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去世了,但為世界留下了他的「最後一課」 | 科技袁人

2021-01-15 風雲之聲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的消息震驚了世界。袁老師也在第一時間,回顧了霍金的貢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0776572。而到了10月份,一篇題為《黑洞熵和軟毛》的科研論文發布在arXiv上,之後受到了《科學》雜誌的關注並進行了報導——因為這篇論文仍有霍金的署名!原來,這是霍金生前的幾位合作夥伴,與霍金共同研究關於信息進入黑洞後不消失的問題,但是沒有來得及在霍金生前發表。所以現在,當在霍金去世了半年後。當它由霍金的研究夥伴發表時,這自然而然地變成了霍金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課」。


而袁老師也第一時間已經下載了這篇文章,今天就想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篇論文的內容。因為它作為霍金最後一篇論文,主題正好是關於「永不消逝的信息」,對於霍金這樣一位科學家來說,真的是再適合不過的告別了……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b0753g4w9ve.html

嗶哩嗶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4121134

秒拍:

http://gslb.miaopai.com/stream/1HCcq0hQfuiWTX1de6tQZdECFr7XMCGVHPpZXw__.mp4



yoniko桑:

再次紀念全人類偉大的物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宇宙學家,願您能在星空中守護人類直到宇宙的彼岸

qidelongdunqiang:

最膜的一期。來啊,取我的Hawaii guitar來。我來彈一曲aloha為袁老師助助興!


唯愛新垣結衣: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人 只不過是一根蘆葦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
但 它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帕斯卡


還依稀記得在紀念霍金那一期上,袁老師說著說著眼裡泛著淚光,,,,
「永不消逝的信息,永不消逝的科學」



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當代科學界的傳奇人物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76歲。當天,我立刻寫了一篇紀念文章紀念霍金: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 袁嵐峰,並製作了一期「科技袁人」視頻節目(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0776572),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紀念霍金視頻彈幕


最近,我又意外地看到了霍金的最新消息。一個已經去世的人,能有什麼最新消息?原來是他又發出了一篇科研論文。當然,這不是鬧鬼,不是天堂來電,而是霍金的合作者帶著他發的。


這個消息登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的網站上(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0/hawking-s-final-paper-posted),標題就是《霍金最後的論文發出》(Hawking’s final paper posted)。裡面說到,霍金的三位在劍橋大學與哈佛大學工作的合作者,最近在著名的科學預印本網站arXiv上貼出了一篇文章,把霍金作為第二作者。


這篇論文的標題叫做《黑洞熵與軟毛》(Black Hole Entropy and Soft Hair)。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這篇文章研究的是什麼問題?Science網站的報導告訴我們,這篇文章研究的是一個困擾了霍金幾十年的問題:掉進黑洞(black hole)裡去的信息,如何又從黑洞出來,以使得信息不丟失?


論文給出的答案是:信息保存在黑洞表面上一種微妙的所謂「電荷」的分布當中,這樣就阻止了信息丟失。這些「電荷」就組成了所謂「軟毛」(soft hair)。如果沒有這些軟毛的話,黑洞就會成為一個神秘莫測的球,只能由它的質量和自旋來描述。


Science給出的信息就這麼點。好吧,可想而知,從霍金等人的原文到新聞報導,信息丟失了不少!


我還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於是去arXiv下載了這篇文章(https://arxiv.org/abs/1810.01847),看到它發表於10月9日。一般而言,科研論文在摘要和導言中都會介紹一下研究背景。可是當我想從此文的摘要和導言中學到點什麼的時候,發現它的畫風是這樣的:


《黑洞熵與軟毛》摘要


摘要從第一句開始,就充滿了我沒聽說過的數學術語。再來看導言……導言也是這樣,從第一句開始就充滿了我沒聽說過的數學術語。好吧,算你狠!


《黑洞熵與軟毛》導言


由此可見,預印本和經過同行審稿發出來的期刊論文確實有顯著的區別。預印本對可讀性的考慮要少得多,基本上只是給非常相近領域的同行看的。


不過,你覺得我對這項研究的介紹會止步於此嗎?像很多naïve的媒體那樣,只知道在世界各地跑得快,不知道提高知識水平?當然不會了,否則報導出了偏差,誰來負責?


