監測,由於變形本轉換為平板模式後,部分機型的屏幕可進行插拔,因此我們也對分離後的機體進行了散熱測試。
六款變形本散熱性能測試(點擊查看大圖)
平時使用時,用戶手指打字和觸控螢幕幕都會對熱量比較明感敏感。由於六款變形本的主板結構設計不同,我們將可拆分式的東芝Z15t和華碩TX 300放在一同比較。這兩款2合1的筆記本偏向於平板模式,處理器和散熱風口都設計在屏幕側面,高負荷工作下鍵盤面幾乎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手持時屏幕表面最高溫度會上升到40℃以上,超過人體體溫,相比之下東芝Z15t表現相對好一些。
另外四款機型雖然變形方式不同,但主板結構都保持在鍵盤面,因此觸控屏和鍵盤都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其中,索尼Duo 13機身底部、鍵盤面和觸控屏表面溫度控制比較不錯,而戴爾XPS 12和聯想Yoga 11S由於轉軸處的散熱空間比較狹小,再加上機身內部空間不夠充足,機體表面散熱表現平平。儘管宏碁R17機身尺寸優勢明顯,但實際散熱表現也不是特別理想。
雖然變形本不會長時間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但從六款變形本的散熱結果上看,一方面和處理器功耗有一定關係,另一方面還是要取決於風扇、風道以及內部散熱結構設計的合理性。
·機械的魅力
給筆記本這類數字時代的產物增加機械結構,應該說是一種反智的舉動,人們迷戀機械、蒸汽時代的東西,很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機械錶,雖然它受地心引力影響,走時遠沒有石英和電子表那般精準,可面對一塊帶陀飛輪的瑞士名表動輒就要幾十萬,人們依然趨之若鶩,依然以擁有一塊機械錶為驕傲,機械的魅力到底在哪兒呢?
小時候長輩戴的都是機械錶,那時候也看過了不少,和需要用電池的石英表不同,機械錶靠機芯內的發條作為動力,帶動齒輪進而推動錶針。透過一些手錶的表窗,看到齒輪勻速的轉動時,在給手錶上發條的過程中,我們能感覺到自己真正的參與到了這個過程裡,讓我們這些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可以通過觀察大致了解原理,這種參與感是現在很多電氣時代和資訊時代的產品無法帶給我們的。
機械手錶經久不衰
機械之所以令人迷戀,就是基於真實的存在,區別於模擬時代。這很像網際網路上關於扁平化和擬物化的討論,也確實如此,我們進入了一個全面虛擬的時代,而對於蒸汽機驅動綠皮火車的懷舊,其實是我們這些仍然堅持活在真實世界裡的人的一種反抗。
現在的情況是,人們已經很少去談論虛擬世界,因為當下主流文化群體就出生在虛擬時代,對於他們來說,虛擬世界從來沒有存在過,「虛擬世界」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排斥意味,是我們這些不願意去擁抱數字時代的人,生生創造的一個詞彙。
·變形本的顛覆與得失
連廠商自己可能也沒想到給筆記本增加機械結構之後,卻無心插柳的走上了一條懷舊的路,機械和電子以某種形式實現了融合,我不願意認為這是黔驢技窮,更願意相信是我們老頑固派無意識的舉動。
機械和電子融合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有很多,就像汽車這類早期純機械結構的機器裝上行車電腦,行車電腦相當於汽車的中樞神經,負責調整油量來配合環境,並發出點火指令,到了現在燃油電噴裝置早已經取代了化油器。
但我們看到絕大多數的融合是在一個相對成熟的機械結構上加入電子控制的部分,電子控制只是取代了一部分需要人為幹預的功能,而並非全盤接管,而變形本則剛好相反,是在電子設備上加入機械結構,而電子設備的軟硬體都要主動去與變形發生適配,所涉及到的改動是完全不同的,這對於廠商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比如戴爾 XPS的屏幕翻轉需要重力感應和作業系統的協同參與,一些可插拔的產品,在分離和連接的時候要進行工作模式的切換等等,這部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否則產品就談不上體驗。
翻轉、滑蓋和轉屏方式在行動裝置上屢見不鮮