為了提高知識水平,我立刻發動了兩個技能……當然,你也知道這兩個技能了:一個是進階技能,「我有一個朋友」;另一個是基礎技能,自學。


又一次發動完這兩個技能之後,HP -100,MP +100,我可以給大家講講這是個什麼研究了。其實,大多數人首先就看不懂這個問題:為什麼「黑洞中的信息是否丟失」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我的介紹能讓你對此增加一些了解,就算是成功了。


基本的脈絡是這樣的。首先,廣義相對論是當今物理學的一大基礎理論。根據廣義相對論,可以預測存在一種質量極大的天體,叫做「黑洞」。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在它周圍的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連光都跑不出去,其他跑得沒有光快的物質自然就更跑不出去了(包括香港記者在內)。黑洞外部的物質,倒是有可能被黑洞吸進去。


這樣看來,如果一個物體落入了黑洞,那麼它的信息就消失了,對不對?比如說一張紙上寫了字,然後這張紙進入了黑洞,我們就再也看不見這些字了。


如果只是到這裡為止,我想大多數吃瓜群眾的反應會是:很有趣,不過這有什麼不合理的呢?我把一張紙扔了,我的信息就減少了,這不是經常發生的事嗎?


認為這不合理的,不是吃瓜群眾,而是物理學家。我們前面說了,廣義相對論是當今物理學的一大基礎理論。但是,當今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並不只有一個,而是有兩個。另一個基礎理論,叫做量子力學


在這裡推銷一句。你也許聽說過很多關於量子力學多麼難以理解的說法,諸如「沒有人理解量子力學」之類。不過其實量子力學沒有聽起來那麼難學,我就寫過不少科普量子力學的文章。更準確地說,是科普量子信息的文章,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風雲之聲」,先選擇一級菜單「科技」,再選擇二級菜單「量子科普系列」,就可以看到我的一系列文章《你完全可以理解量子信息》。還等什麼?快拿起電話訂購吧!


風雲之聲菜單


言歸正傳。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物理體系的所有性質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這個狀態用某種數學函數表示,稱為波函數。換一種常用的說法,就是一個體系的所有信息都保存在它的波函數裡。這些說的都是在一個時刻的情況。


當時間變化時,一個體系的波函數當然可以跟著變化。怎樣變化呢?重點來了:如果給定一個時刻的波函數,那麼此後或者此前任何一個時刻的波函數都是由當前的波函數唯一地決定的。因此,信息必然是守恆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扔掉了一張紙,你並沒有真正地丟失這個信息,你仍然有很多辦法可以恢復信息,最基本的就是把這張紙撿回來。即使這張紙已經被撕成了碎片,都有專業人士可以恢復上面的信息。但黑洞不一樣,按照定義,黑洞是只進不出的,因此你在黑洞外面就再也沒有辦法恢復進入黑洞的信息了。


更具體地說,按照廣義相對論,對一個黑洞只能觀測到三個性質:總質量、總電荷和總自旋。無論落入黑洞的物質攜帶了多少信息,你能讀出來的最多只有三個數,這信息的損失簡直海了去了。這是霍金等人證明的一條定理,叫做黑洞無毛定理,也有人開玩笑地說應該叫做黑洞三毛定理。


三毛


這樣我們就看到,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兩大基礎物理學理論之間,出現了一個明確的矛盾。這個矛盾被稱為「黑洞信息佯謬」(Black hole information paradox),吸引了很多物理學工作者的興趣。實際上,大都是物理學理論工作者,因為在實驗上還沒有驗證相關理論的能力。


廣義相對論說信息會丟失,量子力學說信息不會丟失,你支持哪一邊呢?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信息確實會丟失,不過大多數科學家還是認為信息應該守恆。在認為信息會丟失的少數派中,一個代表是著名的英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他認為連黑洞都不需要,只要涉及到引力,信息就會丟失。他提倡的,是一種引力導致物質狀態塌縮的量子引力理論。


值得一提的是,彭羅斯跟霍金是長期的合作者,他們合作做出了許多重要的成果,例如廣義相對論中奇點的必然性。但長期的友誼並沒有阻止他們在另一些科學問題上採取截然相反的立場,這就是科學家的風格。彭羅斯也寫過不少著名的科普著作,如《皇帝新腦》,推薦大家去讀。


《皇帝新腦》


在我3月14日紀念霍金的文章中,提到霍金在科學上最大的貢獻叫做「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在嘗試解決黑洞信息佯謬的過程中,霍金輻射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在這裡,再介紹一下霍金輻射這個奇妙的概念。


霍金指出,傳統上對黑洞的研究,都只考慮了廣義相對論。但當你加上量子力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在空間的任何地方,都有許多的粒子和反粒子的對在瞬間產生,又瞬間湮滅。這些粒子反粒子對的能量越高,壽命就越短。因此看似真空的東西,其實是暗流洶湧,無數粒子反粒子方生方滅,流動不息。


好,也許現在黑洞把邊界上一個瞬間產生的反粒子吸進去了。與此同時,原本應該跟那個反粒子湮滅的粒子就不會湮滅了,它作為一個持續存在的真實的粒子出現在了世界上。在外界觀察者看來,就相當於黑洞發射出了一個粒子!


按照這個理論,黑洞確實會發出物質。這種效應,就叫做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


黑洞並不是只進不出的,而是也可以發出物質。換句話說,就是黑洞並不是絕對的黑。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確實是個巨大的震撼!


現在你立刻就可以想到,進入黑洞的物質最終又會以霍金輻射的形式出來,這樣不就能保持信息守恆了嗎?真是妙啊!


這個想法,只能說是部分正確。正確的部分是,所有嘗試解決黑洞信息佯謬的方案,都用到了霍金輻射。錯誤的部分是,經過計算就可以發現,通過霍金輻射從黑洞中出來的物質太少,不足以包含跟進去的相等的信息。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守恆指的不是黑洞外的信息守恆,而是整個宇宙的信息守恆。因此,為了保持整個宇宙的信息守恆,我們需要考慮被黑洞吞進去的那些反粒子,甚至考慮黑洞自身。


具體而言,信息究竟儲存在哪裡呢?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簡直是五花八門:可能儲存在內外粒子的相互關聯中,也可能儲存在黑洞的邊界上或黑洞的內部,也可能通過蟲洞傳輸到了宇宙的其他空間區域。沒錯,蟲洞是一個科學概念,它的專業名稱叫做愛因斯坦-羅森橋(Einstein-Rosen bridge),它是廣義相對論推導出來的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幻概念!


在腦洞大開之後,我們還是需要回歸現實。解決黑洞信息佯謬的方案確實有很多種,但是無論哪種方案,都需要具體的細節,這才是難點所在。例如一種相關的理論,叫做「火牆」(firewall),不是《暗黑破壞神2》裡女巫的法術火牆,而是說進入黑洞的物質會在黑洞的邊界上獲得巨大的能量,以至於好比被火燒成了脆片,黑洞的邊界好比一道火牆。


火牆


霍金最後的這篇論文,也是一種思路。需要說明一下,他們提到的所謂微妙的「電荷」,並不是真正的電荷,而是一種數學模型,它的專業名稱叫做Virasoro電荷。他們的提議就是,用黑洞邊界上的Virasoro電荷的分布,也就是所謂「軟毛」,來儲存信息。


這種思路的前景如何?Science報導的最後一句話是:「這個推測的觀點不太可能是對這個問題的結語。」(The speculative idea likely isn’t the last word on the problem.)顯然,這樣的努力以前就有很多,以後也會有很多,霍金的最後一篇論文並沒有搞出一個特別的大新聞。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篇論文的主題確實跟霍金非常符合。永不消逝的信息,還有比這更適合作為霍金最後一篇論文的嗎?正如臧克家的詩作《有的人》: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在《黑洞熵與軟毛》這篇文章中,我唯一能一眼看懂的部分,就是在摘要之後一個框裡的一段紀念:


「我們為失去我們深愛的朋友和合作者史蒂芬·霍金而深感悲痛,直到最後一刻,他對黑洞物理的貢獻都極具啟發性。這篇論文總結了我們在大微分同胚、軟毛和黑洞的量子結構方面的長期項目的狀況,直到我們在一起的時光的終點。」


《黑洞熵與軟毛》紀念


事實上,在很多科學家看來,時間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幻覺。這其中包括愛因斯坦,也包括霍金。


霍金曾經三次訪問中國,第一次是在1985年,訪問的城市就是合肥,訪問的單位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霍金教授的第一次訪華。霍金在科大做了一場專業演講和一場公眾演講,專業演講的題目是黑洞形成理論,公眾演講的題目就有意思了,是:「為什麼時間總是向前?」也就是說:「時間為什麼不能向後走?」或者說:「為什麼不能返老還童?」


科大對霍金來訪的報導


霍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時間並不能總是向前。霍金提出了一個模型。比如在地球上走,你可以一直向南,但當你到了南極,就沒有南方了。你從南極再往任何方向走,都是向北了。時間也是如此,跟空間一起組成一種類似於球面的結構。在一個人的壽命期間,你感覺時間總是向前進,好比在地球上向南走。但當整個宇宙演化到了南極,再走就只有向北了,也就是說時間會倒轉。所以,返老還童對個人是不可能的,對整個宇宙卻是可能的。