同樣為電子產品的手機,在幾年前跟現在的變形本有些相似的地方,那是個被翻蓋、滑蓋、轉屏統治的時代,當時手機在翻蓋的同時是不需要在工作模式下進行切換的,翻蓋的同時可能只是一個接聽的激活指令,對於那時候的手機作業系統來說,會把「聽」作為一個獨立事件處理,很多手機接聽電話的功能是游離於作業系統之外的(手機上應該沒有一個可以稱的上是作業系統的東西),軟體改動的工程量很小。而且即便如此,翻蓋手機的排線仍然是手機最脆弱的環節之一。
有些問題是很難通過硬體和軟體的改動來解決,筆記本能夠變成一部平板電腦聽起來很酷,不過沒法避免的仍然是筆記本和平板電腦在使用體驗上的雙雙失守,比如幾乎沒有了掌託的索尼Duo 13,無法調節觀看角度的東芝Z15t,而在平板狀態下,由於太重,已經找不到一個很合理的持握方式,這和不到400克的iPad mini比起來,沒有一點優勢可言,更不用說發熱量了。
變形超極本的「雙模」形態,表面上解決了用戶創造(筆記本)和消費(平板電腦)內容的需求,實則兩方面都不討好,變形本並不是不能成事,而是大多數設計師缺少全局思維,疾病亂投醫之下,卻沒有了步步為營的從容,如果能讓大家認可花一樣錢買兩樣東西的話,那這和超市裡買一送一的廉價貨沒什麼兩樣。
·補鞋匠還是做鞋匠
那麼變形本的問題在哪裡,不是在變形本身,而是忘了初心。既然我們要為用戶去設計一臺好用的電腦,那麼用戶要的是什麼呢?給電腦加上觸控屏其實沒有問題,加入機械結構使其能變形也不是問題,但是不是一定要採用變成平板電腦這種方式呢?以蘋果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真的已經是觸屏設備的最佳方案了嗎?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任何一臺變形本是將提升觸屏體驗作為終極目標來進行變形方式設計的,都是清一色的成了平板。
廠商陷入的是做一個補鞋匠,還是做一個做鞋匠的問題。
變形本其實可以看做是一個補鞋匠依賴於一種設計方式的產品,缺少的是構造的思維,修鞋匠總是在尋找適當的組合關係。客人的鞋斷了鞋底,補鞋匠的做法是找一塊顏色和尺寸差不多的鞋底,裁剪成相同的樣式,塗上膠水再打上車線,如此鞋子就補好了。這樣的工作對於補鞋匠是重複性的工作,依賴經驗積累,帶來的解決方案並沒有創造性的思維。
補鞋匠還是做鞋匠 思維模式大相逕庭
做鞋匠的工作則是另外一碼事,首先他未必能受理客人這類的要求,即便是接受也不會草草了事,因為無論如何尋找也找不到兩塊相同的鞋底。補鞋匠會擔心鞋底質地不同,帶來穿著上的不適,這無關責任心,而是來自手工鞋匠那發自內心的精神潔癖。做鞋匠不甘於此,於是會通過仔細測量、分析質地,甚至不惜進行破壞性的再創作來完成,如果失敗,可能會建議你去買另外一雙鞋子,事實上在他們眼中這是最好的辦法。
構造思維對於任何與設計相關的工作來說都十分重要,無論是做鞋匠還是筆記本設計師,遇到一項新的任務,不是簡單的去利用自己認知範圍內的可能性去做對應,而是去弄清楚整個產品的生成脈絡,權衡各種利弊,並恪守自己最根本的原則,這就是Out of the box的思維。
變形本還有很多可能性,只是沒被發現。
一些補充:
有cbwfive在回覆中談到: 「目前除了宏基R7是真正的變形本外,其他的說白了都是平板配了個外置鍵盤而已;一體連接的變形才是真變形,平板拼接的就是一個笑話,誰TM用平板還帶個累贅鍵盤,還變個JB形」
如果把R7單列出來,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首先R7尺寸很大,有15.6英寸,宏碁在一開始就沒把R7設計成平板,而是接近於擁有筆記本的重量和一體電腦的體驗。而且後置觸控板後,屏幕前移了,這讓R7解決了一個對於變形本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解析度,R7在Full-HD屏幕下得到了一個相對更合適的觀看距離,而且使用人和筆記本距離變短,會顯得更緊湊,提供更好的操控性,這和跑車的緊湊駕駛艙設計是一樣的。
R7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但在產品理念上確實脫離了其他產品,這種變化是未來變形筆記本的方向,這是破局的思維,而並非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從最早的UMPC、上網本到現在的變形本,可以看到超便攜筆記本一直在不斷發展當中,也許變形本也是一個過渡,然而只有我們了解現在才會預測未來,關於「現在」你想知道的變形本的一切,也許在這篇文章都都可以找到。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