講到這裡時,霍金為他的模型得意地笑了。當時的口譯者,也即興地加了一句說:霍金的模型,差不多就是「法輪迴轉」吧。


霍金的笑


現在,霍金確實在某種意義上法輪迴轉了。讓我們再次回憶起帕斯卡的一段名言,我在3月14日的紀念文章中引用了它,這正是我們對霍金最恰當的紀念: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相關焦點

  • 霍金去世前留下遺言,秦始皇還活著,他真敢說?
    筆者:三體-小遙前段時間有說法表示,霍金在去世之前曾經留下遺言,其中還提到了秦始皇……據悉,該說法中,霍金認為秦始皇很有可能還活著,但是他永遠都無法走出地宮。這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畢竟在流傳的各種版本中,霍金似乎更加關心全人類的命運,他又怎麼會在生命的最後提到秦始皇呢?其實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根據官方說法,霍金臨終之際只說了一個單詞「WOW」,幾乎沒有關於秦始皇的任何信息。
  • 霍金去世了,可他為世界留下的子女,一個比一個厲害,不比本人差
    一提到霍金,就會想到天才、偉人、厲害、勵志。他的一生為世界的物理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是有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患病之後醫生斷言他只能活二、三年,不過他並沒有因此消極,反而更加積極的致力於科研工作,還樂觀的生活,結婚生子。霍金有過兩次婚姻,第一個妻子是簡·瓦爾德,當時的簡併沒有嫌棄霍金的疾病,反而非常的欽佩他,毅然決然的跟霍金結了婚。霍金的母親曾經說過,簡給了霍金生活的希望,活下去的動力。
  • 霍金去世了,卻留下這些預言……
    突然之間,傳來消息「人類從此失去了一個偉大物理學家」▼據國外多方媒體報導:3月14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今日去世,享年76歲。星期三凌晨,他在英格蘭劍橋的家中去世了。該消息得到了他家人的確認,霍金的子女們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深愛著的父親去世了,我們深感悲痛。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工作成果和遺產的影響將會持續多年。」
  • 霍金去世後,留下的那張價值8億的「萬能輪椅」,遭爭搶後來如何
    在科學界的那些科學家都會讓很多人銘記在心,其中就有一位科學家在全世界人民的心裡都有一定的位置,他就是霍金,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即便他身患疾病,但是仍然創下了科學史上的一個傳奇。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霍金去世後,留下的那張價值8億的「萬能輪椅」遭到蘋果微軟爭搶,後來如何了呢?
  • 當年霍金去世後,他那價值8億的「黑科技輪椅」,去了哪裡?
    可是很可惜的是霍金在21歲的時候就患上了漸凍症,他的身體癱瘓,一開始還能使用手指,到最後霍金的身體幾乎都不能動,只剩下眼睛。一直到去世,霍金都是坐在他身下的價值超過8億的天價輪椅上, 也正是在這個輪椅上,霍金進行了他一生偉大的科學研究,從沒有停止過。最終,這輛輪椅在霍金去世後,回到了霍金的家鄉,英國大英博物館。
  •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引多人緬懷,霍金究竟給世界帶來什麼價值?
    北京時間2018年3月14號,偉大的物理學家史提夫霍金去世,享年76歲。霍金的一生,是富有傳奇色彩勵志的一生,他身患殘疾,卻積極樂觀,在不幸的命運面前,從不低頭,從不畏縮,砥礪前行,直到停止最後一刻呼吸。
  • 霍金去世前多次向人類發出勸告,他看到了什麼,為何如此緊張?
    說到霍金大家肯定都對他非常的熟悉,他是一個科學家。他的一生都充滿了勵志和傳奇。霍金的研究也做得十分的出色,人們相信霍金的理由不僅僅只是因為他是個著名的科學家。還因為他每次提出的一些科學言論,到最後都被證實是真實的,充滿著道理。所以人們願意去相信他。
  • 霍金生前曾留下3大預言,已經實現2個,最後一個千萬別成真
    霍金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生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外太空。其中對於黑洞的探索領先於全世界。雖然如今他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給人後世人帶來的影響是重大的。若不是年紀輕輕就患上了漸凍症。霍金的成就還遠遠不止於此。也由於行動不便的緣故,霍金曾生前公開的多次的演講都沒有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僅僅只有科學界的人會追隨著霍金的腳步。人們總是在一個人離開的時候無限的懷念他,而在他還在人世的時候卻不聞不問。霍金去世之後,人們開始自發的悼念起他,並對他生前探索的領域投以極高的熱忱。其中霍金生前就曾經留下過三大預言。
  • 霍金去世!一代傳奇留下驚人預言
    英國媒體報導,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霍金一直被世人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3名子女露西、羅伯特和蒂姆發表聲明稱:「今天我們深愛的父親逝世,我們非常悲傷。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不同尋常的人,他的工作成就和遺產將永存世間。
  • 霍金在去世前頻繁預警,他看到了未來?科學家:不會無的放矢
    霍金的成就可以證明,他是世界上一個極端聰明的人。一般而言,作為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言論都應該較為理智,但是為什麼在他的一生中,頻繁地在向人類發出警告,而且還留下了幾個讓人完全看不到希望的預言?霍金給人類留下了下面幾個警告:第一個就是要小心外星人,其次要小心人工智慧,最後就是要擔心人類在幾百年之後就會滅亡。科學家認為,霍金的預言並不是無的放矢。
  • 霍金:被譽為「世界最聰明的人」,他的去世「世界再無愛因斯坦」
    霍金:被譽為「世界最聰明的人」,他的去世「世界再無愛因斯坦」史蒂芬·威廉·霍金是英國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他有「活著的愛因斯坦」、「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宇宙之王」、「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等等頭銜。
  • 外媒哀悼霍金去世:他是這個時代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
    3月14日中午消息,據多家英國媒體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今日去世,享年76歲。霍金去世消息引起外媒巨大反響。BBC、《衛報》等國外媒體紛紛發出霍金去世的訃告,其它外媒也發文以表哀悼。
  • 霍金去世,他的偉大能否比肩愛因斯坦?
    今天3月14日,是愛因斯坦的139歲誕辰,不過今天也爆出了另外一個重大新聞,那就是76歲的史蒂芬·霍金去世,他是與愛因斯坦齊名的物理學家。小爆的朋友圈瞬間被刷爆了,各位朋友紛紛表達了對霍金的緬懷或者評價。
  • 霍金留下三個預言,如今有兩個已經實現,最後一個千萬不要實現!
    霍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前進,若不是因為他年少時就患上了漸凍症,霍金的成就遠遠不止於此,也不會讓人誤以為霍金早就去世了,殊不知霍金一直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雖然霍金離開了,但霍金留給人類的財富卻不會減少,比如霍金曾留下的3個預言,有2個已經實現了,若是最後一個也應驗了,那人類該如何是好呢?
  • 偉人霍金去世,陪伴他度過五十多年光陰的輪椅都有哪些黑科技?
    2018年3月14日早晨,霍金在他的家中平靜地去世了,對於他的家人來說,他們失去了自己最愛的親人,對於全世界人類來說,我們失去了整個宇宙下最聰明的人,亦是最偉大的人。引用霍金子女的話語:「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 霍金真的去世了? 陰謀論者:他其實早就被AI附體了
    在輪椅上坐了幾十年,他說,「即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我仍然認為自己是無限宇宙之王」。有人說,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終於塵歸塵,土歸土,回到了他一生致力於研究的宇宙中。但是,一直以來,不管是洋蔥新聞還是坊間傳說,關於霍金是不是真的去世了的陰謀論一直甚囂塵上,更有甚者表示,其實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他就被AI附體了。
  • 「布鞋院士」李小文去世 最後一課站著講了2小時
    記者見到了地理學與遙感學院的黨委書記葛嶽靜,她在306醫院送李小文先生走完了最後一程。兩個晚上沒有好好休息的她有些憔悴,臉上掩蓋不住悲痛的表情。葛書記向記者展示了拍攝於1月7日的送給李小文院士「感動師大」證書的照片,「這是和李院士的最後一張合影了。」  記者了解到,1月9日上午,李小文在家中暈倒,當天下午,他開始吐血,醫生診斷為門脈高壓,這是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 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他最後一次專門給中國人做的演講是這樣的……
    這是一條來自英國媒體的一則不幸消息:享譽世界的現代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享年76歲。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
  • 霍金學生談神秘電波上熱搜!印證了愛因斯坦去世前留下的那句話
    很多人一說到「外星智慧」,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霍金。而這幾天,身為霍金的學生,Pau曾去Ted演講,並且談到了神秘電波。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位霍金的學生。他的全名叫做Pau Figueras。一般來說,這樣優秀人的都會來自一個鼎鼎有名的大學。果不其然,他來自劍橋大學。不過,他是劍橋大學的訪問學者。至於什麼是訪問學者,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曾三次訪問中國
    人民網訊 著名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家人14日宣布,霍金當天去世,終年76歲。 霍金的子女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摯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我們非常悲傷」「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和傑出的人物,他取得的成就和留下的遺產將長存」。